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劉長興

最近,一個全新的詞語進入了人們的視野,它就是“國際理解教育”。前年頒布的《國家中長期教育改革和發展規劃綱要(2010—2020年)》(以下簡稱教育規劃綱要)對此專門做了闡述:“加強國際理解教育,推動跨文化交流,增進學生對不同國家、不同文化的認識和理解。”無疑,這是一件大事,更是一件新事,還是一件急事。因為,我們畢竟是國際大家庭的一員,而且是越來越重要的一員。面對紛繁復雜的大千世界,真的需要學會“理解”,在理解中彼此包容、相互學習。作為教育工作者,在推進“國際理解教育”的同時,“理解國際教育”也應該是一個重要課題。這樣,咱們才能從不同國家、不同文化的教育中,汲取更多的經驗,提前避開易發的問題。特別是對于“理解”,更需要深入“理解”。如果不多問幾個為什么,肯定也“理解”不透。
這些年,有兩個互為“悖論”的現象,已經引起人們的關注。一方面,教育“里邊”的人越來越以“中國的基礎教育是世界最好的”為自豪。尤其是去年PISA測試,上海拿了第一,似乎又印證了這個結論。另一方面,教育“外邊”的人又在另辟蹊徑。留學的“低齡化”趨勢,似乎也在印證他們的選擇。如果再往深處研究,就會發現深層矛盾。前者說的“最好”,的確沒有一個統一的標準。如今拿的“第一”,充其量也是屬于上海的“第一”。如果由此推論咱們中國就“第一”了,大概也未必合適。至于上海是否由此就感到自己已經是世界“第一”了,大概也未必如此。后者說的留學,當然有國家政策,“來去自由”誰也干涉不著。但是,能下決心并不那么簡單。年輕的家長們已不再是輕信“忽悠”的一代,孩子的“成功率”早就和留學的“性價比”綁在一起,何況一個家庭大多只有一個孩子。他們需要的“成功”,生怕國內保不了。因為,在現實中他們理想中的“成功”,確實少之又少。其實,兩個“悖論”的焦點就在咱們這里。社會和時代最需要的素質,在咱們自豪的“最好”之中,并沒有看到足夠的重視和開發;在咱們爭得的“第一”里面,也沒有得到全面的體現和突出。至于矛盾的根源,教育規劃綱要也做了分析:“我國教育還不完全適應國家經濟社會發展和人民群眾接受良好教育的要求。”“還不完全適應”的判斷,可謂一語中的。僅就基礎教育而言,“教育觀念相對落后,內容方法比較陳舊,中小學生課業負擔過重,素質教育推進困難”已經人所盡知。“最好”和“第一”的教育,顯然必須“適應”。而要真的“適應”,又必須下一番工夫去“理解國際教育”,并且在理解的基礎上創新出更加適合咱們自己的方法和模式,乃至體制和機制。
澳大利亞這個接受“低齡化”留學比較集中的國家,就很值得進行深入的“理解”。就拿綜合評價來說,大家一直非常困惑,特別是對高利害的學科成績如何進行綜合評價,好像由“糾結”變成了“死結”。可在他們那里,似乎簡單到如同水到渠成。小學的“寬松”環境自不必說,初中的合理設計就讓人感悟到了教育的活力,感受到了學生的后勁。
在那里,無論哪個學科的綜合評價都非常綜合。要說和咱們一樣,是每個學科都記學期成績。要說和咱們不同,是學期成績一般由三塊構成:一是“小考”(單元考試),占30%;二是“大考”(期末考試),占30%;三是“大作業”,占40%。應該說,無論小考還是大考,對每個學生來說同樣是大事。但是,即使是大事,學生也沒有多大的心理壓力。因為,每個學期開學,學生首先會拿到各科的教學“大綱”。這個“大綱”上面明明白白地告訴學生,本學期學什么,考什么。用咱們的話說,這就是“標準”。 為了達到“標準”,學校不怕學生早做準備,更希望他們早做準備。這樣,教和學的勁兒使在一塊兒,不是更好嗎?為了達到“標準”,學校不會隨意“拔高兒”,讓你摸不著大門;也不會變著法兒“排隊”,讓你抬不起頭來。這樣,學生的心態放平了,態度認真了。所以,一個學期下來成績還是不錯的,而且是大面積不錯。用他們老師的話說,“盡管比你們的水平低些,但都是他們以后常用的”。于是,教學的良性循環形成了。老師教得高興,學生學得愉快。你要是問學生“考試緊張嗎?”,他們還真不明白問的是什么事兒。因為,在他們那里根本沒這類事兒。
與考試相比,占總成績四成的“大作業”卻不那么容易完成了。盡管每個學科只有一個“大作業”,盡管有的選題還允許幾人共同完成。當然,“大綱”會告知每項“大作業”的選題目錄和評價標準,甚至包括完成時限。但是,無論是誰也不敢“糊弄”,也不能“就和”。原因是“大作業”沒有現成的答案,也不是唯一的答案。課本上你抄不到,網上也“Down”不著。所以,學生從接到“大綱”時起就開始忙活,一般都要兩個多月才能交上去。其間,課上學習很重要,因為“大作業”要求覆蓋課上學過的若干概念;課后學習也很重要,因為“大作業”不準“照葫蘆畫瓢”,要的就是和別人“不同”。于是,學生就要查閱資料、走訪專家、動手實驗、研討交流……如果把“大作業”比作一個“項目”,還真有點兒像,而且還是個綜合“項目”。
一所學校的8年級技術學科“大綱”規定的“大作業”里,就有這樣一個選題:制作一部動漫短片,片長5分鐘,可兩人完成。這樣的“大作業”對于剛剛14歲的孩子來說,是難度極大的事情。可是,居然有人選了它。老師說,“因為他們感興趣。興趣是最好的老師,不會也能學會;興趣是最大的動力,再難也會克服”。與其說這是教師對自己學生的信任,不如說這是教師對這種機制的信心。兩個學生組成團隊,一起編劇本、分鏡頭、找道具、畫布景、配音樂、錄對話……一部題為《追捕》的故事,雖然僅用了三個玩具人、兩部玩具車,可是兩個孩子愣是干了三個月。有時,為了一個片段的效果,他們用數碼照相機要拍上百遍,在筆記本電腦上拼幾十次。據說,在“評審會”上放映以后引起全班轟動,他倆也一時之間成了“大腕兒”。老師向他們頒發了獎狀——一張印著“第一名”的彩色打印紙。據說,獲得了“第一名”,他倆還是懊悔不已——晚交3天,沒得滿分。老師說,“‘處罰’也是‘大綱’的規定”。還是這個年級,英語學科(相當于咱們的語文)“大綱”的“大作業”部分,就有這么一個選題:寫一篇26段的文章,每段都要用不同的字母“打頭兒”,還要按它們的順序排列。乍一看,這不是“游戲”嗎?細一想,敢情這是難度。就是這樣的難題,居然有人選了,還爆了大冷門兒。他是以介紹莎士比亞為線索作文,在“H”那段講了《哈姆雷特》,在“L”那段談了《羅密歐與朱麗葉》……據說,他在介紹劇情的同時,還進行了評論,抒發了感想。他在享受寫作成功的同時,經歷怎樣的閱讀、構思、練筆、推敲,是可想而知的。也是這個年級,一個華裔學生做的社會學科“大作業”,竟然是歷史“論文”《明朝》。據說,這是經過老師同意,爸爸幫他定的選題。因為,他很喜歡讀中國歷史。誰都知道用英文講中國的故事,而且是中國明朝的故事,只有華裔背景是遠遠不夠的。但是,他完成了,盡管情節并不那么生動,語言并不那么形象,畢竟他把明朝故事呈現出來,讓大家開了眼界、有了收獲。他爸爸說:“這是《明朝那些事兒》的‘兒童版’”。其實,前面要是加上“英文”兩個字,大概更能領略這個孩子跨文化的學習才華。
如果用“不看不知道,一看嚇一跳”來評價他們的綜合評價,真不算過分。咱們的確不太知道人家究竟是怎么想的。有人可能會說,他們不也在考試嗎?“大作業”不就是“研究性學習”嗎?有人很可能還會因此而不屑一“問”,甚至不屑一顧。同樣是考試,咱們是為的什么?能這樣“和諧”嗎?“大作業”就算是“研究性學習”,咱們能讓每個學生都出成果嗎?而且出原創性成果?如果再追問他們為什么這么干,那真是更要“嚇一跳”了。“培養創新一代,參與國際競爭”是校長經常掛在嘴邊的一句話。而且,十多年前就已經聽到過這樣的話了。“創新”被定位為國際公認的“國家核心競爭力”大概已經20多年了。為了這個定位,他們肯定經歷了多年的改革。這種綜合評價,也肯定是在對國際教育進行研究、比對、篩選、整合以后形成的。當然,他們的社會觀念助推了他們的教育改革;其實,他們的教育改革也引領了他們的社會觀念。應該說,他們的教育是成功的。而且,這個成功是建筑在全體學生獲得成功的基礎之上的。成功的關鍵之處是突出了學習能力、實踐能力和創新能力。而且,實踐能力和創新能力并不“玄虛”,實踐能力在于分析和解決問題,創新能力強調勇于探索。其實,咱們又何嘗沒有這樣想過呢?看來,不只是行動沒能及時跟進,更多的是觀念沒能及時轉變。
咱們真的應該把“理解國際教育”作為一件大事、新事、急事,研究研究人家的,討論討論自己的,在深入“理解”的基礎上理性“思辨”,在理性“思辨”的基礎上積極“引進”,在積極“引進”的基礎上不斷“創新”,跟上時代的步伐,實現多年的夢想——教育大國變成教育強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