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社會心理學》(第2版)金盛華主編,高等教育出版社,2005年版,文中未注明出處的引文均引自此書。
學生離不開群體,學生的思想、情感、行為不可避免地受到群體的影響。那么,學生是如何與群體互動,與他人進行交往的?群體又是如何影響個體的心理和行為的?讀完金盛華教授的《社會心理學》(第2版)一書后,不禁有茅塞頓開之感,現采擷其中最主要的觀點與大家分享。
一、自我價值定向理論
自我價值定向理論是貫穿本書的一條重要理論,它從自我價值的視角分析個人的社會行為和環境對人的影響,強調了“個人自我價值體系對行為的定向作用”,并證明了“環境是通過影響個人自我價值定向而影響行為的‘外因通過內因而起作用’的行為機制”。本書主要是對自我價值定向理論的原理,即四個命題進行了闡釋。
1.人需要解釋自我及所在的世界
“人是理性的、社會性(經過社會化)的動物,人的理性思維能夠尋求事物的理由。人不為做什么和付出什么而痛苦,但會為做了和付出了卻不能解釋而痛苦。為此,人需要建構一個理由體系,以解釋包括自己和他人在內的內外世界,并在其中找到自我和自我的意義。人一生都在不斷建構和完善有明確的自我定位和清晰的自我意義的解釋體系,當個體的解釋體系出現混亂,自我就出現迷茫,行為就出現混亂。”例如,能夠激發孩子的內在學習動機,使其主動、自覺地學習,是每位教師和家長所期盼的。但很多時候孩子卻并未如師長所愿,原因就在于學生并未像成人那樣明晰學習的意義,也還未建立起關于學習意義的解釋體系,因而也就缺乏主動學習的行為。可見,自我解釋體系的建立對學生行為的產生具有重要意義,而教師的引導無疑在學生自我解釋體系的建立過程中具有重要作用。孩子成長的過程實際上也是逐步自我認知的過程,從“我是誰”“我的任務是什么”等有關自我同一性問題的提出,一直到自我解釋體系得以建立,孩子能夠清晰、明確地認識自己,做出恰當的行為,都需要教師積極地回應和恰當地引導。
2.人尋求自我價值
“人在社會化過程中誕生自我意識之后,產生了一系列的內外生命理論,但在全部的生命理由之中,自我價值,即‘自我的存在有價值’,才是根本的理由。人的一生都在試圖營建自我生命的理由體系——自我價值體系。自我存在有價值,生活與生命才有理由,世間的一切對于主體才具有價值。因此,人的很多努力,都是為了證明自身的價值。”“士為知己者死”,“知己”就是肯定其存在價值的人。如果教師能充分肯定學生的價值,學生自然會因此而感受到學校生活的美好,也會更幸福,更快樂,但有多少教師能做到這一點呢?
3.自我價值是行為的終極理由體系
“人的行為的具體動機是十分復雜的,但一切動機都與自我價值相關聯。自我價值作為行為的出發點,不但具有基本的解釋作用,還決定著一個行為及其有關對象對于個體的終極意義。”金盛華教授的這一觀點啟發我們,孩子行為的動力其實來源于對事件與其對自身意義的評估,對自身意義越重大,價值越高的事件,他付出的努力越多,行為動力越強。因此,明確任務對孩子的意義,可以起到事半功倍的效果。不同的學生所關注的興趣點不同,對將來生活與事業的追求目標也就不盡相同,所以教師要善于把當前的任務與其目標聯系起來,發揮個體價值的重要性。
4.自我價值定向決定人與自身及環境(包括其他個體)的關系
“自我價值定向是指個體用以衡量自身價值的價值標準和價值體系的選擇。自我價值定向決定著個體指向特定對象(包括自身)和在特定情境中的自我體驗和社會行為,也決定著個體與周圍世界、他人及其與作為客體的自我的關系,還通過影響個體的行為而決定其自我的發展方向。周圍世界的客體、他人及環境對于個體的意義,也受個體的自我價值定向的制約。”
現實生活中,我們每個人都會用一定的標準來衡量自我的價值。正如前文所述,自我有意義、有價值,人生也才有意義、有價值。然而,問題的關鍵是我們該選擇怎樣的價值觀衡量自身的價值。現實中很多人選擇用外在物化的方式來確立和評價自己的價值,那么升官發財、名利便成為他們人生追求的目標,其所有的行為和努力也會圍繞這個目標進行,甚至有的人會為此不擇手段。周圍的人和物也只有能幫助他們達成該目標時才變得有意義,其情感體驗更會被名利的得失所左右。
青少年期是自我價值體系逐步建立和走向成熟的重要時期,他們會在該時期開始關注自己的內心世界,思索人生的意義。可是我們發現,現如今“講名牌”“拼爹”的現象在校園中時有出現,外在物化的東西正在引導著青少年的自我價值定向,如果我們不引導孩子在更深層面建立價值信念,未來孩子就無法建立一個穩定的內部心理框架,也無法掌握自己的命運,而是有可能在情境化的社會比較當中喪失自我價值感,喪失人生的意義。因此,引導青少年選擇正確的價值標準,對其未來人生的發展,甚至一生的幸福都具有重要的作用。
由于個體的自我價值定向不同,相同的客體對于主體的價值也會隨之不同。為此,個體的行為及其同他人、環境與自我的關系,是決定于個體自我價值定向的重要構成。
二、自我發展與人際關系
金盛華教授認為,人若尋求自我價值感和安全感就必須要進行社會比較,與人交往。“人際關系一經形成,就會作為進一步相互作用的背景和導向系統,對后續的交往形成定向影響。它會強烈地影響到一個人的個性發展、身心健康、生活幸福和事業成功。”在該書中,金盛華教授就人際關系的發展過程、人際關系的原則等方面,在自我價值定向視角下,對人際關系微妙變化的機制進行了獨到的分析。
1.人際關系的發展過程
人與人是如何從無關到關系密切的?金盛華教授提出人際關系的發展與社會心理學家魯賓(Rubin)揭示的自我分層相對應,隨著人們越來越多地表露自我(從興趣、愛好到高度私密性領域),人際關系會向前發展。大致經歷了四個階段,即涉及交往對象選擇的“定向階段”;有初步情感卷入的“情感探索階段”,發生實質性變化的“感情交流階段”及允許對方進入自己高度私密性領域的“穩定交往階段”。
師生關系和生生關系的發展也莫不如此。在交往初期,學生與教師和同學初步溝通,獲得初步的了解,在探索了彼此在哪些方面可以建立信任和真實的情感聯系之后,師生和生生之間的溝通才會越來越廣泛,自我暴露的深度和廣度也會逐漸增加,并會有自我情感的卷入。當雙方關系進一步發展,進入感情交流階段時,學生會暴露個人對自身及人際關系狀況的真實評價,而穩定交往階段因涉及高度私密性領域是很難達到的。因此信任、真誠及情感的卷入都有助于人際關系的發展,而好的人際關系更有助于師生和生生的相互溝通。
2.人際關系的原則
金盛華教授根據自我價值定向理論,提出了增值交換與減值交換的概念來解釋雙贏和雙輸人際關系現象,對人際關系類型分析做了重要推進。金教授認為,價值取向的不同,引導著人際交往中不同的社會交換機制。對于重內在情感價值的人來說,他們在人際關系當中個人情感的卷入更多,因而有明顯的重情誼、輕物質的傾向。這一類人與別人的交往傾向于增值交換——他們在人際關系中總感到欠別人的情分,因此在他們做出回報時,往往也超出別人的期望。這種過程的循環往復,就導致了卷入增值交換過程的雙方都感到得大于失。同樣,人際交往當中也有與增值交換相對應的減值交換機制存在。卷入減值交換過程的雙方最終往往都感到失大于得,同對方交往不值得。看到這一人際交往現象的解釋后便能夠明白,增值交換能導致人際關系的進一步發展,帶來雙贏的結果,而減值交換雖然表面上看占了便宜,其實是得不償失。
自我價值保護原則是金盛華教授基于自我價值定向理論的重要發現之一。根據自我價值定向理論,“保護自我價值不受威脅和提高自我價值,是個人先定的優勢心理傾向”。因此,在師生交往過程中,教師應遵守自我價值保護原則,即教師在與學生的交往和關系維持中,只有支持學生的自我價值,才可能被學生接受和認可。但這并不意味著討好學生,因為虛偽的討好同樣會引起學生的警惕。任何空洞且不符合實際的贊美都會讓學生懷疑其真實性,并可能對教師產生反感,從而影響師生關系,所以教師與學生的交往應是真誠的,任何支持和贊揚都應以事實為基礎并且發自教師的真心。金盛華教授提出的對人際交往具有重要指導意義的原則還包括真誠原則、交互原則、功利原則和情境控制原則。
三、結語
中小學生有兩大發展任務:一是掌握學校課程,二是在學校文化的影響下,在與教師、同伴等人的交往中實現社會化。作為中小學教師,掌握社會心理學知識有助于幫助孩子形成積極的、客觀且清晰的自我形象和自我概念,使其能以正確的態度對待自己的優點和缺點,以平常心面對自我現實,形成積極向上的價值觀。
這本《社會心理學》雖是學術著作,但書中有很多對社會心理學經典效應和經典研究案例的介紹,對于中小學教師創設積極的課堂社會氣氛、改善班級管理具有啟迪意義,有較強的可讀性。建議廣大教師都能讀一點社會心理學知識,了解課堂中、師生交往中、生生交往中的社會心理,做課堂活力的激發者、學生們的大朋友和學生社會性發展的促進者。
(作者單位:包頭師范學院教育科學學院)
(責任編輯:孫彥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