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無論來自左和右的干擾怎樣表演,不管前行的道路多么艱難,只有改革才能為社會主義帶來生機;改革又必須堅持社會主義方向,這將是絕大多數中國人民的共識
要不要堅定不移地繼續推進全面改革
改革的確是一場深刻的革命。從計劃經濟向市場經濟的體制轉型,一方面是社會不斷發展與進步;另一方面也不可避免地引發社會的一些深層次矛盾,在社會生活中出現某些方面和某種程度的震蕩、失衡或錯位,造成一系列社會問題。譬如走向共同富裕過程中階段性的貧富差別問題、由于改革沒有到位而存在的嚴重腐敗問題、受市場經濟負面影響而出現的道德滑坡和社會失信問題等等。凡此種種,都給中國的改革罩上陰影,設置障礙。如果由此喪失改革信心、放棄改革決心,甚至完全否定改革,已經出現的問題非但不能解決,反而會使其定型化,那才是最糟糕的局面:三十多年改革的成果付諸東流,中國的前途徹底無望。所以,排除來自各方面的干擾和阻力,堅定改革的決心和信心,這是中華民族應該形成的共識。
近幾年來,社會上一些人利用群眾對改革開放出現問題的不滿心理,主張用“文化大革命”式的無政府主義“大民主”來解決當前的社會矛盾和社會問題。這完全是逆歷史潮流而動的“極左”思潮。凡是經過“文革”的人都不會忘記,“文革”及其之前的人為制造階級斗爭、經濟社會生活中普遍貧窮的“平均主義”,給中國人民帶來的是什么樣的境遇。如果聽任這種思潮泛濫,再一次出現“文化大革命”式的無政府主義“大民主”,中國社會就會出現混亂,社會穩定就要遭到破壞。倒退是沒有出路的,改革中出現的矛盾和問題,只能用繼續全面推進改革來解決。這是大多數中國人民的一致愿望,也是中國歷史發展的客觀要求。以更大決心和勇氣繼續全面推進改革,是掃除改革障礙、著力解決當前發展難題的需要,是把中國的事情辦好的前提。
繼續推進全面改革,客觀要求執政黨和人民政府在充分尊重人民群眾在實踐中首創精神的同時,真正善于“頂層設計”和組織實施。其實,整個中國改革開放的過程都是人民群眾在實踐中探索、創新與黨和政府的“頂層設計”相結合的過程。但是,與改革開放之初有著很大不同,現階段改革已經進入“深水區”和“攻堅期”,難度十分之大,阻力相當不小。經濟體制、政治體制、社會管理體制的深入改革,必然要求突破既有體制框架、重新調整社會關系,大多數人的利益將會受益,少數人的利益會被觸及,利益沖突甚至利益博弈不可避免。在這種情況下,社會對于改革的領導者、組織者能力、水平的要求和期望越來越高。所以,執政黨和政府領導和組織改革水平和效率問題必然提上日程。在新的歷史條件下,執政黨和政府要科學合理地制定推進經濟體制改革、政治體制改革、文化體制改革、社會管理體制改革的長遠目標和近期目標;制定實現這些目標的具體規劃并且有效地組織實施。要想讓人民群眾相信改革、擁護改革,光有承諾而無行動是絕對不行的,一定得有看得見、摸得著的東西讓人民群眾親身體驗。譬如,必須盡快切實建立健全體現公平合理的初次收入分配體系,縮小貧富差別;盡快完善稅收制度,合理建立健全二次分配體系,保障最起碼的民生標準和福利制度。譬如,盡快建立健全權力制約和監督機制,將腐敗問題抑制到最小層面。譬如,切實推進政治生活的民主化、法治化,讓人民群眾真正感受到自己的政治權利得到保障,諸如此類,等等。這些都要求執政黨和人民政府提高能力,增強水平,將這些事情切實做好。
我們到底應該堅持什么樣的改革
毫無疑問,改革是社會主義制度的自我完善和自我創新,是為了更好地發展社會主義,實現國家富強、民族昌盛、人民幸福,使社會主義的優越性充分得到體現。既然改革是社會主義的自我完善和自我創新,那就絕對不能偏離社會主義的方向。
改革開放以來,尤其是發展社會主義市場經濟之后,我國社會生活中總是有些人將西方新自由主義奉為神明,或明或暗地主張中國在走向現代化的進程中應當實行西方式的生產資料私有化、政治上的多黨競爭和“三權分立”、意識形態上的自由主義。毋庸諱言,新自由主義的出現有其歷史合理性,它克服了凱恩斯主義某些不足,為資本主義發展提供了新的出路。但是,新自由主義畢竟是西方資本主義社會的主流意識形態,是資本主義的思想綱領。新自由主義不僅在過分強調市場這只“看不見的手”上有其片面性和局限性(2008年以來西方出現的經濟危機便是明證),就其實質而言,它始終是維護資本主義制度的意識形態。如果我們用新自由主義來取代中國特色社會主義理論體系,以其作為改革的理念,那就難免滑向資本主義道路。因此,改革的確存在一個必須堅持社會主義方向的問題。
堅持改革的社會主義方向就必須堅持以公有制為主體。當前,西方和國內一些新自由主義者利用我國國有大型企業現階段的某些經營管理中的一些問題,認為公有制不可能有利于發展市場經濟,主張進一步加大國有企業私有化的力度。對此,我們確實應該提高警惕。誠然,目前我國國有企業產權歸屬形式并沒有充分體現生產資料全民占有,它的某些壟斷性也不利于發展市場經濟,內部存在的經營管理不善、貪污腐敗現象等也確實不容忽視,這些,都必須通過進一步深化改革逐步解決。但是,公有制企業作為社會主義的經濟命脈,它能夠維護和穩定國計民生,能夠為國家收入提供主要經濟來源,能夠為擴大社會保障提供經濟基礎。如果將公有制企業徹底實行私有化,社會主義就會喪失經濟根基,共同富裕就會徹底失去有效保證。
堅持改革的社會主義方向必須堅持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政治制度。我國現行的社會主義政治制度從理念追求和制度設計上看是追求人民當家作主的制度。這些制度在具體運行機制和操作程序上由于歷史和現實的種種原因還存在一定的問題和弊端,影響著這些制度優越性的充分發揮,所以要通過深化政治體制改革揚長避短,使社會主義民主法治充分得到體現。但是,政治體制改革同樣是社會主義政治制度的自我更新和自我完善,絕不是拋棄這些制度另起爐灶,搞西方式的多黨競爭、“三權分立”。在目前情況下,照抄照搬西方的“三權分立”,人民代表大會一院制的國家權力結構就會發生嬗變,人民當家作主就會失去制度保障;如果照抄照搬西方的多黨競爭,符合和諧社會要求的多黨合作和政治協商局面就會遭到破壞,處理不好甚至會引發政治動蕩。所以,民主法治建設必須加快步伐,但又不能照抄照搬西方的制度模式,這是我們同那些主張“自由主義民主”理論的人的根本區別。
堅持改革的社會主義方向必須堅持以社會主義核心價值體系指導新型文化建設。相對于經濟體制改革和政治體制改革,社會主義新文化的建設更為艱難。文化既是一個時代社會精神生產和精神生活的產物,又是一個民族歷史長期沉淀的結果,它的更新需要長期艱苦的過程。在這個過程中,我們承認并且主張文化建設形式的多樣化,但絕不能搞文化建設中指導思想的多元化,堅持馬克思主義特別是中國特色社會主義理論體系在社會主義先進文化建設中的指導地位絕不能動搖,這始終是我國文化建設的根本。我們的改革開放需要社會主義先進文化為經濟基礎和政治上層建筑的變革提供充滿時代精神的動力,但又不可能離開民族文化之根。我們在文化建設和發展的過程中當然要吸收人類文明的共同成果,但是又絕不能盲目接受西方的自由主義理念,背離我國文化建設的社會主義方向。
上述這些問題,都不是小是小非,而是事關國家民族命運的大是大非。在大是大非問題上來不得半點含糊。而要明辨大是大非,需要較強的政治敏感性和政治辨別力。
“青山遮不住,畢竟東流去。”無論來自左和右的干擾怎樣表演,不管前行的道路多么艱難,只有改革才能為社會主義帶來生機;改革又必須堅持社會主義方向,這將是絕大多數中國人民的共識。
(作者為中央黨校政法教研部主任、教授、博導)
責編/馬靜 美編/李祥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