盧鳳玲(上海行政學院圖書館 上海 200233)
隨著數字化、網絡化的迅速發展,用戶信息環境發生了劇變,圖書館被嚴重邊緣化,圖書館工作人員開始質疑傳統的信息服務模式,認為在信息社會中,圖書館應該更加主動地走近用戶,提供一站式信息服務,提高用戶的信息利用能力[1]。學科服務是在這種形勢下圖書情報界開創的新的信息服務模式,以期借此重塑形象,獲得新的發展。2003年,中國科學院國家科學圖書館館長張曉林首次提出學科化服務模式[2]。2006年,中國科學院國家科學圖書館推出了《學科化信息服務方案》[3]。在學科服務實踐的推動下,我國研究學科服務的文獻逐年倍增。筆者對我國學科服務的研究論文做以統計與分析,旨在剖析學科服務研究的熱點、現狀,把握學科服務研究的趨勢,推進我國圖書館服務的發展。在我國圖書情報界,學科服務與學科化服務的內涵實質基本一致,故本文將其統稱為學科服務。
文獻計量是進行文獻定量研究的重要手段,能夠科學、準確又直觀形象地反映相關領域的研究水平[4]。中國知網(CNKI)是我國最全的知識資源全文數據庫集群,具有完備的知識體系和規范的知識管理功能,是開展計量分析的最佳數據源。筆者利用CNKI的中國學術期刊網,以題名為檢索項,對“學科服務”和“學科化服務”進行了精確的查詢,共檢索到260篇論文,剔除無關的6篇論文,最后共計獲得254篇論文。筆者對這些文獻進行分組排序研究,以期保證計量統計分析的客觀、清晰。
本文嘗試從論文發表數量與時間分布、論文作者特征、作者機構及地域特征、論文發表刊物特征、論文研究主題分布5個層面揭示我國學科服務研究的現狀。
以“發表年度”進行文獻分組瀏覽,可得出論文發表的數量及時間分布情況(見表1)。通過表1可以看出學科服務研究發展的時間特征。1996—2006年的11年間,此類論文極少,共有12篇,占全部論文的5%,論文著重于重點學科服務研究,僅2006年有3篇論文對學科服務理論進行了探討。該階段屬于學科服務的概念引入階段。2007—2009年的3年間,論文數量增至86篇,占全部論文的33%,論文偏重于學科服務的服務模式探討、實踐介紹、服務規劃制定實施等方面的研究。該階段屬于學科服務在圖書情報界的快速發展階段。2009年開始,學科服務引入Web2.0技術。2010年發表的該主題論文有78篇,占全部論文的31%,該主題的研究得到井噴式擴張。從此可以看出,學科服務工作在圖書情報界獲得了一定的關注和認同,得到了較多的探討與實踐。此外,在發表的論文中也可看出,利用Web2.0技術開展學科服務成為討論熱點。2011年與2010年發表的該主題論文的數量持平,地方高校探討開展學科服務工作的論文大量出現,并且學科服務平臺建設成為重要議題,學科服務理論研究的熱潮方興未艾。

表1 1996—2011年發表論文數量分布
通過“文獻著者”分組瀏覽,可得出發表相關論文數量的分布情況(見表2)。254篇關于學科服務研究的論文共有著者392人(包括合著者),平均1.5人1篇論文,合著現象較多。發文量在兩篇以上的著者僅有39人,達到3篇以上的僅有13人,5篇以上為2人。由表2可知,我國已形成一支學科服務研究的隊伍,并且學科服務研究已受到較多學者的關注,但從整體上看,著者群比較分散。可見,研究學科服務的學者隊伍還有待擴大,研究的深度還有待提高。

表2 作者發表相關論文的數量特征
通過“著者單位”分組瀏覽,可得出著者機構分組排序情況(見表3)。表3列出了發文數量達到3篇及以上的著者所在的機構,從中可看出,論文著者主要分布于高校圖書館和中國科學院國家科學圖書館。這說明高校圖書館和中國科學院國家科學圖書館是目前開展學科服務實踐和研究的主力。通過瀏覽不同機構發表的論文可以看出,發表5篇及以上論文的著者所在的機構都深入開展了學科服務實踐,研究他們的實踐案例可以了解目前學科服務開展的具體情況。例如,上海交通大學圖書館于2008年推出了IC2學科服務模式,并開展多分館聯合服務[5],2009年推出了科研團隊信息專員網絡[6],2010年引進Libguides,建設了虛擬社區學科服務平臺[7]。中國科學院國家科學圖書館于2006年制定并實施了學科服務規劃,吸收國內外成功經驗并不斷創新,經過幾年的實踐與探索,構建了學科服務產品知識體系[8]。從地域上看,較深入開展學科服務實踐的機構多分布在北京、上海、武漢、廣東等地區,而全國各省都有著者撰寫此主題論文。這說明學科服務理念經由經濟發達地區的高校和研究所圖書館領風氣之先,進而引起了全國范圍內圖書館的普遍重視。

表3 發文量達到3篇及以上的著者機構及其所在地區
通過“期刊名稱”分組瀏覽,可編制出各期刊發文數量排序表(見表4)。表4列出了發文數量在3篇及以上的期刊,以便于我們了解學科服務研究領域的核心期刊。此主題絕大部分論文發表在圖書情報學專業期刊上,少量論文刊載在其他期刊上,這說明圖書情報界對學科服務非常重視。

表4 期刊載文量分布表
輸入檢索控制條件“核心期刊”,在檢索結果中進行二次檢索,再以期刊名稱對檢索結果集排序,可得出核心期刊的載文量統計排序(見表5)。在圖書情報學核心期刊中此主題論文共95篇,經計算得出,核心期刊發表此類論文的數量占總論文數量的37%,說明核心期刊對學科服務研究的關注度較高。然而不同刊物發文的數量差異較大,也說明學科服務在圖書情報界的認同度還有待提高。

表5 核心期刊載文量分布表
研究熱點在很大程度上能夠反映一個學科當前的研究水平。在對學科服務研究統計描述的基礎上進行深層次的內容挖掘與分析,找出其中的研究熱點,有助于我們更好地把握學科服務研究。利用中文關鍵詞進行檢索并對檢索結果進行分組,可得出以關鍵詞出現頻率排序的檢索結果集。由于關鍵詞的選取具有隨意性,筆者將同義關鍵詞、近義關鍵詞、同類別關鍵詞做了整合。表6列出了出現頻率在3次及以上的文獻關鍵詞。通過對文獻的挖掘與分析,筆者總結了當前學科服務研究的主要熱點。
許多論文是基于本機構開展學科服務的實踐工作,介紹并進一步探討了學科服務工作。例如,中國科學院國家科學圖書館、上海交通大學圖書館、清華大學圖書館等機構開展的學科服務工作及研究,不但具有實踐上的先導作用,而且在理論創新方面也具有很強的標桿引領意義,有力地帶動了我國學科服務的理論研究和實踐探索。近兩年來,地方院校圖書館、專業圖書館也相繼開展了學科服務嘗試,并發表了相當數量的相關論文。

表6 論文關鍵詞分布表
許多論文在分析各種學科服務模式的基礎上,探討了各種學科服務模式的特點、存在的問題,提出了科學的學科服務設想,包括:設立學科館員、建設學科分館、打造學科共享空間、開展嵌入式服務、搭建學科服務網絡平臺等;針對本類型機構圖書館(如高校圖書館、科研機構圖書館、公共圖書館)的學科服務模式開展的學科服務模式的探討;針對不同類型讀者開展學科服務的探討,如針對教師、學生等不同對象的學科服務研究。
在我國圖書館界,學科館員研究與實踐已經有十幾年的歷史。學科館員是學科服務的載體。從學科服務的角度重新審視學科館員制度,創新學科館員服務,建設學科館員隊伍是學科服務研究的重點之一。該主題的論文主要集中在學科館員的創新服務方式,如嵌入式服務[9]、雙伙伴計劃[10]、互動合作服務[11]等。學科館員制度建設包括崗位職責制定、角色定位、隊伍建設及績效評價等。
由于用戶環境的數字化和網絡化,網絡成為開展學科服務最重要的渠道,如基于網絡學科導航、學科知識庫、虛擬咨詢等方式開展學科服務。近幾年,利用Web2.0技術(Blog、RSS、Wiki、Ajax等)的學科服務創新應用、利用第三方數據庫(如CNKI)打造學科服務平臺、利用虛擬科研環境提供學科服務等方面的研究成為熱點,學科知識服務平臺設計的論文逐年增多。
目前,已發表的學科服務方面的論文主要側重于學科服務實踐、學科服務創新模式、現有技術在學科服務上的應用等方面的研究,屬于微觀的應用性研究。對于學科服務理念對圖書館整體工作模式、管理模式等方面影響的研究較為缺乏,并且缺少行業指導性研究及圖書館學科服務體系的研究,從總體上看,需要提高此類論文的理論高度。
調查結果顯示,我國學科服務理論與實踐發展至今,還沒有針對服務效果評估方面的研究。績效評估是了解一項工作獲得認可度與滿意度的重要手段。學科服務只有真正被廣大讀者用戶認可、實現其功效才能可持續發展。因此,在已經開展學科服務的高校和科研機構圖書館開展服務績效評估研究工作是非常必要的。
通過對該主題論文的計量分析與內容挖掘可以清晰看出我國學科服務研究的現狀、熱點和趨勢:首先,該主題期刊論文的數量逐年增多,學術界對學科服務研究的重視程度不斷增加,但地區差異較大;其次,研究者多具備圖書情報學專業背景,論文主要發表在圖書情報學專業期刊上,研究水平和質量較高;第三,研究熱點主要集中于實踐探索、學科服務模式探討、學科館員制度制訂、學科服務平臺建設方面;第四,目前的研究以基礎性研究為主,缺乏行業性、指導性研究,特別需要加強對學科服務工作的績效評估研究。第五,從長遠上看,學科服務對圖書情報界的影響深遠,我們應該緊緊抓住學科服務這一創新點和突破口,開創圖書情報工作的新局面。
[1]韓麗風,徐 璐.高校圖書館面向學科服務中的關鍵問題探索[J].圖書館雜志,2010(12):45-48.
[2]張曉林.構建數字化知識化的信息服務模式[J].津圖學刊,2003(6):13-16,80.
[3]呂俊生. 從“學科館員”到“學科化服務”[J]. 圖書館論壇, 2011(10):132-134, 103.
[4]陳文愛,楊 璐,趙瑞剛.專題文獻的計量學研究方法[J].情報資料工作,2007(4):33-34.
[5]姜靜華.學科服務推進之路:從上海交通大學圖書館多分館聯合服務說起[J].圖書館,2010(5):28-29.
[6]黃琴玲,郭 晶,劉卓燕.IC2學科服務模式下的圖書館員成長途徑探析[J].科技情報開發與經濟,2011(28):21-22.
[7]蘭小媛,潘 衛.虛擬社區:高校圖書館開展學科服務的新陣地[J].圖書館建設,2010(9):72-79.
[8]劉志剛,江 洪,鐘永恒,等.圖書館學科化服務產品知識體系[J].圖書館建設,2011(12):68-72.
[9]何建芳.關于圖書館學科化服務:“嵌入式館員”服務模式的思考[J].圖書館理論與實踐,2010(11):4-6.
[10]鄔寧芬,陳 欣.高校圖書館學科服務之“雙伙伴”計劃的探索與實踐[J].圖書情報工作,2011(9):93-96,113.
[11]范愛紅,邵 敏.學科服務互動合作的理論探析與實踐進展[J].圖書館雜志,2010(4):40-4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