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黨報在青年讀者中的權威性與影響力規劃著社會的未來。青年承載了民族的希望,傳承著國家的文明,黨報只有走下圣壇,走入生活,真實地和著青年人的脈搏律動,給這個最有生命力的讀者群體以人性化的尊嚴、理解和溫暖,相信最終會贏得青年人的認同和回報
沒有人懷疑在中國的報業結構中,黨報因其顯赫地位超然于群。但是黨報在諸多眩光下卻遭遇相當多青年讀者群的漠視。在我國,14—35歲以下的青少年有4億以上,這是一個龐大的隊伍。一個民族,一個國家要發展進步,必須有文化的積淀、傳承和創新,黨報是文化建設和文化傳播的主渠道,青少年永遠是一個民族和國家的未來和前途,作為引領和宣傳執政黨思想和國家文化的最權威的媒體,黨報必須把吸引青少年作為一個重要方向。
青少年緣何疏離主流媒體
體制瓶頸。造成黨報前程堪憂的根本性羈絆還是明顯脫胎于計劃經濟的黨報報業體制。我國的報業改革持續了三十多年,但是在體制上沒有本質的突破,對于黨報而言,收入來源不依賴發行和廣告,更多來自政府的財政補貼,鮮有生存壓力。體制滯后導致黨報缺乏主觀能動性和創造力,業務改革不是鞭辟入里而是流于形式,帶著鐐銬完成規定性宣教動作,在青年群體中“曲高和寡”。
程式窠臼。報道內容和傳播模式的千篇一律讓黨報陷入了程式窠臼的泥潭。首先是內容分布上,比如領導活動類報道、歌頌類報道仍然比例過高。對某省級黨報2012年2月—3月為期一個月的經濟報道進行量化分析:經濟類新聞106篇,其中成就報道為52篇,約占49%;客觀經濟報道為20篇,約占18%;資金投入、政策傾斜類報道為24篇,約占22%;政府經濟規劃和目標類報道為10篇,約占10%。黨報對受眾渴求的經濟建設中出現的新問題的觸及并不敏銳,與當前市場經濟改革深化帶來的諸多問題和復雜性不相對稱;另外,黨報的版式沉重、語言空泛。有網友調侃,兩會期間的《人民日報》頭版,十年之間,從標題到排版幾乎沒有什么變化。凡此種種,都不能和興趣多元、充滿張力的年輕人的審美需求對接。
路徑依賴。黨報作為政黨機關報,主旨在于宣傳黨的路線、方針、政策,引領社會發展方向,許多黨報對自身定位就是做高端媒體,目標受眾偏重于黨政機關、企事業單位的管理者。在新媒體環境下成長起來的青少年思維活躍,難免對黨報形成既定成見。長期以來這種“印象”使青少年形成了路徑依賴,慣性的力量會使這一選擇不斷自我強化,并輕易走不出去。即使黨報的可讀性近幾年有了很大的改善,也很難獲取那些“少成若天性,習慣如自然”的青少年受眾的認同。
信仰撕裂。當下新舊交替的改革,泥沙俱下,中國人的信仰在慢慢地被社會的現實撕裂。黨報雖仍然是我黨傳播信仰的平臺,但是信仰缺失使得青年人并不以黨報為自己的精神家園,缺乏信任更沒有虔誠,因而也就沒有依偎在黨的懷抱里的精神歸屬感和寄托感。
黨報如何與青年對接?我認為,可從以下四個方面入手:
經營黨報
1980年我國就明確黨報具有政治和經濟雙重屬性。許多報業集團有兩套體系,黨報依托政策優待、依托子報生存。“沒有讀者,何談導向?沒有市場,哪來陣地?”在報業競爭的新形勢下,黨報能否吸引數量龐大、占社會主導力量的青年人,只做修修補補的技巧無濟大業,必須沖破思想藩籬,顛覆性變革觀念,把黨報視作一種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