范朝暉
(阜新市水利局,遼寧 阜新 123000)
水環境是人類文明、生態文明的一面鏡子,古往今來,人們喜歡逐水而居,濱水而棲,城市中蜿蜒流淌的大小河流,不但是防洪排澇的通道,也是城市景觀建設的重要要素和城市生態系統的重要組成部分,直接影響著一個城市的生態平衡和經濟社會發展,關系著廣大市民的生存環境和生活品質。建設人水和諧的河道生態系統,打造水生態良好、水景觀優美、水文化豐富的親水型宜居城市已成為許多城市的發展目標。
以“煤電”著稱于世的阜新市,地處遼寧省西北部,內無大江大河,外無客水入境,水資源主要來源于境內的大氣降水。城區河道屬漫崗丘陵水系,為季風區雨源型山溪河流,河床比降大,源短流急,暴漲暴落。河道河床狹窄,上游多為自然沖溝,河道下游河道匯流口寬度多為100~200米左右。河道水源靠季節性降水補給,徑流量季節變化性大,正常降水年份,多數河道夏、秋兩季有水,冬、春兩季干涸。市區現有10條主要河道,分別為細河、九營子河、高林臺河、塔子溝河、韓家店河、長哈達河、沙海河、下洼子河、沙扎蘭河、于家溝河,總長度95.85km,流域面積557km2。
隨著城市化、工業化進程的不斷加快,城市河道生態系統承受的壓力也越來越大,臟、亂、差問題日益突出。在河道治理和管理過程中,由于過于強調防澇、泄洪作用,而忽視了生態、景觀等其它功能,導致河道成了毫無生機與活力、缺乏美感的“泥水排污溝”、“臭水溝”,既有礙觀瞻、破壞城市形象,更影響了沿河居民的生活居住條件。為加快精品城市建設步伐,優化人居城市形象,近年來,阜新市把城市河道治理作為落實科學發展觀、實現人與自然和諧相處的重要舉措,于2008年將其列為城市建設重點工程的一號工程,對市區九條主要河道進行了大規模治理。此次治理突出截污治污為重點,在查清污染源的基礎上,全面推進截污管網敷設、污水并網、雨污分流,先后投資1億多元鋪設污水管道近百公里,并網排污口30多個,每天約有10萬噸排河污水得到了有效攔截,河流和城市河道水質有了較大改觀。
雖然經過多年努力,阜新城市河道水域環境有了較大改觀,但受種種因素限制,距離預期治理目標仍有較大差距,一些問題亟待解決,例如河道垃圾清理不及時,周邊衛生死角多,影響環境質量;河床淤泥大量沉積,雨水井沉砂池等設施清理不及時導致泥沙堵塞,既造成河水黑臭,又影響防澇泄洪;部分區域雨污混流,亂排污水現象時有發生;大多數河道采用混凝土垂直護岸及混凝土河道襯底,視覺空間單一,植物覆蓋性差,缺乏景觀觀賞性。
總體思路是以建設健康、生態、親水河道為目標,堅持集中治理與長效管理相結合,工程改造與生物凈化技術相結合,治污與造景、防洪相結合,因河制宜、一河一策,重點實施河面保潔、沿岸截污、上游造景、下游蓄水,建設和保持水清、河潔、岸綠、景美的河道生態環境,把河道打造成城市重要景觀亮點。
防澇泄洪是城市河道的首要功能。根據各河道實際情況,按照五十年一遇洪水標準,針對不同的斷面形式校核計算,以滿足河道不同設計斷面情況下的泄洪能力,使河道在流量、寬度、深度等方面實現動態平衡,達到行洪要求。其中對河堤均采用直立式擋墻,對河道沉積的淤泥進行清理,清黑除臭,暢通水流通道,給洪水以出路。禁止在河道保護管理范圍內搭建建筑物和阻水設施、填堵河道,加強河道及沉砂池等設施的養護管理,對涉及河道的建設工程強化防汛排澇要求,確保河道暢通和行洪安全。
河道污染主要來自于城市污水大量排放,導致水質惡化,因此恢復河清水澈,截污治污是根本手段。要堅持管網配套和環境執法軟硬一起抓,一方面貫通沿河排污管網,推進雨污分流改造,為污水收集強化硬件支撐,另一方面加大對違法排污行為的查處力度,將所有排河污水全部截流并網,削減進入河道的污染物總量,保護水體環境。在截污治污過程中,采用高科技手段加強對河道未知污染源的勘察,為截流提供準確依據。對屬重大水污染事件的,由環保部門立即進行水質取樣送檢,對污染原因進行調查,并按程序及時上報和通報。
本著一河一景、因河制宜的原則建設河道景觀,盡量保留河道自然的流線狀態,避免裁彎取直。在考慮防護強度、安全性和耐久性的同時,著力建設水體和土體、水體和植物或生物相互涵養,適合生物生長的生態型河堤;通過在水中種植各種水生植物、投放魚苗等來增加河道生物多樣性,建立河道天然凈化系統,提高河道自凈能力和生態功能、美學價值;針對河道流量不足問題,充分收集利用雨水,同時將中水作為河道的補給用水,對下游進行蓄水造景;岸邊形成一定寬度的濕地環境,構成一個人水和諧的帶狀景觀空間。
阜新城市河流為季風區雨源型山溪河流,河床比降大,源短流急,暴漲暴落。如源頭防護措施不到位,一旦遇有大的降雨,裹挾著大量山石、泥沙、樹枝、垃圾的泥水濁流順河而下,對河道生態系統造成沖擊破壞。因此,河道管理必須逐步從末端治理向源頭治理、事后處理向事前預防轉變,做到標本兼治、治標更治本。要認真研究制定防止雨季山體滑坡、泥石流以及雨污混流等問題的根本性措施,例如在上游修建大型沉砂池等,從源頭上根除隱患,保護河道治理成果。
在河道管理中借鑒城市園林綠化、環衛等管理模式,全面落實河道管理目標責任制,成立專業化隊伍,分區、分河、分段,定崗、定點、定人,每天由河道保潔人員對所負責的區域進行全方位巡視檢查和管理,并做好巡查紀錄,將巡查發現的有關情況及時通報管理和執法部門處理。廣泛開展河道管理有關法律、法規的宣傳,增強全社會維護河道生態環境的意識,廣泛發動群眾參與河道管理。對破壞河道設施、污染河道環境、破壞河道安全的違法行為,依法嚴肅查處,并通過新聞媒體予以公開曝光。
在滿足排澇要求、保證行洪安全的前提下,著力完善城市河道的生態和景觀功能,還其優美、宜人、充滿生機的自然風貌,是改善城市人居環境、優化城市生態平衡的必由之路。各級各部門應從貫徹落實科學發展觀的高度出發,不斷創新思維、強化措施、嚴格保護,認真做好新時期、新形勢下的城市河道管理工作,努力實現人與水和諧相處、經濟發展與環境保護共贏。
[1]裘江海.河岸景觀設計初探[J].水利規劃與設計,2004(3):26-29.
[2]王文野,王德成.城鎮河道生態型保護技術的探討[J].吉林水利,2002,241(11);24-27.
[3]季永興,劉水芹,張勇,等.城鎮河道整治中生態型護坡結構探討 [J].水土保持研究,2001,8(4);25-2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