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刊特約評論員 陳自鵬

前不久,教育部印發了義務教育學科19個課程標準(2011年版)。據專家介紹,此次課程標準修訂后,在課程難度控制上有些學科直接刪去了過難的內容;有些學科降低了一些知識點的學習要求;有的學科對難度較大又不宜刪除的內容,以“選學”方式處理;還有些學科按照學生的認知特點,適當地調整了不同學段的課程難度。修訂后的義務教育課程標準結合學科特點和學生的年齡特征,進一步加強了德育。修訂后的義務教育課程標準特別強調了能力培養。
新課標頒布后,課程改革又有了新的目標、新的要求,當然新的問題也會隨之出現。
課程改革已歷時十多年。在以往幾輪的課程改革中,人們對一些問題爭議不斷,這應該屬于正常現象。比如有人說知識傳授重要,有人說能力提高重要,還有人說實踐行動重要,更有人說情感培養重要。
到底哪個重要?眾說紛紜,見仁見智。
其實,翻開教育史,我們發現早已經有人探討過這幾個問題。他們的論述和觀點對于今天我們積極貫徹新課標、積極推進課程改革和積極進行教學改革有著現實意義和長遠意義。
德國教育家赫爾巴特指出,凡在指導行為方面最有價值的各種知識的獲得必包含有一種心理訓練的作用,并足以促進各種能力的提高。在赫爾巴特看來,學習知識的過程便是心理訓練的過程,也是能力提高的過程。這是實質主義的教育主張。英國教育家洛克說,學習的目的是要增進心的活動能力,而不是擴大心的所有物,成為一個單純博學的人。瑞士教育家裴斯泰洛齊說,兒童天生就有某種官能和能力,初等教育的目的就在于依照自然的法則去和諧地發展兒童在道德、智慧和身體各方面的官能和能力。這是典型的形式主義的教育主張。
蘇聯教育家凱洛夫主張教師中心、教材中心、課堂中心,他強調知識的重要性,是主知主義的代表;而美國哲學家、教育家杜威則主張學生中心、活動中心、社會中心,尤其提出“做中學”,顯然他是行動主義的代表。
美國教育家布魯納創立發現法,他曾經領導過美國的科學教育改革運動,他強調教育過程中的發現、建構、遷移和個體的智慧發展,他的主張是屬于科學主義的;而美國的心理學家馬斯洛則強調說,人本主義的目的在根本上就是人的自我實現,是豐滿人性的形成,他的主張是屬于人本主義的。
我們分析,實質主義強調知識傳授和學習,形式主義強調能力訓練和提高,涉及知能關系;主知主義強調知識為主,行動主義強調行動至上,涉及知行關系;科學主義強調科學認知,人本主義則強調情感培養,涉及知情關系。
繼續深入分析下去,我們發現實質主義和形式主義、主知主義和行動主義、科學主義和人本主義各有道理、各有側重,但失之孤立、失之片面。實際上,知識和能力、知識和行動、知識和情感互為因果,相輔相成,你中有我,我中有你。教育既應傳授知識,又應培養能力,還應重視實踐,更應培養情感。
課程改革中,我們強調三維目標:知識與技能、過程與方法、情感態度與價值觀。實際上還是要求我們在教育教學實踐中處理好知能關系、知行關系、知情關系。這幾個關系處理好了,我們教育教學中的短板諸如能力不高、實踐不足、情感缺失等問題就迎刃而解了,應試教育的弊端就能夠克服,素質教育就能夠落到實處,全面發展的教育目標就有希望達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