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撩目 望東方周刊》
2012年第34期
到中國過暑假
應國務院副總理李克強的邀請,300名莫斯科大學學生自今年8月18日起來到中國,展開為期10天的訪問。親身體驗中國30多年經濟發展的成果,是此次行程中最受歡迎的內容之一。面對中國領導人,俄羅斯大學生們說,中國的進步與繁榮令他們振奮和深思。

《看世界》
2012年第18期
日本風行“孝心旅行”
攜帶父母出游的“孝心旅行”之所以在日本走紅,有著深刻的文化原因和現實原因。在日本,每逢母親節、父親節,幼兒園教師會教孩子們為父母制作手工禮物。日本人一年用于孝敬父母的花費平均約14萬日元,主要是為父母買禮物、一起吃飯和回鄉探望。

《三聯生活周刊》2012年第39期
義烏創業教育:高考“失敗者”的拯救試驗
義烏工商職業技術學院創業學院分3個年級,學生共計約300人,這里只有1個專業,即電子商務,學生學習的方式不是在課堂上學理論,而是全情投入地開網店。這所高職院校的領導和教師從不回避說自己的學生是所謂的“失敗者”,他們用更具誘惑力的鼓動喚起學生的斗志:去創業!“高考的‘失敗者’并不意味著他沒有長處,為什么不能讓他們做自己想做的事?”創業學院盡可能地為學生創業提供條件,學生課上課下可以看店、接單,班里的專用倉庫堆放著貨物。

《中國新聞周刊》總第581期
全家總動員,只為上小學
全家總動員,只為上小學,正在成為今天中國大中城市的一道“風景”。家長們期待并相信,通過為孩子搶占一所“還不錯”的小學的名額,就能給孩子的未來上一份“保險”。同時,家長對孩子未來的焦慮,隨著社會轉型期的躁動,正在向“幼齡化”趨勢下移,連“幼升小”都已成為要掌握攻略、閱讀密笈、殫精竭慮、寢食難安的一項工程。一些地方的擇校已明顯由“小升初”延伸到“幼升小”,甚至更向前延伸到“擇幼兒園”。

《新民周刊》
2012年第36期
是誰制造了“教育恐慌”
在各種場合、線上線下,家長們一邊熱議、熱評、熱轉對中國教育的批評和質疑,一邊相互打聽、交流甚至較勁該為孩子報哪個課外班,對所謂“減負”措施不屑一顧。家長們看上去焦慮、煩躁甚至心口不一。有人說,中國家長正在陷入“教育恐慌”。這種恐慌從何而來?

《世界博覽》
2012年第15期
美國兒童:被退化的一代人
加州大學的調查研究發現,當代美國家長對孩子的寵愛嬌慣,到了令人吃驚的程度。在美國家庭,競爭成長模式往往被視為有害,在獨立成長方面,家長對孩子往往沒有多少期待。導致很多孩子的自理能力很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