劉明正 劉紅娜
(廣東省有色金屬地質勘查局九三二隊,廣東 韶關 512026)
礦區位于南北向構造大瑤山復背斜的西側,含礦帶受南北向主干斷裂的制約,并在南北力偶的對扭作用下,形成一系列斜列式展布的北東向次級倒轉傾伏背斜,在背斜軸部和層間剝離構造中,控制著銻礦床硅化體的分布。礦區呈現出的特征是以褶皺構造最為發育,斷裂構造次之。地層區內出露的地層分為四層,自下而上的層序為:上泥盆統天子嶺組(D3t)、帽子峰組(D3m)、下石炭統孟公坳組(C1ym)、第四系(Q)。
1988年底,九三二地質隊提交的《廣東省樂昌縣樂家灣銻礦區初步勘探地質報告》通過審查,審查批準文號:(89)粵色勘審字第003號意見書;批準表內B+C+D級礦石量2310kt,銻金屬量 60553.7t,其中 B+C級45707.6t(占75.5%)。
樂家灣銻礦區礦化范圍東起14線,西至魚池連區段153線,硅化帶長約4500m,寬100~1000m,礦化面積達到 1.55km2。銻礦礦體主要分布于礦區內6~31線,礦帶長1000m,寬50~870m。礦體出露最高標高443m,控制埋深最低標高67m。
礦區全區查明共有硅化帶5個,含銻礦化硅化體17個,其中銻工業礦體V3、V5、V6、V14共4個。硅化帶的空間展布呈北東-南西走向的平行雁行排列,各硅化帶間距約為155m。含II號和Ⅳ號硅化帶兩條主要硅化帶,其余3個(Ⅰ、Ⅲ、Ⅴ)銻礦化微弱,至今未發現銻礦體存在。
本礦段的V3、V5礦脈分布于II號硅化帶中。硅化帶(體)與礦體產狀基本一致,呈NE65°走向,礦體控制延長一般 150~800m,最長1000m,厚度一般2~3m最寬 4.23m,延深一般 40~170m,最大 180m。V3、V5號礦體 9~31線礦段為隱伏礦體,礦體沿縱向自北東向南西側伏。
現將各礦體主要特征分述如下:
V3礦體:賦存于II號硅化帶,分布范圍東起0線東側25m,西至31線。礦體走向北東 65°,傾向南東,傾角 53°~60°。礦體順層產出,形態呈似層狀。該礦體北東段出露地表長270m,南西段隱伏長580m;礦體總長850m,平均厚3.41m,工業礦化平均深度176.31m。礦體北東段 (1-9線)出露地表,賦存標高431m~285m;礦體南西段(9-31線)屬隱伏礦體,向南西側伏,埋深標高53m~67m。在上龍礦段(5~13線,標高 220~280m)長 200m,垂深60m,礦體厚 0.45m~14.10m,含 Sb1.03%~5.82%,礦體呈中間厚兩端邊緣薄特征。
V5礦體:賦存于II號硅化帶,分布范圍東起6線,西至31線。礦體走向北東65°,傾向南東,傾角48~58°。礦體順層產出,形態呈似層狀。該礦體沿縱向自北東向南西側伏,礦體的北東段(6-9線)出露地表長440m,賦存標高 443~403m;南西段(9-31線)屬隱伏礦段,隱伏長560m,埋深標高40~20m;礦體總長1000m,平均厚4.23m,工業礦化平均深度137m。在上龍礦段(5~13線,標高 220~280m)長 200m,垂深 60m,礦體厚 0.80~12.42m,含銻0.99%~5.47%。
礦石的礦物組分較簡單,金屬礦物主要是輝銻礦,含有少量黃鐵礦及微量方鉛礦、閃鋅礦。次生礦物有銻華、褐鐵礦;非金屬礦物以石英為主,少量方解石、地開石、石膏等。礦石的化學成份簡單,具有工業意義的有益元素只有銻;其余伴生有益元素金、銀等含量均較低,未能達到綜合利用要求,有害元素砷、鉛、鋅、鉍、汞等雜質含量也低于限度。
礦石的結構:礦石結構以半自形至自形、它形粒狀結構為主要結構,溶蝕交代殘余結構和網狀結構為次。
礦石中主要有益成分銻,伴生有益元素金、銀、汞及有害元素砷、鉛、鋅、鉍、汞等,礦石質量優良。全山礦石平均品位:Sb2.62%,Ag1.15g/t,W0.015%。礦石中有害元素Pb0.003% ,Zn0.015% ,Bi0.013% ,Hg5.86g/t,As0.019%;Se0.00029%。
礦石類型:礦床礦物組合簡單,屬單一輝銻礦構造。礦石自然類型屬原生硫化物銻礦石;礦石工業類型屬石英——方解石——輝銻礦。
礦體上下盤圍巖為中厚層含藻泥晶灰巖,炭質泥晶灰巖。巖石硅化堅硬,巖體完整。近礦圍巖蝕變為硅化等。
礦體夾石較為少見,V3、V5礦體分別出現7個,夾石均為含銻硅化巖,多呈扁豆狀產出。夾石沿傾斜長一般21~42m,最大85m,真厚2.12~4.03m,最大14m。大部分夾石分布在礦體往深部尖滅部位,因此對礦體的完整性造成很大影響。
近幾年來,各地地質單位對樂家灣礦區做了大量的研究和工作,就礦床的控礦特征等一集深邊部找礦和預測提出了很多觀點和工程驗證,通過勘查結果認為:
4.1迄今為止,本區發現的最古老地層為震旦系,從震旦系至第四系各時代的地層除志留系尚未發現外,其他地層基本齊全。韶關地區經歷了多次構造運動,在本區構造帶尤其是不同方向構造帶的交匯地帶,是成礦的有利部位,往往控制著礦田的分布,而較低次序的構造則控制著礦床、礦體的分布,這就為該礦區的形成奠定了歷史背景。
4.2該礦區出露地層主要為泥盆系中、上統和石炭系下統,巖性為變質石英砂巖、泥質頁巖和隱晶質灰巖、白云質灰巖、砂質頁巖、砂礫巖等,泥盆系地層分布于本區大部,樂家灣銻礦區就分布其中,泥盆系的碳酸鹽巖是該礦的賦礦層位。構造主要為北東向的白石龍爽斷裂帶。從區域性成礦背景看,該區位于梅花~羅家灣四級成礦遠景區北部,樂昌仁化地區礦產資源重點調查評價區北區,區內廣泛分布的泥盆系地層構成本區成礦有利部位。
4.3北京大學地質系研究所通過對輝銻礦晶體形態特征、化學成分及晶胞參數、反射率、自然發光特性及其他物理性質的研究認為輝銻礦在成為上表現出陰離子虧損,具有典型的結晶分帶性。另外,礦區銻礦石有害元素砷、鉛、鋅、鉍、汞等雜質含量均低于限度,礦石宜于浮選,礦山選礦:入選原礦含銻約0.8~1.5%、尾礦含銻0.13%、產品精礦含銻56%以上,銻精粉達到一級品要求,選礦回收率達87%以上。礦石加工技術性能屬良好型。因此,根據本區地質特點結合本礦床成礦地質條件,成礦規律初步分析認為,在礦床深部及礦區周邊仍有找礦潛力。
綜上所述,本區具備良好的地層、構造和巖漿巖等成礦地質條件,已發現很好的成礦事實,有一定的資源遠景。通過進一步勘查外圍取得較大找礦突破的可能性極大。
[1]秦善.粵北樂家灣銻礦床中輝銻礦特征[J].北京大學地質系,1989,4(35):342-348.
[2]曹建勁,樂家灣銻礦床元素地球化學特征及其地質意義 [J].中山大學地球科學系,2000,6:402-408.
[3]謝學錦,邵躍,王學求.走向21世紀礦產勘察地球化學[M].北京:地質出版社,199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