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冬梅
(大連大學 體育學院, 遼寧 大連 116622)
大連大學體育人文社會學課程群建設思路
李冬梅
(大連大學 體育學院, 遼寧 大連 116622)
課程群建設作為一種新型的課程建設模式順應了高校教學改革的要求,也反映了課程教學改革的新趨勢。本文以課程群的建設為理論依據,通過對體育專業課程改革的宏觀梳理,針對目前體育人文社會學課程改革的現狀,以主題化教學的模式將體育人文社會學主要課程進行整合,構建成課程群。并在此基礎上提出了推進課程群建設的一些基本策略。
課程群建設;高校課程;教學改革
面對不斷變化的社會,高等教育如何培養出能夠引領和適應社會發展的高素質的大學生是一個世界性的問題。我國高等教育從清朝的“癸卯學制”——現代意義上高等教育的確立距今,經過一百多年的變遷,始終不變的主題是高等教育的改革。對此,國內外眾多高校進行了廣泛的探索。教學改革是學校教育改革的核心,而課程改革又是教學改革的核心,是學校建設的中心環節。課程群建設經過20多年的發展,其優勢日趨凸顯:可以合理配置教學資源,實現不同學科背景教師的知識能力互補,最大限度地調動了教師的積極性,形成彼此協作的教學氛圍,圍繞學生的培養目標來進行課程教學的統一規劃、設計和組織實施,進而提高課程的教學質量。但課程建設在我國當前高校教學工作中仍顯薄弱。本文通過對體育人文課程群的建設為主線,分析了體育人文類課程的發展現狀,剖析了課程結構中存在的問題,提出了以課程群建設為依托優化體育人文類課程的思路。
我國高校課程以多門課程組合的形式進行建設已有二十余年的歷史。1990年北京理工大學基于“在課程建設中應當以教學計劃的整體優化為目標”,提出要注重“課群”的研究與建設[1]。所謂課程群,是指以一門以上的單門課程為基礎,由三門以上的性質相關或相近的單門課程組成的一個結構合理、層次清晰,課程間相互連接、相互配合、相互照應的連環式的課程群體[2]。課程群的建設在內容上要求“相互影響、互動、有序、相互間可構成完整的教學內容體系”;在課程門類上通常是“由三門以上的性質相關或相近的單門課程組成”;以課程優化整合和資源優化配置為重點,在傳授知識、培養能力與提高素質的結合上構建復合型創新人才培養的課程框架。這種對構成課程群的課程的再設計,應更有利于教育目的的實現以及學校培養目標的實現和課程的有效實施。
課程群建設是近幾年課程建設改革的另一個有益探索。它可以有效減少相近課程間的重復內容,優化配置教學資源,全面整合課程,在高度分化的基礎上的高度綜合,發展了學生的整體認知水平。
我國高校在課程設置上存在一個突出問題,即課程結構缺乏完整性。長期以來受“課程即學科”的課程觀的影響,專門化分科課程過于強調課程本身的完整性與系統性,是一種學科知識型、理論深化型的課程體系,呈現給學生的是一整套線性結構的知識體系。這種課程觀以及形成的知識范式影響了學生宏觀認識和把握客觀世界的能力,在割裂知識的同時,也割裂了學生的理解力,從而影響了高等學校的人才培養質量。
國家早在九十年代就提出了學校課程的全面優化整合以及教學資源的優化配置,如國家“高等教育面向21世紀教學內容和課程體系改革計劃”(教高[1997]2號文件)。歷經20多年的建設,課程建設不斷深入,課程建設開始注重其輻射作用及規模效應。因此,將相關課程組成課程群,以便使同學科、跨學科、交叉學科的相關課程在一個完整的框架體系下統一規劃、互為補充,最終構建科學合理的專業課程教學體系。
在實踐層面,很多高校已經開始從課程群建設的視角下,將存在內在關聯的課程內容積極探索課程建設途徑,進行課程改革,重新定位課程群的教學目標,規劃課程群涵蓋的知識結構和框架體系,從專業培養目標層次的角度把握課程內容的分配、實施、保障和技能的實現,為學生搭建相對完整的知識體系和能力體系。
1997年6月,國務院學位委員會將體育學設置為教育學門類的一級學科,下設體育教育訓練學、體育人文社會學、運動人體科學和民族傳統體育學4個二級學科。2002年8月,教育部正式頒布實施了《全國普通高等學校人文素質課程指導綱要》,對高校人文素質教育提出了具體的要求。2003年,體育人文類課程開始明顯增加,其課程的內容也得到不斷拓展。
體育人文社會學類課程是指“以體育運動中人的社會活動和心理活動為對象,揭示體育運動的本質,闡明體育運動的社會作用、個人價值以及體育運動運行與發展理論,促進體育運動更有意義、更有效率地發展的課程[3]。
教育部在2005年頒發的《普通高等學校體育教育本科專業各類主干課程教學指導綱要》中《體育人文社會學類課程教學指導綱要》中規定了學校體育學、體育心理學、體育學概論、體育社會學、體育教學論等主要課程,很多高校其他專業的體育人文社會學類課程也基本圍繞上述課程展開。
體育人文社會學類課程建設的目標是“通過教學和實踐活動,使學生掌握體育人文社會科學知識,形成正確的體育價值觀,提高體育人文素養,培養分析與解決問題能力。”[3]結合北京體育大學、華南師范大學等高校體育人文社會學類主要課程開設的情況,主要集中開設體育社會學、體育心理學、體育學概論、學校體育學、體育史等課程。基于此,本文對體育人文社會學類課程群的界定主要圍繞以上五門課程。
課程改革是時代發展對教育提出的新要求。隨著社會的進步、教育的發展,對人才培養目標的重新定位,與之相對應課程改革勢在必行。越來越多的國內學者開始了課程改革的相關研究。通過文獻資料的搜集,以“體育專業課程改革”為關鍵詞在中國期刊網核心期刊檢索到與此相關的文章299篇,研究內容可以概括為三個方面:39.1%的研究側重于課程改革的宏觀研究;35.8%的研究主要針對某門課程改革的個案研究;還有11.7%的學者集中于某門課程下微觀研究。關于課程群建設或改革的相關研究較少,僅有1篇,即:體育教育專業“體操課程群”的建設構想。

表1 國內學者對體育專業課程的研究取向
目前,我國高校體育人文社會學類課程改革已經逐漸開展,這種趨勢是體育人文社會學自身發展的必然趨勢和結果。蔣榮從學科發展的角度出發認為必須圍繞課程目標,通過課程群體平臺的相互交叉、相互融合與相互作用,充分發揮課程群體優勢與效能,形成課程合力,促進體育人文社會學科發展與提升,為培養具有創新精神與能力的、德智體全面發展的、適應社會需要的體育專業人才服務[4]。
但是,就當前情況來看,體育人文社會學課程改革整體水平不高,課程改革理論與實踐脫節,課程改革缺少自身特色,課程改革內容覆蓋范圍有限,為數不多的研究當中主要是從某門課程的個案入手,在中國期刊網核心期刊檢索關于《學校體育學》課程改革的相關文獻7篇,而《體育社會學》等體育人文社會學主要課程改革的相關研究處于空白,關于體育人文社會學類課程的整體研究僅有一篇。可見,體育人文社會學類課程系統全面的優勢并沒有得到充分的發揮。
在高等教育逐漸趨向實用性和創造性的今天,課程設置越加寬泛。隨之而來的主要問題之一就是教學內容多而課時少。學生看似學習的很多門課程,但收獲甚小。因此,如何能較為合理地整合課程目前還沒有得到教師的足夠重視。院系或跨院系之間還沒有搭建起一個平臺進行課程建設。使學科歸屬相同或相近課程的任課教師之間沒有形成正式交流和溝通的氛圍。導致即使同一院系的教師甚至同一學科的教師之間在相近課程的教學上往往單打獨斗。這種在課程上缺乏建設的糟糕現狀使得相當一部分課程教學大綱和教材內容明顯老化;相近課程的教學內容重復等諸多問題。因此,深層次思考課程建設上存在的問題,打破現有的課程結構,重新構建新的課程體系具有重要的意義。
以突出人才培養的整體性、針對性和適應性為原則,以使學生的人文素養與專業思辨能力共同得到提升為教學目標,通過搭建課程平臺的方式培養學生綜合學習能力,采用主題化的課程整合模式深化教學內容,提高教學效率。
體育人文社會學類課程群是體育人文社會學科自身發展的必然選擇。課程群建設有利于發揮課程整體效應、橫向效應和交叉效應。有利于優化課程結構,拓展課程領域,加快課程建設深入化及特色化。
立足于大課程建設,將相關的五門課程(體育社會學、學校體育學、體育史、體育心理學、體育概論)進行系統的內部結構的調整及內容的重組,體現以下原則:
經濟性原則:避免課程中相互間的重復;
效率性原則:實現教學內容的深化,提高課程含金量;
綜合性原則:培養學生對同一事物的綜合性認識。
構建以課程網絡平臺和課程資源平臺、課程教學平臺、課程評價平臺為主要內容體系,其目的是突破已有的教學模式,培養學生綜合學習能力,最終實現學生人文素養與專業能力共同得到提高,體現以下原則:
內容深化原則:平臺學習是課堂學習的深化學科前沿原則:平臺建立是課上知識的補充資源共享原則:提高對課程資源的認識水平
3.3.1 課程群的開發團隊建設
開發體育人文社會學類課程群團隊,包括:體育人文社會學學科帶頭人、從事教學管理的副院長、該領域專家以及體育人文社會學類課程骨干教師(見表2)。

表2 體育人文社會學類課程群團隊構成
3.3.2 課程群開發
通過深入調研、專家論證,以大課程觀為改革依據,以專業知識和人文素養共同提升為課程改革目標,結合社會需求,開發體育人文社會學類課程群:
主題一:體育功能論、本質論(涵蓋體育概論、體育社會學課程內容);
主題二:體育價值論(涵蓋體育史、學校體育學課程內容);
主題三:體育方法論、原理論(涵蓋學校體育學、體育心理學課程內容)。
在總學時不做大調整的情況下,調整各主題教學的學時,規劃課程內容,擬定各主題教學的大綱和教案。

圖1 體育人文社會學類課程群體系架構圖
3.3.3 課程群的平臺建設
通過學生座談,結合體育學院現有的教學條件,加大課程資源的開發和利用力度,建立開放性、協同性、系統性、實踐性、創新性、服務性和信息化的體育人文社會學類課程群平臺。
(1)課程網絡平臺
課程群建設的重要環節之一就是資源的網絡化與信息化。這是時代的必然要求也是培養學生自主學習的有效平臺。這里要求教師將課程群的每個主題教學的教學大綱、教案、多媒體課件、講課錄像等資源逐步上網之外,還要建立網上答疑和網上互動平臺,研究性學習平臺,以及網上試題庫、試卷庫,配有專門的管理員,真正把網絡平臺體系化。
(2)課程教學平臺
課程教學平臺主要體現在“教學資源的平臺化”。即:突破傳統的單門課程課堂教學模式,歸屬課程教師在組織教學時可以借鑒其它課程的教學資源在主題教學的框架下進行平臺式教學。課程教學平臺的建立可以使學生在對某一專題進行學習時獲得所有資源,以便培養學生對同一問題的整體認識。
(3)課程評價平臺
嘗試按照課程群中的主題內容搭建評價平臺。建立多樣化的考核制度。考核內容多樣化及考核標準多樣化。比如:專業基礎考試可通過網上試題庫實行統一機考(占總成績30%左右),除此之外還要加大考核學生運用知識的能力比重。可采用案例分析、小論文等考核方法。將考試與作品、總結報告、小論文相結合,平時成績、筆試和聯系實際相結合。其目標是全方位考核學生的學習效果。
衷心感謝劉卓教授給予本文的思路點撥!
[1] 王嘉才, 楊式毅, 霍雅玲, 等. 課群及其質量檢查評估指標體系的研究[J]. 高等工程教育研究, 1999(s1): 71-75.
[2] 吳開亮. 關于高師院校課程群建設的探討[J]. 江蘇高教, 1999(6): 69-71.
[3] 黃漢升, 季克異, 方千華. 繼承、發展和創新——《全國普通高校體育教育本科專業主干課程教學指導綱要》的比較[J]. 北京體育大學學報, 2005(5): 649-652.
[4] 蔣榮, 周志俊, 夏成前. 體育人文社會學類課程平臺建設的研究[J]. 西安體育學院學報, 2006(3): 105-108.
[5] 謝文武, 韓瑾. 課程群建設中課程內容的融合——以金融核心課程群為例[J]. 高等工程教育研究, 2010(s1): 133-135.
[6] 龍春陽. 課程群建設:高校課程教學改革的路徑選擇[J]. 現代教育科學, 2010(2): 139-141.
[7] 薛紅霞. 后現代高校課程群建設的原則[D]. 蘇州大學, 2005.
[8] 李慧仙. 論高校課程群建設[J]. 江蘇高教, 2006 (6): 73-75.
Idea of Curriculum Group Construction of Sports Humanistic Sociology in Dalian University
LIDong-mei
(College of Physical Education, Dalian University, Dalian 116622, China)
Curriculum group construction as a new course construction model conforms to the teaching reform in colleges and universities, and also reflects the new trend of the teaching reform of the course. Based on the theory of curriculum group construction, this paper carries out macro analysis on sports curriculum reform. Aiming at present situation of sport humanistic sociology, it integrates major curriculum of sport humanistic sociology with subject teaching model to construct the curriculum group. Furthermore, the paper puts forward some basic strategies for impelling curriculum construction.
curriculum group construction; colleges and universities curriculum; teaching reform
G642.3
A
1008-2395(2012)03-0145-05
2012-03-26
大連大學教學改革重點項目(2010年)。
李冬梅(1972-),女,副教授,博士,研究方向:體育管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