請為農民工留張票
去年春運,農民工被高鐵的“高服務”擋住了返鄉的路;今年春運,農民工又被網絡的“高科技”打碎了回家的夢。
春節,對每一個中國人來說,意味著闔家團聚、祥和美滿,充滿了溫馨與快樂。可是需要坐火車回家的農民工們不禁要問,“為什么受傷的總是我們”?
近日,在溫州務工的重慶籍農民工黃慶紅4次到火車站排隊買票未果后,在媒體上發出了一封寫給“鐵道部領導”的公開信。在信中,他用質樸而激烈的言辭表達不滿,指責今年新推出的網絡購票擠占甚至剝奪了沒條件、無能力使用網絡者的購票機會,讓本已為票所困的農民工群體雪上加霜。
電話訂票、網絡購票屬于新鮮事物,對于業務熟練、流程熟悉的人來說,購票輕松、快捷而方便。黃慶紅卻坦言,由于文化水平的差異,這些新事物,對于許多農民工而言,反而難倒了他們。“網絡購票,對我們來說太復雜,太不切合實際了。我們連買票的資格都沒了。”
其實,這次鐵路部門的購票新政還是足以讓我們感動的。為了方便乘客和打擊倒票“黃牛”,緩解一票難求,鐵路部門采取“多條腿”售票,電話、網上、窗口……“思路很清晰、服務很到家、工作很扎實”,一切都似乎志在“保障民生”。
但是,大部分農民工被網絡拋棄的現實,讓購票的“親民之舉”露出了破綻——對農民工來說,往年買票就是個體力活,而今年開通了網絡購票,且網絡比窗口放票提前2小時,農民工們的體力優勢已經不再。正如黃慶紅所說:“每年春運,排隊買票,對我們農民工是折磨。今年我們想要這樣的折磨,也沒有了。”
面對質疑,就有鐵路部門的人對農民工說“可以把電腦學起來嘛”,這就好似說,為了配一塊地毯需要買幢別墅一樣不靠譜。因為,春運的對象絕大部分是農民工,或者說收入較低的群體。而這一群體里,大部分人恰恰遠離網絡。從某種意義來說,春運就是他們的春運。鐵路部門對自己的最大服務群體似乎不了解。與其說是網絡拋棄了農民工,還不如說是“鐵老大”的服務意識太高端太“VIP”了。
客觀說,中國的春運,是一場規模宏大、場面壯觀、時間集中的全民大遷徙。在這樣的特殊時期,中國當前有限的鐵路運力和龐大的需求之間,還存在巨大的差距。有鐵路部門內部人士坦言:“即使把所有的車次和席位都讓給農民工,票依然緊張。”盡管聽起來很殘酷,卻是不得不面對的現實。
黃慶紅的公開信,讓人動容。一名農民工的無奈、悲情、憤怒和絕望,溢于言表。黃慶紅,雖然只是億萬農民工的一名,他的悲情與“煽情”,卻是農民工群體購票難的集體臉譜。
不過,值得提及的是,黃慶紅的公開信發表后,鐵路部門已經做出了回應。上海鐵路局就表示,他們針對農民工群體,推出不少實惠舉措。比如,農民工團體票的訂購,此前人數門檻是30人,今年降到10人。
正視農民工的訴求,是解決購票難的積極步驟,除了這些舉措,鐵路部門解決之道還應該更多一些、幅度更大一些。作為春運大潮中的主力軍,如果農民工不能順利買到票、安全回到家,春運就難以讓人釋然。
因為公開信,黃慶紅個人獲贈了一張飛往重慶的機票。但是,和他一樣的千千萬萬農民工,仍然在盼望著有一張火車票能寫上自己的名字。
快過年了,請為農民工留一張回家的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