廖夢欣
(全州縣計量管理所所長兼質量負責人,廣西 桂林 541000 )
計量是對量的定性分析和定量確定過程,具有精確性、一致性、溯源性和法制性的特點。在過去相當長的一段時期里,人們對計量的理解主要局限在各種物理量的計量測試上。二十世紀末,隨著計量在各個領域的廣泛運用,計量范疇不斷擴大,可以說,一切可測量的測試皆屬計量。在幾何、熱工、力學、電磁、無線電、時間頻率、聲學、光學、化學和電離輻射等科技領域,計量工作的開展比較成熟和普遍。
在工業化生產中,為確保量值的準確統一,人們探索出一套標準計量測試的方法及傳遞和溯源方式:通過上一級標準對量值的復制和再現,來實現量值統一,并以這一傳遞和溯源構架為核心,建立了相應的技術規范、技術機構和行政機構,并利用行政和法律手段加以保證。
隨著數字信息化時代的到來,各種以電子集成技術和數字模擬技術為標志的新型測量設備以其量值相對穩定、精確、直觀、易操作、現場校驗簡便等優勢逐步取代了以機械化和電氣化為核心的傳統計量設備,并在現代化工業生產中得到廣泛的應用。由于其涉及面廣,發展速度快,原有的溯源檢定鏈很難與之相適應。如何保留傳統量傳體系中的精華,又能更快地吸收和應用新技術適應現代化生產的需要,成為我國企業計量管理中目前亟待解決的問題
傳統測量設備以機械原理為主,設備可拆卸,易清洗,適合在實驗室里檢定。實驗室模擬理想環境與現場使用環境條件的較大差距,決定了其檢定結果與現場實際結果的差異,從而降低了結果的可信度。
現代化測量設備以電子集成技術、數字模擬和計算機控制為標志。設備在測試和校準時,不受環境影響,無需拆卸并可隨機攜帶,校驗時間短,操作簡便并可隨機校驗,測量結果接近真實。
傳統的量值傳遞建立在傳統測量設備基礎之上,隨著設備新舊的轉換,現代測量設備已無法在量傳體系中找到適合的上一級標準。而為了確保量傳的正確,企業不得不放棄先進的測量設備,盡可能選用量傳體系的測量設備, 這就造成了生產設備不匹配現象。 隨著生產設備和生產工藝現代化程度的不斷提高,測量設備新、舊選型的矛盾日趨尖銳[1]。
由于越來越多新型測量設備的出現,已超出了傳統測量設備檢定體系所包含的范圍,使傳統的測量設備檢定體系中計量標準覆蓋范圍不斷銳減,為維持計量傳遞鏈的正常運轉,不得不提高單位測量設備的檢定費用,上世紀 90 年代末到 21 世紀初,檢定費兩次上調及多次地方性調整使檢定費和修理費上漲了 10 -15 倍,同時運輸費用也不斷增加,要將原有的測量設備周檢維持下去將會大大增加企業的生產成本,從而影響企業的經濟效益。
測量設備周期檢定是根據其性能、使用環境、使用頻率及測量介子等綜合因素所確定的。測量設備檢定間隔期,是為了確保測量設備的準確性和量值的統一性而采用的一種強制性手段。由于使用環境的復雜性和多樣性,測量設備周期的科學界定就成為計量管理的一個難點。為了便于操作,目前企業測量設備的檢定周期主要源于國家檢定規程和實驗室檢定結果,使在用測量設備檢定周期的確定過于模式化和理想化( 即由檢定人員依據檢定規程,確定首檢后的第一個檢定間隔期,以后則根據該測量設備檢定時的維修和調試情況對檢定間隔期予以調整,并固定形成周期)。這種模式化的測量設備的周期檢定,使得相對穩定的測量設備也必須不斷周檢,從而花費不必要的檢定費用,造成了浪費;對于一些使用頻率較高或環境條件較差的測量設備,周期還未確定就已報廢,使其量值的準確性無法得到保證,尤其是化工企業的工藝流程生產線,在確定測量設備周期時針對性較差[2]。其次,不能及時準確地發現和處理周期內現場測量設備失準所帶來的數據偏差,從而給誤差數據的追溯帶來困難,造成周期檢定與量值監控的脫節,使周期內測量設備量值變化得不到有效控制。
隨著經濟體制改革的不斷深化,企業與企業之間的貿易往來、企業內部各單位部門間也基本形成相對的獨立核算單位,在傳統計量傳遞鏈中測量設備的檢定,主要在實驗室標準環境條件下完成,忽略了同一測量設備在不同的環境條件下所測量值的差異。另外,由于原有的計量管理體制只重視測量設備的管理,忽視各結算測量點的綜合平衡和全面監控,造成結算數據的差異,導致各單位間結算矛盾不斷加劇,由此產生的連鎖反應形成企業管理的木桶低板。
現代化程度越高的生產設備其配備的測量設備就越先進,它們在拆卸、溯源和整機調試上難度都很大,以往檢定只能在實驗室里進行,一臺設備往往有多個或多種測量儀器、儀表組成,實施檢定就有可能將設備解體,處理不當適得其反,會給企業帶來損失。那么進廠安裝和調試時沒有進行分別檢定和整體測試,以后就無法進行。這就導致了使用過程中測量數據準確性的失控,從而降低了儀器的使用精度。
計量數據管理是指:使用測量設備經檢測而出具的數據,也叫“ 量值”或“ 測量結果”。采用計量數據管理是以生產工藝流程各測量點的測量數據為主要管理對象,按照“ 數出多門、量出一家、統一規劃、分級實施”的原則,從測量點數據入手進行數據收集——數據分析整理——信息反饋——測量設備檢定——報廢的過程。這種管理方式主要是依據管理學中的木桶低板原理,按照測量設備的測量特性,找出最薄弱的環節,分批逐項地建立數據采集網,利用計算機網絡建立測量數據庫和測量設備臺帳庫,根據采集數據的分析結果確定檢定的時間和A、B、C 管理流程圖范圍,從真正意義上消滅重復檢定和漏檢情況的發生。企業計量管理從測量設備量值溯源的鏈式管理到計量數據管理,是擺脫目前企業計量管理困境的有效方法,是企業基礎管理薄弱環節的突破,由于它涉及的面廣,采集的數據多、計算量大,因此必須借助計算機應用軟件和網絡的技術才能有效地實現,所以這一轉換過程是一個分期逐級實現的過程。
(1)首先對企業計量管理現狀進行綜合分析,找出一批影響企業生產經營的測量點( 即低板點),第一批測量點的確定一定要集中在計量管理中的薄弱環節上,如結算點、檢定鏈以外的質量控制點等。其次,確定數據采集點,繪制數據采集點網絡圖。第三,建立檢測點測量數據庫及測量設備臺帳庫。第四建立采集點管理網絡。
(2)根據各個數據采集點采集的數據計算單位時間( 月、季、年)的標準偏差,結合測量設備的使用精度確定其控制范圍,監控測量設備使用過程中的異常波動情況,從而達到監控測量設備準確性的目的,防患于未然,真正做到經濟、合理、準確、及時。根據各測量點數據波動情況由計量管理部門擬定檢定和校驗計劃,安排檢定部門對相應的測量設備進行修理和檢定校驗( 測試),合格的繼續投用,不合格的轉入報廢程序。根據測量數據的變動是否異常確定測量設備需要檢定的時間, 這樣可以保證測量數據的準確性,有效合理地使用檢定費,降低檢定成本,使檢定和校準滿足測量點的需求。
(3)對數據波動較大的測量設備首先考慮現場校準,減少因拆卸帶來的不必要損失,同時減少因測試環境條件的變化而產生的精度損失。
根據管理程序建立企業測量數據采集和輸出中心。該中心除了監控測量設備數據波動情況,保障測量設備的準確性和量值的一致性外,還可將生產經營用數據準確及時地傳遞到數據使用各部門。真正做到數出多門、量出一家,為生產過程提供質量控制依據,同時為企業經營決策者提供可靠的決策依據。
對一個企業來說有多少在用測量設備就存在多少測量點,無目的的統抓只能適得其反。因此可根據企業規模、行業特點和經營方式實行測量點分級管理。將數據區分為生產指示監控、內部經營管理( 包括質量控制數據、投入量、產出量等流程監控數據)、安全防護、對外貿易結算等數據及為決策者決策提供的參考數據[3]。
以測量數據管理為主,逐步擴大現場校驗和測試的范圍,縮小實驗室檢定的范圍,并通過以上計量管理程序把計量數據和測量設備的管理有機地結合起來,形成完整的企業計量管理體系。
隨著現代化生產的不斷發展和現代企業制度的不斷完善,準確、快捷、節省的新型測量設備將成為企業的首選,這使得傳統計量技術及管理模式和量傳鏈受到強烈沖擊。企業基礎管理必須服從經營需要,但這并不意味著計量的傳遞與溯源及其管理職能的消失。計量傳遞方式開始從檢定為主向簡便、快捷的現場校準為主方向轉變,計量管理也開始從以測量設備的管理為主逐漸向數據管理為主方向發展。計量作為生產過程監控的眼睛、質量保證的手段、貿易結算及企業管理者決策依據的作用,不是被淡化和削弱而是更加突出。在市場經濟的作用下,測量設備的更新換代促進了新的測試和校準設備與方法的產生,同時帶動企業計量管理進入信息化階段。
[1]張菊華.當前企業人力資源管理工作面臨的挑戰及應對策略[J]. 長沙大學學報,2011(03) .
[2]王振理. 質量管理八項原則在企業計量管理中的應用[J]. 氣體分離,2008(01).
[3]蘇萍. 企業資產質量淺議[J]. 太原理工大學學報(社會科學版),2006(S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