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姜美芝
應用開發者個體生存狀況掃描
文|姜美芝
IT行業曾經是很多心懷夢想的年輕人的風水寶地。大家心目中的新型英雄人物,大都是像馬云、馬化騰、李彥宏這樣的IT創富典型。在這些人物中,正是以IT領域大佬居多。即便今天,IT業雖然沒有了早年的繁榮,但無疑還是最吸引年輕人的行業。在應用軟件、尤其是移動應用開發領域,同樣聚集著大量極具想象力和創意的年輕人。他們或許沒有馬云、李彥宏等人那樣的野心和魄力,但同樣不乏創富的欲望和追求創新的勇氣。隨著智能手機的普及,手機應用的規模逐漸趕超電腦應用,越來越多的個體開發者選擇在手機平臺上開發應用,而不是選擇傳統的電腦平臺。
然而,手機市場和應用市場的規模雖然越來越大,但對個體開發者而言,生存的環境似乎并沒有好過從前。2011年底,APP增長202.5%,AGM三大平臺APP總量超過135萬;與此同時,中國移動互聯網用戶已占整體互聯網用戶數的69.3%,其中70.5%的開發者尚未盈利。
2000年前的幾年時間里,煤炭行業很不景氣,不少單位都發不出工資。作為采礦專業的畢業生,筆者的很多同學都選擇了逃離。在這些人當中,有不少人選擇去做軟件開發。那時候,軟件開發是年輕人的樂園,很多“暴發戶”都出身于這個領域。阿憶(化名)和筆者是同專業的同學,畢業后他在煤礦工作了兩年,耐不住寂寞和清貧,辭掉了工作,甚至連檔案都沒帶出來,就只身來到北京,成為一名“北漂”。和眾多年輕人一樣,阿憶選擇了做軟件開發。
在一個軟件培訓班經過短期培訓,阿憶就出師了,并且很順利地找到了一份工作。那時候專業人才還很少,只要入門了,工作基本不愁。當然,工資待遇也還算不錯。阿憶成了大家眼中的“大款”,他也不無得意地默認了。
這樣的時光持續了幾年,智能手機開始進入中國。這讓一直做電腦應用和電腦游戲應用的阿憶感覺到了壓力。但他無疑是一個很有適應能力的人,經過一年的準備,他迅速轉向了手機應用開發領域,而且很快就轉型成功。隨后的一段時間,阿憶更是意氣風發。手機應用比電腦應用更有市場,也更容易斂財。不到兩年時間,阿憶就成了真正的“大款”了,在四環內買了一套過百萬的房子。那時候,房價還沒現在這么貴。
市場經濟的本質就是這樣,任何一個行業門檻再高,只要有利可圖,就擋不住想要進入的人。當阿憶這樣的新白領引領潮流的時候,很多年輕人選擇了學習和跟隨,進入手機應用開發領域的人越來越多。從2010年開始,手機應用開發隊伍就逐漸人滿為患了。
阿憶雖然進入時間很早,有了經濟和經驗的雙重積累,但由于生活本身的經濟成本加大,導致他的壓力也越來越大。2011年,在我們的追問下,阿憶透露:手機應用軟件的市場雖然越來越大,但由于進入的開發人員更多,導致價格大幅下跌,利潤空間越來越小。而且由于應用軟件的水平參差不齊,也影響了軟件推廣。阿憶原本剛買了第二套房子,但他的收入應付月供就已經比較吃力了,再加上他的生活水平已經在較高的高度,很難從原有的圈子里退出來。
經過半年的堅守,阿憶終于決定離開北京,準備回老家創業。
早期應用開發者的創業生涯經歷,大多與阿憶相同,雖然“晚景”可能凄涼,但畢竟有了一段不錯的職業體驗,也積累了一定的資金。對他們來說,即便遠離這個行業,也可以很好地生存下去。但對于新進入者而言,現狀頗為尷尬,前景也并不美妙。
與大部分個體開發者相比,阿憶的經歷算是非常不錯了。他趕上了應用軟件的黃金期,也賺到了足夠的財富。對目前大部分新進入者來說,就沒那么好運了。這些迎頭趕上的人們,追趕的是消費潮流,卻不是生產潮流。對應用消費者來說,這是最好的時代;對應用開發者而言,這并不是最好的時代。他們雖然遇到了手機應用的黃金期,卻很難坐享其成,而且很多人還在這波潮流中迷失了方向。
阿誠(化名)上學期間就喜歡趕潮流,在同學中是出名的“潮人”。工作不久,他就被SOHO的生活方式所吸引,在朋友的推薦下,他自學成才,成了一名專業的應用開發者。起初,他還頗為興奮,得意地告訴我們,人才市場上招聘應用開發者的企業很多。然而,在試用了幾家企業之后,他就失去了興趣。據他所言,這些企業的待遇太低,他的勞動力被剝削得無以復加。之后,他開始了個體開發者的生涯。
應該說,阿誠是個極有天賦的開發人員,無論是開發數量還是產品質量都取得了不錯的業績,但競爭太過激烈的市場并沒有帶給他應有的回報。應用軟件市場魚龍混雜,產品同質化嚴重,有限的優質產品在大量同質品和劣質品的掩映下,很難脫穎而出。在這種背景下,不用說開發者個人,就連那些小型的開發團隊,也很難獲得認可。只有那些獲得資本認可的開發公司和部分開發團隊,才能夠憑借資本的優勢和良好的推廣,將產品廣而告之,成為真正的贏家。
阿誠苦心經營,一個月平均收入不過5000余元,比起他原先的工資收入,少了將近3000元,與他的預期薪資相比,更是差之甚遠。但相比而言,阿誠的收入還是中等偏高的,還有很大一部分開發者群體的收入遠低于阿誠的收入。盡管如此,應用開發人員的隊伍依然在不斷膨脹。
艾瑞咨詢的統計報告顯示,截至2011年11月底,中國手機應用開發者人數已近100萬。其中,面向蘋果iOS系統的應用開發者約14萬人,面向Android系統的開發者約75萬人,面向Symbian平臺的開發者約4萬人,其他開發人員約7萬人。在這些人員中,個體開發者和小型團隊的人員數量約60萬人。這些開發者大都是白手起家,沒有資本支持,只能靠自身的勤奮和努力獲取回報。
在娛樂消遣和普通應用項目上,中國消費者普遍沒有付費的習慣,小量的付費應用面臨著無人下載的尷尬處境。在免費成風的大背景下,想靠出售應用賺錢是不現實的。當前,大部分個體開發者都采取了“免費App+植入廣告”的盈利模式。經常玩手機的人會發現,大部分智能手機開機后會自動啟動很多應用,尤其是在Android系統上。之所以如此,就是因為Android系統本身是免費的,但這種免費是建立在廣告推廣的基礎上。而那些自啟動的應用,就是Android系統的收入來源。
作為個體開發者,在利潤分成上是不具備話語權的。雖然他們創造了全部價值,但只能分享其中極小的一部分,大部分利潤被應用市場價值鏈和各種廣告平臺瓜分了。那些下載量極小、甚至無人下載的應用,在應用市場上比比皆是。偶爾出現一款流行的軟件,開發者也只能賺取其中很小的一部分利潤。
毋庸諱言,大部分個體開發者的處境極其尷尬,不要說發財致富了,生存本身就是個問題。那些經驗豐富、成果斐然的開發者,也因利潤分割的不均而頗為無奈。
如何擺脫應用平臺和廣告平臺的“雙重桎梏”,成為自主應用的所有者和利益的享有者,就成了個體開發者的夢想。
很久以前就有人說過:軟件開發人員吃的是青春飯。相比傳統的軟件開發者,當前的應用開發者面臨著同樣的問題。既然是青春飯,就必須在有限的職業生涯中獲得足夠豐厚的回報,只有這樣才能在生涯結束后憑借積累的資本進入其他領域。
那么,對于處境尷尬的個體應用開發者來說,前景到底如何呢?
從好的方面來看,隨著應用市場的日益成熟,利潤分成體系和下載監測手段會日益成熟,這有利于保護個體開發者的利益。雖然個體開發者缺乏話語權,但在部分開發企業和開發團隊的努力下,應用市場的分成體系會日益規范和成熟,這在一定程度上有利于保障個體開發者的利益。同時,隨著檢測手段的完善和成熟,個體開發者可以更加準確地掌握應用的下載量和使用量,能夠為爭取利益提供確鑿的“證據”。
從不利的方面來看,應用開發人員的總量在不斷上升,加劇了應用市場的競爭,也壓縮了應用軟件的利潤空間。同時,隨著大型開發團隊地位的提升,壟斷的趨勢會越來越嚴重,對于個體開發者而言,這無疑是極為嚴峻的挑戰。
應用市場發展迅猛,還遠未到飽和的狀態。只要能抓住市場趨勢、消費心理,生存是沒有任何問題的。但要想真正的掌握話語權,就必須聯合起來,采取團隊作戰或者聯盟的方式進行開發。
可以想象,個體應用開發者的總量會越來越多,但那些有遠見的開發人員,會盡量避免單兵作戰,選擇團隊開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