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民生”不僅是一個古老的話題,而且是當今中國最引人關注的名詞。解決“民生”成為當今“政府的中心工作”。
但近年來,由于我國經濟高速增長,整個社會對政府解決“民生”這個施政綱領的期望值很高,胃口吊得很大。再加上一些領導人盲目追求政績和老百姓的所謂“口碑”,脫離客觀實際唱高調、許空諾,只顧當前不顧長遠,導致一些人心目中的“民生”就是收入高、住房面積大、看病不要錢、上好學校、休閑時間多。顯然,這是誤讀“解決民生”內涵,掉入“民生陷阱”。
“民生”是和諧社會的基礎?!懊裆卑l展是有階段的。大致說來,“民生”可以分為“解決”、“改善”、“發展”三個階段。中國尚處在社會主義初級階段,剛剛解決溫飽進入“小康”。因此,我國的“民生”還處在“解決”和“改善”階段,我們現在講的“民生”,主要是指廣大老百姓的生存權及有關的需求,也就是勞有所得、病有所醫、老有所養、住有所居。
只有中國經濟進一步發展了,國家富裕了,老百姓普遍滿足了基本的生存條件后,才有能力追求更高的“民生”,進入“民生”的第三個階段,即“民生”發展階段:人人追求生活質量、生命質量,追求更高的物質文化需求和精神追求,從吃、穿、住、用、健康、安全等基本“民生”需求向健身、娛樂、旅游、休閑、享受等發展型的“民生”轉變,使得民生的內涵更為豐富。因此,政府當前施政根本宗旨的落腳點,就是解決基本民生需求,并隨著經濟的逐漸發展,逐步改善“民生”。
而所謂“民生陷阱”,是指在民主制下因迎合選民的利益驅動形成的民生投入的剛性發展。解決“民生”是治國施政的核心,它事關民心的向背、國家的穩定、社會的發展。但是,解決、改善民生,一定要根據國家經濟發展水平和國情國力實際,循序漸進地解決和改善,才能取得實實在在的成效,否則欲速則不達。盲目追求超前“民生”,陷入“民生陷阱”,弊多利少,后果嚴重。
首先,盲目追求超前民生,陷入“民生陷阱”,有可能導致政府入不敷出,發生債務危機。民生的解決和改善是需要大量公共財政的投入,政府作為解決、改善民生的主體,盡管國家財政收入不斷增加,但不可能是取之不盡,如果政府不切實際地一味大包大攬,跳過“解決”和“改善”民生階段直接進入“發展民生”階段,發行國債借錢增加門類繁多的福利,就有可能使國家不堪重負。
經濟實力雄厚的歐洲一些發達國家,向居民提供高福利乃至一手承辦教育、醫療、退休、失業、養老等所有涉及民生的事業,尤其是西歐、北歐的高福利國家,其社會福利制度幾乎覆蓋到每個公民“從搖籃到墳墓的一生”。這在一定程度上提高了居民的生活品質和生活水平,縮小了社會的貧富差距。在經濟迅速增長的時期擴大福利、“發展”民生,老百姓當然高興,社會也容易接受。但一旦經濟增長放緩,財政將不堪重負。當政府為了維持高福利不斷舉債時,就可能釀成主權債務危機,高福利的民生承諾也很難兌現,甚至導致政府下臺、國家“破產”。希臘、意大利、冰島、愛爾蘭等國家自2010年以來爆發的主權債務危機,就是這種高福利“民生陷阱”的苦果。
其次,盲目追求超前民生,陷入“民生陷阱”,導致效率降低,削弱國家的整體競爭力。以“民生”的名義借債搞“高福利”,兌現開出的許諾,借以獲取“選票”,贏得老百姓的所謂好感。但高額的債務負擔擠壓了必要的實體經濟投資,超前消費的欲望使得人們大幅度減少了勞動時間,提高了勞動成本,衰減了人們的創新意識,從而使得國家的效率降低,競爭力減弱。
最后,盲目追求超前民生,陷入“民生陷阱”,使得人們的價值觀偏離正常軌道,勤勞努力的工作倫理被所謂的“幸福指數”、“滿意指數”、“舒適度”所代替,少工作、不努力工作的休閑成為“民生”時髦,不努力勞動也會獲得國家救濟,結果導致國人怠惰,沒有喪失工作能力的人也不愿意工作,于是延長退休年限、減少福利開支成為引發社會不穩定的導火索。例如,歐盟中經濟并不發達的希臘,人們一年干8個月活拿14個月工資,61歲退休拿90% 的工資,即使國家財力緊張,福利也只能只增不降;社會保障層次遠遠超過“民生”需求的德國,很多沒有喪失工作能力的人也享受救濟,以至于民間有諺語說:社會福利大家拿,不拿白不拿,拿了就白拿,白拿誰不拿。所以,馬來西亞總理就公開告誡國人,大馬解決民生仍將提倡社會安全網絡協助弱勢群體,確保國人都得到照顧,但不會推行福利國政策,因為它將導致國人怠惰并削弱本地競爭力。
當今中國的民生還只處在“解決民生”、“改善民生”階段,離高福利的“發展民生”階段還有很長一段距離。中國“解決”、“改善”民生決不能走政府大包大攬的大政府福利主義道路。如果照搬照套西方發達國家“從搖籃到墳墓”的大政府下的福利主義制度模式,在老齡化日益加劇的中國,后果必然堪慮。因此,中國要走出自身的民生解決、改善之路,充分發揮政府、市場、私人、中介、家庭的作用和優勢,在搞好經濟建設的同時發展社會事業,使居民收入增長和GDP增長同步,克服民生改善遠遠落后于經濟發展的弊端,讓老百姓“國強民不富”的感覺變成“民富國強”,這樣才能避免重蹈“民生陷阱”的覆轍,始終保持中國的國際競爭力。
(作者為北京師范大學教授)
責編/李逸浩 美編/李祥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