全國科學技術名詞審定委員會
語言學名詞
全國科學技術名詞審定委員會
形體 script figure 泛指漢字的外形和體態。一般包括漢字的字形和字體。
字體 script style 根據不同時期、不同書寫工具和介質所體現的字形結構特點和總體風格,總結劃分出來的漢字形體類別,主要包括甲骨文、金文、小篆、隸書、楷書等。也指根據字形特點和風格劃分出來的,用于印刷、電子顯示或手寫的漢字形體類別,主要包括宋體、仿宋體、楷體、黑體等。
甲骨文 oracle bone inscription;carapace and bone script 漢字字體之一。主要指商周時代刻寫在龜甲獸骨上的占卜記事文字,也指非占卜用的骨器上其他性質的文字。
金文 bronze inscription 又稱“青銅器銘文”“鐘鼎文”“吉金文字”“彝器款識”。漢字字體之一。鑄刻在古代青銅器上的漢字。
族名金文 bronze clan inscription 又稱“氏族文字”“族徽符號”。商周金文中表示族氏名號的徽志性文字。
鳥蟲書 bird and insect script 春秋戰國時期流行于南方楚越地區,字形中夾以鳥蟲圖案做修飾或字形線條呈鳥蟲狀婉曲變形的美術化字體。
戰國文字 Warring States script 戰國時期及部分春秋晚期古漢字的統稱。
秦系文字 Qin system script 春秋戰國時期流行于西部秦國地區的文字以及秦代通行的小篆。其字體端莊規整,與兩周文字一脈相承。
六國文字 Six States script 戰國時期流行于齊、楚、燕、三晉等東方六國地區的漢字。其字形大多草率簡省,地域特征明顯。
簡帛文字 bambooslip and silk script 戰國秦漢時期書寫在竹簡和絹帛上的漢字。
陶文 pottery inscription 先秦時期刻寫、模印在陶器上的漢字。
璽印文字 seal inscription 戰國秦漢時期篆刻在璽印上的漢字。包括古璽文字、秦印文字和漢印文字。
石刻文字 stone inscription 古代刻寫在玉器、碑石以及巖崖上的漢字。
墓志文字 grave-tablet inscription 古代刻寫在埋藏于死者墓里的石板或方磚上,記載死者家世和生平梗概的漢字。
碑別字 vulgar form of stele inscription 古代碑刻中所出現的訛誤字和俗體字。
封泥文字 sealing-clay inscription 古代用璽印模印在密封書簡的黏土上的漢字。
貨幣文字 coin inscription 主要指先秦時期鑄于金屬貨幣上的漢字。也泛指各個歷史時期貨幣上的漢字。
瓦當文字 eaves tile inscription 秦漢時期瓦當上模印的漢字。
古文 guwen script 歷史上對戰國時期東方六國地區所使用漢字的習慣性稱謂。例如,孔子壁中藏書、《說文解字》《三體石經》《汗簡》等收錄或使用的“古文”。
籀文 zhouwen script 歷史上對傳說由周宣王太史籀編纂的《史籀篇》里所使用漢字的習慣性稱謂。其書已佚,《說文解字》尚保留220余字,字體風格大抵與西周晚期或春秋早期的金文相當。
奇字 odd script 歷史上對戰國時期流行于東方六國地區的某些形體奇特漢字的習慣性稱謂。
傳抄古文 transcribed ancient script 傳寫抄錄在古代字書及其他文獻中的戰國文字。
隸定古文 clerically transcribed ancient script傳寫抄錄于古代字書及其他文獻中用楷書或隸書筆法轉寫的戰國文字。
三體石經 Tri-script Stone Classics 又稱“正始石經”“三字石經”。曹魏正始年間由官方用古文、小篆、隸書三種字體對照刻寫在石碑上的《尚書》《春秋》等儒家經書。
小篆 small seal script 漢字字體之一。在春秋戰國時期秦文字的基礎上逐漸演進而來,秦統一后經過整理規范,其線條婉曲規整、粗細一致,筆畫疏密勻稱。
隸書 clerical script 又稱“佐書”。漢字字體之一。在秦系文字的基礎上用方折的筆畫改變篆書圓轉的線條,字形方正平直、筆畫形態有波磔變化。形成于戰國晚期,通行于兩漢。
古隸 ancient clerical script 又稱“秦隸”。帶有較多古漢字筆意的秦代隸書和漢代早期隸書字體。
漢隸 Han clerical script 又稱“八分”。漢代中期以后逐漸成熟定型,脫離了古漢字結體特點,是比較規整成熟的隸書字體。
隸變 clerical change 漢字在由篆書向隸書演變過程中所出現的形體和結構方面的變化。
隸定 clerical transcription 用通行的隸書或楷書筆法重新寫定古漢字字形。
新隸體 neo-clerical script 東漢中晚期在成熟隸書的基礎上,因草寫影響而逐漸形成,具有后來楷書某些特點的隸書字體。
草書 cursive script 漢字字體之一。在隸書基礎上因快速草率書寫導致筆畫連寫、省略而產生的一種適于日用的簡便手寫字體。約形成于西漢宣帝、元帝時代。
章草 zhangcao script 保留了較多隸書筆勢和筆意,一字之中筆畫相連而上下字不連的草書字體。
今草 modern cursive script 形成于漢末,由章草去其波磔之勢,一字筆畫之間和上下字之間多顧盼、連綴的草書字體。
狂草 deranged cursive script 興起于唐代,在今草基礎上進一步減損筆畫,奇詭難識的草書字體。用筆連綿環繞,書寫風格狂放不羈,字形略具大意。
行書 semi-cursive script;running script 漢字字體之一。東漢晚期在具有草書筆意的新隸體的基礎上發展形成的手寫字體。通常也指因楷書的快速書寫而導致某些筆畫相連,但結構和筆畫基本不失楷書規范,字形較易辨認的字體。
楷書 standard script 漢字字體之一。形成于漢魏之際,在新隸體的基礎上改變漢隸波挑筆勢,吸收早期行書橫畫的某些用筆方法,增加捺筆和硬鉤等筆畫,字形方正規整,書寫風格端莊大方。
魏碑體 Wei stele style 漢字字體之一。結體和筆法較為古拙,保留了新隸體某些特點的楷書字體,多見于北魏時期的碑刻和墓志。
秦書八體 eight script-styles in Qin 秦始皇時所定的八種字體。包括大篆、小篆、刻符、蟲書、摹印、署書、殳書和隸書。
漢初六體 six script-styles in early Han 西漢初年所定的不同用途的六種字體。包括古文、奇字、篆書、隸書、繆印和蟲書。
行款 script arrangement;script format 成篇文字的書寫順序和排列形式。包括文字書寫的左行、右行、下行和行列形式的自上而下、自左而右、自右而左等。
印刷體 printed form 與“手寫體”相對。字形方正勻稱,筆畫整齊清晰,適用于印刷和電子顯示的字體。漢字印刷體主要有宋體、仿宋體、楷體、黑體等。
新字形 new printed form 以《印刷通用漢字字形表》(1965年)和《現代漢語通用字表》(1988年)為字形標準的新式印刷體字形。
舊字形 old printed form 《印刷通用漢字字形表》1965年發布后,人們對此前中國大陸使用的和港澳臺地區現仍在使用的印刷體字形的稱謂。
手寫體 handwritten form 與“印刷體”相對。字形筆畫通常不夠整齊劃一,適用于手頭書寫的字體。如漢字的行書、草書等。
飾筆 decorative mark 古漢字中為了美觀或其他原因而在字形上增加的裝飾性點畫或符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