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天津市教育科學研究院 白 燕

近年來,為了迎合家長“不能讓孩子輸在起跑線上”的觀念,幼兒園教學違背幼兒身心發展特點和規律的現象時有發生,小學化傾向有所抬頭,這危害著幼兒的健康成長和幼教事業的發展。
在北京師范大學繼續教育與教師培訓學院、《中國教師》雜志社和學習型幼教組委會主辦的“學習型幼教·第二屆園長世紀論壇”上,教育部政策法規司原副司長張文介紹了一個耐人尋味的案例。
1968年,美國內華達州一個叫伊迪絲的3歲小女孩告訴媽媽,她認識禮品盒上“OPEN”的第一個字母“O”。小女孩的媽媽非常吃驚,問她怎么認識的。伊迪絲說:“是薇拉小姐教的。”媽媽在表揚了女兒之后,一紙訴狀把薇拉小姐所在的勞拉三世幼兒園告上了法庭。
這位母親提起訴訟的理由是:她認為女兒在認識“O”之前,能把“O”說成蘋果、太陽、足球、鳥蛋之類的圓形東西,然而自從勞拉三世幼兒園教女兒識讀了26個字母,伊迪絲便失去了這種能力。她要求該幼兒園對這種后果負責,賠償伊迪絲“精神傷殘費”1000萬美元。
此案在內華達州州立法院開庭。法庭最終裁決勞拉三世幼兒園敗訴。因為陪審團的23名成員認為,該幼兒園的做法猶如剪去了伊迪絲一只想象的翅膀,并早早地就把她投進了那片只有ABC的小水塘,使孩子在智力的啟蒙階段不能在想象的天空中振翅翱翔。
這個案例后來成了內華達州修改《公民教育保護法》的依據。現在美國《公民權法》規定,幼兒在學校擁有玩的權利。或許正是這一規定,使美國在科技方面始終走在世界前列,也使美國出現了比其他國家多得多的年輕的富豪。
反觀國內幼兒教育,幼兒園變成了大量識字、大量讀寫算的場所。類似勞拉三世幼兒園限制孩子思維的非科學的教學方式比比皆是。一位家長無奈地說:“要上好大學必須上好中學,要上好中學必須上好小學,如此一來,原本集中在小學六年級的競爭下移到了一、二年級,甚至下移到了學齡前。”為了“贏在起跑線上”,家長們競相把孩子送進教學味濃的幼兒園。一些幼兒園為了擴大生源,也投家長所好,走上幼兒教育小學化之路。山東省菏澤市一位幼兒園園長說:“我們也知道小學化教育方式不對,但家長要求必須教識字、學拼音、學數學,否則就轉園,我們也是沒有辦法。”
幼兒園教學小學化問題表現為:在教學內容上,用小學課程中拼音、識字、百以內加減法等教學內容替換幼兒園的課程,或者用所謂的“特色課程”充當幼兒園全部教學內容;在教學方法上,監督幼兒死記硬背,實施知識強化學習,甚至留家庭作業;在組織形式上,推薦和組織征訂各種幼兒教材和教輔材料,開展名目繁多的各種考試和競賽;在辦學形式上,以舉辦興趣班、特長班和實驗班為名,進行各種提前學習和強化訓練活動,獲取利潤。
幼兒園教學小學化,幼兒是最大的受害者。因為這種傾向超越了學前兒童的身心發展水平,違背了學前兒童的認知規律,過早地增加了幼兒身心發展的負擔和壓力;又由于這種教學模式有悖于以游戲為基本活動的學前教育原則,容易使幼兒形成不良的學習習慣,產生厭學、畏學等不良情緒,進而提前干擾了幼兒未來的小學學習。幼兒園教學小學化的弊端如下。
一是危害幼兒身體發育。幼兒正處于長身體階段,機體和神經系統都還比較弱。幼兒如果長時間地集中注意力,大腦容易疲勞,會造成神經系統的傷害,并引起心理上的變化,如表情呆板、反應遲鈍等。過早、過多的規范性學習還能導致幼兒近視、駝背、消瘦等身體不良癥狀產生。另外,由于小學化教學過早地剝奪了幼兒游戲和動手操作的機會,也就剝奪了幼兒大腦神經元受到豐富刺激的機會,阻礙了神經元和突觸的生長形成,進而阻礙了幼兒大腦的發育。
二是危害幼兒心理發展。幼兒的心理發展還不完善,還不具備系統學習的能力,如果此時強迫幼兒像小學生那樣學習和做許多功課,他們被迫付出的努力太大,做出的犧牲也就太大,不僅智力水平跟不上,而且由于學習過于吃力,幼兒會對學習產生厭倦、畏懼情緒,從而扼殺幼兒學習的積極性。
三是影響幼兒全面發展。在學前教育階段開展小學化教育,其實進行的只是單項智育訓練,這種只重視單項智育或某種技能發展的做法,由于忽視了幼兒身心全面發展,忽視了學前教育五大領域的均衡發展,特別是幼兒的非智力因素發展被削弱,因此導致幼兒身心發展的片面性。
四是干擾幼兒的未來學習。一些幼兒提前學完小學一年級課程,他們入學后不用費力就能取得好成績,在學習上顯得格外輕松。但由于重復教育,使他們養成了不動腦、不思考、死記硬背的不良習慣。當他們把超前學習的那點“墊底”知識用完時,面對新的知識就會越來越不適應。可見,采用揠苗助長的方法,只會過早地把幼兒拉入應試教育的泥潭,對幼兒將來的學習和發展不利。
遵循幼兒身心發展規律辦教育,克服幼兒教育小學化傾向是一項綜合性工程。切實有效地解決幼兒園小學化傾向問題,還幼兒一個健康快樂的童年,可從以下三方面入手。
一是轉變幼兒園辦學指導思想。解決幼兒教育小學化傾向,首先必須更新教育觀念。要轉變幼兒園園長、教師的教育觀念,全面提升幼教隊伍整體素質和專業水平;其次,要尊重幼兒身心發展規律和學習特點,有效地掌握幼兒教育不同階段的教育目標以及如何開發幼兒智力與非智力因素的適宜方法;最后,要以《幼兒園教育指導綱要》為指導,以游戲活動作為幼兒教育的基本原則,寓教育于游戲之中,而不是生搬硬套地進行“填鴨式”教學。
二是轉變家長的教育觀念。幼兒教育小學化的原因很多,但最主要的原因還是家長缺乏幼兒教育的科學發展觀。有專家的調查顯示:有的家長以為早期教育就是讓孩子盡早學習讀、寫、算。有90%以上的家庭把教育與學習相提并論,認為學習的成績就是教育的效果。因此,幼兒園要與家長密切聯系,采用多種形式定期向家長宣傳幼教理論,幫助家長了解幼兒教育的主要任務和幼兒全面發展的要求。通過家長學校系統地向家長傳授幼兒身心發展方面的基礎知識,使家長能從理論上全面地了解幼兒認知、情感、個性等方面的特點;通過家長會,向家長介紹大、中、小班的作息制度,使家長意識到幼兒一日活動的安排,要根據幼兒大腦容易興奮、疲勞的特點,注意動靜交替、動靜結合;要幫助家長理解科學的教育觀念,掌握科學的方法。
三是做好幼小銜接。教育行政部門和教科研部門要加強對小學辦學行為的管理和指導,要積極為新入學兒童創造適應小學生活的環境和條件,嚴禁舉行各種形式的入學面試或筆試。要嚴格執行教學進度計劃,不得隨意增刪教學內容、調整教學進度,更不得根據學生已掌握的課本知識程度分班。幼兒園也應高度重視幼小銜接工作,要指導家長參與其中,幫助幼兒順利入學。幼兒園可在最后一個學期開設“幼小銜接”專題活動,主要是促進幼兒各方面的發展,為入小學做好準備。
幼兒園教育是德國教育家福祿培爾于1840年前后創立。后來出版了盧梭的《愛彌兒》,主張幼兒要拋開課堂,到大自然中讓自己的手腳和眼睛當第一位老師,從直接的經驗中學習。接著,瑞士教育家裴斯泰洛齊提出幼兒應該通過直接與實物接觸獲得知識。教育要以幼兒為中心,就必須從實物開始。這樣,他創造了把實物抽象化為積木游戲的實體教學法,他認為幼兒可以像科學家用原子來解釋萬物一樣,用積木等基本元素構成自己的世界。
始于福祿培爾的幼兒園教育,是一場不折不扣的教育革命。其教學的有效性,使幼兒園成為世界學前教育的主流。現代兒童心理學、教育學的研究不斷證明,孩子在這種由成人引導和組織的游戲中能夠最有效地學習。他們能夠自己發明場景和故事,解決問題,磨煉社會技能。那些在這種復雜的游戲中長大的孩子,比起不太玩游戲的孩子,有更好的社會能力、理解他人的能力和更豐富的想象力、更高的語言能力。
當前,一些國外幼兒園的教學也具有很好的借鑒價值。
美國的幼兒園注重培養幼兒與他人分享東西。在美國的幼兒園里,幼兒們通常會在早上圍坐在一起,由教師帶他們做考勤和談天氣等。然后,與大家分享他們在家里或上學路上的趣事。隨后,幼兒會學一些簡單的數學,比如數教室里有多少個窗戶等。午飯過后是閱讀時間,教師會給幼兒讀故事書,然后讓他們根據其中的人物或情節畫畫兒、做手工。
英國的幼兒園注重對幼兒興趣和個性的培養。在英國幼兒園的課堂上,教師很少用講課的方法傳授知識,而是以小組活動和個別輔導為主,幼兒可以自由選擇做點心、玩電腦、學畫畫兒或者玩各種游戲,通過自己的操作和探索得到知識、培養技能。在活動中,教師從不強調答案的唯一性,對幼兒提出的各種解釋,只要有合理因素,或者有想象力,都會給予很高的評價。
法國的幼兒園將幼兒教育與家庭教育密切結合。把繪畫和藝術活動引入教學是他們常用的方法。通過用不同的材料與工具畫畫兒、舉辦木偶戲表演、做角色裝扮游戲等,來發展幼兒的語言、情感表達、藝術表現和創造性等各種能力。科學技術活動是他們十分重視的一個方面,幼兒在動手動腦的制作、拼拆、修補等活動中,了解事物的屬性、特征,理解事物之間的關系。
澳大利亞的幼兒園強調最重要的就是幼兒玩好。澳大利亞的幼兒園對兒童的培養非常人性化,也非常自由。教師的主要工作就是讓幼兒在幼兒園里玩得開心,從而培養他們獨立的人格,幫助他們更好地與同齡人建立伙伴關系。除了教師之外,還有幼兒護理助理來協助教師工作,負責照顧幼兒的飲食起居。幼兒園通過游戲和寓教于樂的方式來使幼兒認知這個世界。
日本的幼兒園把室外體育運動作為重要的教學課目。在日本的幼兒園里,一大特點就是進行各種各樣的戶外活動,讓幼兒親近大自然,通過玩樂來培養他們健康的身心和與人相處的能力。日本也比較注重對幼兒父母教育方式的指導,比如開辦母親班、雙親班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