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華化成
大品牌更要嚴防大隱患
□ 華化成
一味強調經濟效益卻對產品質量面臨的更多挑戰缺乏深刻認識,應是近期部分大品牌連爆丑聞的主要原因。
2011年12月23日,國家食品藥品監督管理局曝光18種化妝品含超標禁用或限用的有毒物質,國內品牌東洋之花面膜赫然在列。但直至12月27日,東洋之花才將問題產品撤出官方銷售網絡,并堅稱無質量問題。
作為年銷售額逾三億元的少數本土化妝品企業,東洋之花亦算是行業中享有信譽和質量保證的大品牌,卻和其他行業的某些知名品牌一樣,深陷產品質量丑聞而無反省之態。公眾在震驚錯愕之余,亦不由得發出追問:這些與民眾日常生活聯系如此密切的大企業,卻在質量控制上如此疏漏而不自責,視消費者利益和健康為何物?
誠然,作為大品牌,東洋之花和某些食品大企業固然擁有較中小企業更為嚴格的質量控制規程,因為大企業若出現質量安全問題,后果更為嚴重。然而,一味強調經濟效益卻對產品質量面臨的更多挑戰缺乏深刻認識,則應是近期部分大品牌連爆丑聞的主要原因。
首先,不斷延長的產品供應鏈,在幫助大企業加強市場主導地位、壓縮成本的同時,也令生產中出現質量問題的“機會”大大增加。以2009年造成多人死亡的美國帶菌牛肉事件為例,出產問題牛肉的大型食品公司,為實現對各地出產牛肉的集中配送和分銷,而增加了防腐冷凍等一系列生產環節,這一做法在為食品企業贏得更多物流運輸時間的同時,卻也改變了以往各地牛肉就近銷售的模式,使得牛肉在冷凍過程中帶菌變質的可能性大為增加,從而成為釀成那場食品安全悲劇的重要誘因。
其次,大型企業自動化生產程度的提高,在大幅提升生產效率的同時,卻也使得企業易于忽視人力資源投入,進而形成一些質量隱患無法得以及時排解,最終積累成為巨大的安全風險。2000年日本雪印乳品公司產品引發的食物中毒事件便是這方面的典型例子。由于引進了較為先進的自動化生產線,日本乳業巨頭雪印為壓縮人力成本,在大量裁減生產人員的同時,降低了對生產操作人員的能力要求。最終由于一線生產員工數量不足,并缺乏操作經驗和責任心,導致企業的質量控制標準在實際生產中根本沒有被認真執行,從而使問題產品流入市場。
更最重要的是,大型企業在市場上擁有相對強勢的地位,往往更加不在乎一般消費者的不滿與投訴,而使得原本可能消滅于萌芽階段的局部質量隱患發展成了全面性的質量問題災難。事實上,在近日國內某食品企業的產品質量問題被徹底曝光前近一年的時間里,該企業在部分地區銷售的產品已經接連因引發消費者身體不適,而遭到投訴和索賠。然而,這一企業并未根據這些投訴案例對質量控制系統進行反思,反而借助雄厚的社會資源,在公共輿論領域“屏蔽”消費者的抱怨和維權訴求。相比之下,中小企業在類似狀況下,往往不得不認真對待消費者反映的問題以避免對自身社會形象造成更嚴重的負面影響。
正所謂“大有大的難處”,大品牌、大企業面臨著更大的質量安全隱患,假如對于大隱患缺乏足夠認識和認真負責的態度,一味掩耳盜鈴,最終將導致無可挽回的大丑聞、大損失,勿謂言之不預,請拭目以待。
□ 編輯 劉文婷 □ 美編 王 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