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近來,許多城市紛紛開始征集或準備更新當地城市精神表述語。越來越多的中國城市在加快實現“做大做強”的同時,努力轉向發展的質量、成果的共享和精神的弘揚,“城市精神”已成為新的時代標簽。
深挖城市精神的“源”與“骨”
對于什么是城市精神,專家們提供了足以令人鼓舞的解讀:“城市精神是一座城市在長期發展變遷過程中形成的獨具特質的精神品格,是展示城市形象、引領城市發展的一面旗幟”,“是城市的靈魂和人民的共同價值追求,是城市文化軟實力的重要體現”,“城市精神外露為城市氣質,內聚為城市靈魂,使那些朝夕相處的市民認同和追隨”。透過這些解讀,我們不僅看到的是“品格”、“氣質”、“靈魂”、“價值追求”、“形象”、“文化軟實力”這些反映“城市精神”內涵的關鍵詞,也看到了“長期發展變遷”、“獨具特質”、“朝夕相處”等“城市精神”也必須具備的歷史延續性、文化獨特性和心理認同性,在這些特性背后,蘊含著的是一座城市與這座城市的歷史、城市的文化、城市的特點不可分割的血脈聯系和情感依存。從這個視角思考,城市精神只有建立在對城市歷史的概括與揚棄,對城市文化的提煉與傳承,對城市特征的凝縮與彰顯的基礎上,才可能真正被廣泛接受、認同和追隨。
城市的歷史是城市的血脈。沿著歷史的脈絡,從中國任何一座城市出發,都可以追尋到中華文化的根。中華文化之所以博大精深根深葉茂,正是在于,在中華文明幾千年的歷史演進中,由于自然地理的局限與塑造,每一座城市都形成了特有的風土人情,形成獨特的文化符號和記憶,有著獨特的歷史和文化地位。比如北京“貴義賤利”的都城文化和“尊卑有序”的四合院文化,上海“中西融合、兼收并蓄、多元開放”的港口文化,廣州“重商廣利、創新務實”的嶺南水鄉文化,重慶“熱情似火、剛柔相濟”的巴渝山地文化……在中國人的心中,即使沒有去過這些城市,也會對這些表征城市歷史和特征的城市文化有著不必解釋的心領神會。這些,是城市精神的“源頭”和“筋骨”,也是這一城市區別于另一城市的獨有氣質。如果沒有了“源”,水將何來?如果沒有了“骨”,皮將焉存?如果沒有了區別,沒有了特點,千城一詞,不僅模糊了城市的面貌,割斷了城市文化的歷史脈絡,“城市精神”也失去了存在的基礎和本真意義。因此,在提煉和塑造“城市精神”的過程中,切不可盲目跟風、追風,必須深挖城市歷史、文化中的精華和特征,在傳承中華文化和塑造社會主義核心價值體系的大背景下,突出城市的文化個性和價值追求。
把握城市精神的“魂”與“體”
歷經歲月風雨,歷經一代代人的演繹,城市精神在長期的沉淀累積中涵養滋潤著城市的發展和繁榮,既承載著城市發展的過去、現在和未來,又主導著城市發展的方向、氣質和價值導向,形成城市的“魂”。以“愛國、創新、包容、厚德”為核心內容的北京精神,無疑是在凝聚北京“城市之魂”的基礎上,倡導高尚的價值觀,并試圖通過對“城市精神”的提煉、宣傳這樣一種形式,營造健康向上的社會主流意識,培養人崇高的核心價值觀,為塑造中國當代思想文化背景下的社會主義核心價值體系提供可資借鑒的路徑,邁出探索的步伐。
但是,選擇通過塑造“城市精神”這種形式探索培養崇高價值觀的實現途徑是否合適?是否會將價值觀養成這樣具有重要意義和肩負神圣使命的命題引入形式主義的泥潭?在越來越多的城市紛紛效仿的現實中,面對蜂擁而起的“城市精神”發布熱,媒體與大眾難免不產生質疑。對比已經被提出的“城市精神”,又有多少能代表城市源遠流長的歷史文化內涵和特點?在追求形式往往勝于追求實質內容的社會和文化氛圍中,對“形式主義泛濫”的擔心,不能不說是大眾社會責任心和使命感的體現。但反過來思考,“形式”又何嘗不是世界萬物呈現自己獨特性的“內容”?花之所以美麗,除了她本質的植物屬性外,那色彩繽紛、曲線優美的花瓣和沁人心脾的芳香,又何嘗不是體現花之獨特與美麗的形式?誰又能說花朵只是某種植物的形式而不是內容呢?
事物的內容與形式,尤如人之“魂”與“體”,“魂”是核心,是統領,但“魂”必須附體。對于人而言,無論多么深邃的思想,多么高尚的情操,多么遠大的理想,多么優秀的品格,都必須附著在人腦和人體這個載體之中。沒有靈魂的軀體,無異于“尸體”;沒有軀體的靈魂,也只能是“游魂”。“魂”固然重要,“體”也絕不可無視或小視。一方面,理想、道德、情操這些屬于精神層面看似無形的東西,只有滲透、固化到人的頭腦中,才能體現在人的行動上;另一方面,高尚價值觀的傳播和確立,也必須有適當的載體,通過各種有形、有效載體的重復傳播,實現潛移默化地滲透、內化和固化。從這個視角去認識,“城市精神”的提煉、發布、宣傳和培養,正是為確立正確的價值觀尋找到一個載體,對這個載體的運用,必然充分體現在各種宣傳、教育的形式之中。
一位領導干部在參加國家行政學院培訓研討時感慨:還是小學生時,每天背誦《老三篇》,雖然不太理解其中的深刻含義,但通過反復背誦這樣一種單調的形式,《為人民服務》中張思德“為人民利益而死,重于泰山”的人生觀,《紀念白求恩》中“毫不利己、專門利人”的價值觀,《愚公移山》中“一不怕苦,二不怕死”的奮斗觀,潛移默化地滲透到孩童時的心靈中,固化成為一生做人的價值判斷和準則。從那個年代走過來的人都能理解這種感慨,也都不會否認“背誦”這種單調的形式對植入思想內核的重要作用。這種作用,通過幾十年的內化,顯現出的不僅是時代的印記和特征,更重要的是跨時代的反思和優越。
豐滿城市精神的“血”與“肉”
承載著崇高理想和道德情操的城市精神,是上層建筑的核心內容。眾所周知,上層建筑是建立在經濟基礎之上的,必須與經濟發展水平和社會發展程度相適應。在城市化迅猛發展、城市競爭日趨激烈的今天,一座城市的發展和城市精神的形成和提升,不僅取決于“城市精神”的提煉與發布,更取決于制度的完善和民生的改善。不能設想,一個大唱精神頌歌的城市,人民卻生活在貧困和混亂之中。“城市精神”構建的不僅僅是圣潔的精神高地,也構建的是富足的生活和光彩奪目的城市風景線。
濃縮了城市歷史、文化和價值導向的“城市精神”表述語,力圖以簡潔、凝練的文字,表達豐富深刻的內涵,是精神的提升,文化的再造,但城市的發展和繁榮不能只靠精神的支撐,必須有強大的物質基礎作保障,以經濟發展的豐碩成果,豐滿城市發展壯大的血肉之軀。要塑造有“血”有“肉”的城市精神,必須要重視城市的整體建設和發展。首先是以城市精神促進城市經濟發展,轉變經濟發展模式,提高經濟發展質量,擴大經濟發展規模,不斷提高人民群眾的收入水平,使人民走向富裕;第二是構建完善合理的城市公共服務體系、社會保障體系和社會福利體系,為人民群眾提供便捷、高效、安全、優質、價廉的公共服務和社會保障,提升群眾的安全感、信任感和幸福感;第三是不斷完善城市基礎設施建設,改善城市的環境質量,建設環保方便的宜居城市、綠色城市、特色城市;第四是大力發展文化事業和文化產業,活躍文化舞臺,繁榮文化市場,創造豐富多彩的城市生活,以文化承載精神,引領思想,深化和創新理論,實現主流價值觀的確立和提升。
(作者為國家行政學院社會與文化教研部教授)
責編/徐艷紅 美編/石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