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第一階段:從新中國成立到“文革”結束,政治領域的大是與大非占據主導地位;
第二階段:從中共十一屆三中全會到上世紀末,以改革開放和發展方式之爭為核心的大是大非觀在政治、經濟等各個領域表現出來;
第三階段:邁向新世紀的階段,對領導干部堅持什么立場、高舉什么旗幟、如何把握方向、怎樣轉變觀念等大是大非觀念提出了更高、更迫切的要求
梳理和回顧新中國成立以來領導干部的大是大非觀,其變遷過程大致可分為三個階段,每個階段呈現不同的特點。第一個階段:從新中國建立到“文革”結束。改革開放前領導干部的大是大非觀具有較濃厚的意識形態色彩,政治領域的大是與大非占據主導地位。第二階段:從中共十一屆三中全會到上世紀末。改革開放后領導干部的大是大非觀具有現代化理念和改革思維,大是與大非已不僅僅限于政治領域,開始向經濟、文化、社會領域擴展。以改革開放和發展方式之爭為核心的大是大非觀在政治、經濟等各個領域表現出來。第三階段是邁向新世紀的階段。進入新世紀十余年來,隨著社會轉型的加速和社會矛盾的復雜化,對領導干部堅持什么立場、高舉什么旗幟、如何把握方向、怎樣轉變觀念等大是大非觀念提出了更高、更迫切的要求。
新中國成立初期,領導干部的大是大非觀在毛澤東思想的指引下確立起來
中華人民共和國成立后,國內社會主要矛盾發生了巨大變化。以毛澤東為核心的黨的第一代領導集體把馬克思主義基本原理同中國具體實際相結合,對在生產力十分落后的中國如何完成從新民主主義向社會主義過渡,如何確立社會主義的政治體制,怎樣進行社會主義建設事業等問題進行了積極探索。在探索中我們取得了輝煌的成就,也遇到過重大挫折。在社會主義革命和建設的探索中,廣大領導干部逐漸形成了“什么是社會主義、怎樣建設社會主義”的大是大非觀。
新中國成立初期,領導干部的大是大非觀是在毛澤東思想的指引下確立起來的。國民經濟的恢復調整工作和全國土地改革完成后,黨中央及時制定了過渡時期總路線,逐步開始了對農業、手工業和資本主義工商業的社會主義改造,邁出了國家實現工業化的第一步。正是由于這一時期廣大領導干部有明確的大是大非觀念,緊緊圍繞在黨中央周圍,齊心協力、艱苦奮斗,我黨很快就創造性地開辟出一條適合中國國情的社會主義改造道路,我國的三大政治制度(共產黨領導的多黨合作和政治協商制度、人民代表大會制度、少數民族地區民族區域自治制度)和公有制為主體的社會主義經濟體制在1956年底也正式確立,第一個五年計劃提前完成。
鄧小平確定的解放思想、開動腦筋、實事求是、團結一致向前看的指導方針使這一時期領導干部的大是大非觀念發生了變化
自黨的十一屆三中全會以來,中國發生了偉大的歷史性轉折。鄧小平確定的解放思想、開動腦筋、實事求是、團結一致向前看的指導方針使這一時期領導干部的大是大非觀念發生了變化。廣大領導干部皆認識到“以階級斗爭為綱”的錯誤,對鄧小平提出的必須完整、準確地掌握毛澤東思想的科學體系,把黨和國家工作重心轉移到經濟建設上來、實行改革開放的方針有了共同的認知。黨的十一屆三中全會和十一屆六中全會作出的《關于建國以來黨的若干歷史問題的決議》,不僅標志著黨的大政方針的戰略抉擇,也標志著全黨思想觀念特別是領導干部大是大非觀的一個重要轉變。
隨著黨的工作重心和國家發展戰略的轉變,特別是隨著改革開放的不斷深入和改革成果的日益彰顯,新一代領導干部的大是大非觀也不斷隨著形勢的發展而發展,不但由過去的以階級斗爭為綱轉變到以經濟建設為中心,帶領全國人民奔小康被認知為新時期的共同奮斗目標,而且對我國經濟體制由計劃經濟轉變為市場經濟有了新的認識。1987年黨的十三大提出社會主義初級階段理論和初級階段黨的基本路線后,這一時期領導干部公認的判斷大是大非的標準主要有兩條:一是是否堅持四項基本原則;二是是否堅持改革開放。前者是立國之本,后者是強國之路,這兩個基本標準相互貫通、缺一不可。
上世紀80年代末90年代初,社會上對改革開放出現了兩種截然不同的看法,一段時間甚至出現了姓“資”還是姓“社”的爭論。對這樣一個關系到中國走什么道路的大是大非問題,當時一些領導干部頭腦中也存在著模糊的認識。針對這一情況,鄧小平1992年視察南方時發表了重要講話,闡明了社會主義的本質,強調堅持黨的基本路線一百年不動搖,提出了判斷社會主義的三個標準和三步走的發展戰略,提出了堅持兩手抓、兩手都要硬的正確主張。鄧小平的南方談話,對平息當時社會上的爭論、明確領導干部的大是大非觀念、促進中國改革進程發揮了非常重要的作用。
黨的十四大確定了以建設有中國特色社會主義理論作為黨和國家工作的指導方針,黨的十五大進一步確立鄧小平理論為黨的指導思想,這就為新時期領導干部明辨大是大非確定了新的政治標準。鄧小平堅持把推進中國經濟體制改革和社會發展的偉大事業同推進黨和國家政治體制改革、黨的自身建設結合起來,探索了經濟建設、政治建設和社會發展方式等一系列重大問題,有力促進了領導干部轉變認識、更新觀念,進一步深化了“什么是社會主義、怎樣建設社會主義”、“建設什么樣的黨、怎樣建設黨”、“實現什么樣的發展、怎樣發展”等大是大非觀。正是在鄧小平理論指導下,廣大領導干部正確認識和處理了改革、發展、穩定三者關系,在大是大非問題上與中央保持高度一致,才使得我國改革開放大業的持續發展有了可靠保證。
新世紀新形勢下領導干部的大是大非觀
進入21世紀以來,在新的社會背景下,明確領導干部的大是大非觀顯得格外重要。為應對新形勢、新挑戰,我們黨始終關注和抓牢兩大問題:一是堅持黨的基本路線不動搖,加快經濟發展和社會全面進步,不斷增強我國的綜合國力,為中國特色社會主義事業奠定堅實的物質文明、政治文明和精神文明基礎;二是不斷加強和改進黨的建設,更新執政觀念,提高執政能力,鞏固黨的執政地位,教育廣大領導干部在深化認識“什么是社會主義、怎樣建設社會主義”問題的同時,確立在新的時代背景下“建設什么樣的黨、怎樣建設黨”的新的大是大非觀。
十六大以來,以胡錦濤同志為總書記的黨中央,準確把握時代特征和中國國情,認真研究和回答了我國社會主義經濟建設、政治建設、文化建設、社會建設和黨的建設面臨的一系列重大問題。不斷總結經驗、拓展視野,形成了以人為本、全面協調、可持續發展的科學發展觀這一重大戰略思想,進一步回答了“什么是發展,為什么發展,怎樣發展”等重大問題。黨的十七大的召開和科學發展觀的提出推動廣大領導干部的大是大非觀又向前邁進了一步。各級領導干部對共產黨執政規律、社會主義建設規律、人類社會發展規律有了更新的認識,正逐漸形成“實現什么樣的發展、怎樣發展”的新的大是大非觀。
未來一段時期,圍繞著我們這樣一個十幾億人口的發展中大國如何科學發展、加快發展?如何推進政治體制改革、解決執政黨建設和復雜的社會問題?如何構建高度精神文明和高度物質文明的和諧有序的社會主義社會?我們黨將作出進一步探索,領導干部的大是大非觀也將被賦予新的內容。
新中國六十余年的歷史已經證明,廣大領導干部大是大非觀堅定正確時,黨和國家的各項事業就會欣欣向榮,蒸蒸日上;領導干部大是大非觀迷茫失誤時,必然對黨的發展、對國家和人民的事業造成重大損失。有鑒于此,廣大領導干部必須時刻保持清醒頭腦,深刻領會中央精神,緊跟中央的戰略部署,在重大原則問題上站穩立場,明辨是非。
(作者為南開大學周恩來政府管理學院政治學系教授)
責編/杜鳳嬌 美編/李祥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