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段素玲
段素玲,天津市薊縣第一中學教師,中學政治特級教師,天津市五一勞動獎章獲得者;曾獲得天津市優秀思想政治課教師、天津市優秀德育教師、天津市師德先進個人、天津市優秀共產黨員、薊縣教學管理標兵等多項榮譽稱號;參加8項國家級、市級教育科研課題的研究工作,撰寫論文40余篇。

新課程改革倡導生成性教學,要求用動態生成的觀點看待教學,這對改革傳統課堂教學具有積極的意義。課堂是一個充滿活力的生命整體,要讓課堂煥發出生命的光彩,實現有效教學,這也是對中學政治課教學的要求。我從對新課程理念的理解及實踐出發,對中學政治課有效教學的幾個基本問題進行了探索,尋找出了中學政治課有效教學的幾個要點,包括教學中的有效預設、有效導入;有效教學多媒體的使用;應答、作業、反思能否成為有效生成的評價等。
有效教學的基本特征是教師從課堂“控制者”轉為“引領者”,以學生發展為教學價值取向。當前的中學政治課教學存在以下問題:重作秀時髦,輕知識生成;重道德認識,輕情感培育;重灌輸說教,輕主體自覺;重德育專修,輕課堂延伸。這種課堂教學模式嚴重制約著學生“三維目標”的實現,造成了“知德”與“行德”割裂,與政治課教學的有效性期待完全背道而馳。為此,要實現有效教學,促進學生知識生成、智慧成長。
教學預設是有效教學的重要條件,有效教學要建立在有效預設的基礎上。我國傳統的課程理論首先強調學生的知識學習,其次才是能力和情感態度的形成,而現代課程理論十分強調學生的學習興趣、態度、方法、習慣的培養及學科對于人的發展的作用。目前的中學政治課教學,教學預設遠離學生最近發展區和生活實際,游離教學三維目標,教案為劇本,教師為導演,學生為演員,追求課堂的熱鬧、“漂亮”,嚴重損害教學求真的本性,這不是成功的有效預設。
教學預設強調的是教學的計劃性和可控性,而生成強調的是教學的開放性和創造性,有效的課堂教學目標的設定應該關注并了解學生的最近發展區。教師應了解學情,把握學生的最近發展區,激發學生,挑戰學生,以保證教學的有的放矢,課堂教學效果才會達到最佳。對政治課而言,教師預設課型一般應為設定一定的教學情境,并以提升學生認知水平與提高教學實效為宗旨。
2010年11月以后,物價上漲成為中國百姓談及率最高的話題之一,而貼近生活是政治課的生命所在,為此,我將市場運行司司長王炳南的一段分析引用到教學中,設定教學情境。據王炳南介紹:2010年以來,蔬菜市場總體供需平衡,受各種因素影響,蔬菜價格高位運行。據監測,11月上旬,全國36個大中城市18種主要蔬菜平均批發價格每公斤3.9元,比年初上漲了11.3%,比去年同期上漲了62.4%。王炳南表示,蔬菜價格上漲的原因很多:一是受異常天氣影響;二是蔬菜生產經營成本增加;三是蔬菜消費需求上升;四是一定程度上存在炒作現象;五是國際農產品價格上漲。
當學生閱讀完這則最新材料后,課堂氣氛立即活躍起來,心情放松,思維敏捷,紛紛談起自己生活中的切身感受。在教師引導下,他們運用經濟生活的知識分析上述材料反映了經濟生活什么道理,物價上漲對人們的生產生活會產生什么影響,面對物價的大幅上漲,國家該采取什么措施解決這一問題,通過這節課我深深感受到貼近生活的有效教學情境預設,能激發學生積極參與的熱情,提高教學效率,引發教師授課靈感,學生的潛能得到充分發揮。在教師引導下,學生在參與和體驗中生成對知識的理解和運用。教學生成并不是否定預設,生成應是源于預設的,成功的課堂生成應精心預設,又不拘于預設,尊重個性,為生成“啟航”。
另外,課堂預設要充分利用高效教學時段,在課堂教學的四十五分鐘內,開始的二十分鐘為高效期,然后的十五分鐘進入學習低沉期,最后的十分鐘又進入學習的高效期。上課開始,學生注意力集中,新的信息和技能應出現在這一高效期,信息最容易被學生吸收,因而課堂預設的前二十分鐘應完成講授重點、突破難點的任務。接著低沉期的十五分鐘,教師必須改變教學手段,消除學生心理疲勞、學習緊張,由低沉期轉化為高效期,完成鞏固練習階段的學習任務。最后的十分鐘又恢復為高效期,教師應利用這一時段讓學生提煉課堂精髓,幫助學生消化知識。這就是我們常用的講練結合法、導學導思法。
中學政治課的有效教學需要有效的課堂導入,如果課堂導入遠離學生的生活實際,遠離學生的生活閱歷,遠離課本內容,政治課就成為枯燥的說教課,會造成無效教學。如果濫用多媒體,或做些游戲,演些小品,搞得學生眼花繚亂、暈頭轉向,沒有把學生的注意力引入到課堂的學習情景中就脫離了政治教學的三維目標,浪費時間,也是無效教學。
有效的課堂導入應借助有知,探求無知;應承接上節課學習知識,或復習提問,承上啟下;應貼近學生生活,圍繞新課學習內容;應關注熱點問題,引入新課,或討論問題,在焦點處進入新課的講授;或通過媒體展示圖片,從共性中導入新課的研究;或用抑揚頓挫的聲調,詼諧、幽默的語言藝術,調動學生學習新知的情感,為講授新課奠基。我在高三復習講授《我們的中華文化》這章節時,采用《龍文》歌詞導入,學生邊聽歌,邊感受。然后我將歌詞發給每一個學生:“一彈戲牡丹,一揮萬重山。一橫長城長,一豎字鏗鏘。一畫蝶成雙,一撇鵲橋上。一勾游江南,一點茉莉香。灑下床前明月光,上下千年一夢長……”讓學生逐句感受,然后,結合所學知識寫下歌詞反映了我們學過的文化生活的哪些知識?這樣很自然地過渡到“中華文化源遠流長,博大精深”的學習,水到渠成。導入新課不要追“時興”、圖形式,關鍵要講實效,具體采用哪種方法,要根據課程內容的性質、學生已有知識和生活經驗,做到一切從學生的實際出發。總之,精彩的課堂導入要貼近學生,喚起學生學習的熱情,使之主動參與體驗知識生成,這是學生從知識預設走向生成的通道和橋梁,使課堂具有生命力,讓學生在知識技能、思維方式、情感態度等方面都有收獲,實現有效教學。
在課堂教學中適當地使用多媒體可以提高教學效率,借助多媒體,既可以節省時間又可以增加課堂的教學容量。如在文科教學上的名人朗誦、歷史資料展現等。多媒體是課堂教學的輔助手段,而不是必備手段。但目前的一些課堂評價標準把多媒體運用作為指標之一,出現一窩蜂地泛用多媒體,尤其是一些公開課、示范課反復運用多媒體,學生思維空間被轉瞬即逝的美麗的畫面、動聽的音樂填滿。課堂的熱鬧、“漂亮”掩蓋了學生的學習狀態、水平,降低了師生交往互動的頻率,嚴重影響著課堂師生對話和情感、知識、過程狀態的生成及有效教學的實現。今年,我新接高三的一個文科班,為了了解學生的聽課狀況,我堅持和學生一起上課。一個月下來,我深深感覺到高三復習課中少用多媒體效果更好,課堂上學生在教師引導下的學習效率比使用多媒體高得多,重要的一點是學生可以記筆記。因此,運用多媒體教學必須從教學實效出發,恰到好處,使教學環節、學生學習方式等的預設和學生獲得知識、提高思維、形成情感生成達到和諧統一。
有效的評價是實現有效教學的關鍵,而學生的應答及作業能否成為有效的評價?目前的情況是僅僅看學生對教師課堂提問的應答和完成作業情況,或是僅僅檢查學生對書本知識的掌握情況,尚未考慮到答案的多維性和學生的創新性以及學生在課堂上的學習表現,并作為學生學習結果的評價,沒有激發學生潛能,扼殺了創新精神,使學生喪失了學習自信。研究表明,僅憑應答和作業、試卷并不能全面而深入地反映學生學習的全部,這種評價的局限性,缺少民主意識,挫傷了學生的積極性。
教師采用合理的評價手段有利于促進課堂有效教學。教師應學會傾聽,鼓勵學生質疑,通過適當、積極的評價促進課堂的生成。評價時要學會賞識學生,鼓勵學生發散思維。對學生的積極行為,教師的一個點頭、一個微笑、一個善意的眼神等都蘊含著對學生的肯定,都會給學生信心。“思路清晰,你真棒!”“有進步,注意答題要規范。”這樣的評語以人為本,既調節了學生的良好心理環境,保護了自尊心,又可以引起學生更多的思考。生成不是目的,它只是手段,是為師生提供一個寬松自由空間,富于挑戰性,達到解放學生身心、促進學生發展的目的。預設給學生提供某些機會,在自然“憤悱”的狀態下產生生成,這才是具有真實意義的生成。教師的評價在于鼓勵,激發學生學習意志,鼓勵他們不斷地去思考,去創新,這樣的教學評價更有價值,教學效果顯著。
政治教師要實現有效教學,必須進行課堂教學有效反思,不斷完善專業知識結構。授課后,教師要在環境與大腦安靜的狀態下,獨自一人堅持“五問”、“三追問”。“五問”即學生思考沒有、感情投入沒有、學生參與沒有、教師是否受到歡迎、教學是否形成風格。“三追問”即追問自己“為何這樣教”、“教出了什么”、“教完了怎么辦”,著力自己教學的再研究。教師唯有在教學實踐中不斷進行理性反思,才能在反思研究中挖掘潛能,生成與發展專業智慧,優化教學藝術,提升教學能力,升華政治課教學的主題內涵,真正實現有效教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