圣彼得大教堂位于梵蒂岡,是全世界第一大教堂。梵蒂岡位于意大利首都羅馬城西北角的梵蒂岡高地上,四面都意大利接壤,是一個“國中國”。其領土包括圣彼得廣場、圣彼得大教堂、梵蒂岡宮和梵蒂岡博物館等,是世界上最小的主權國家,也是世界上人口最少的國家。國土大致星三角形,除位于城東南的圣彼得廣場外,國界以梵蒂岡古城墻為標志。
圣彼得大教堂源于人們對彼得的紀念,它的歷史幾乎與基督教的發展史同步。
彼得是耶穌的大圣徒,他是第一個承認耶穌為基督(即“救世主”)的人,所以耶穌賜予他“彼得”(意為“磐石”)之名。傳說耶穌遇難后,彼得作為眾圣徒的首領開始創建基督教會。公元1世紀中葉,基督教由巴勒斯坦逐步傳播到羅馬時,引起了羅馬統治者的極大恐慌,為了鞏固政權,尼祿皇帝從公元64年開始鎮壓基督教的傳教士,彼得作為教會的創始人,自然不能幸免,他被尼祿皇帝釘死于十字架上。死刑就是在現在的教堂所在地執行的,遺體就地埋葬。然而,讓羅馬統治者意想不到的是,信仰的力量是無窮的,基督教的教義已被越來越多的人所接受,信徒和傳教士不僅殺不絕,其影響力反而越來越大。到了君士坦丁大帝時代,基督教的勢力已大到不能消滅的程度,君士坦丁大帝只好宣告承認基督教的合法地位,并于324年在彼得的墓地建起了一座簡易的小教堂,以表示對彼得的紀念。君士坦丁的兒子孔斯繼位后,為了利用基督教的勢力為帝國服務,將基督教確定為帝國的國教。為了表示對天主的崇敬,孔斯大興土木,把原來簡易的圣彼得教堂推倒,在原地建起了數倍于原規模的大教堂。在此后的十多個世紀里,圣彼得大教堂經歷了多次擴建和重建。
教堂最初稱老圣彼得大教堂,于公元326年落成,為巴洛克式建筑。16世紀,教皇朱利奧二世決定重建圣彼得大教堂,并于1506年破土動工。在長達120年的重建過程中,意大利最優秀的建筑師布拉曼特、米開朗琪羅、德拉·波爾塔和卡洛·馬泰爾相繼主持設計和施工,直到1626年11月18日才正式宣告落成,稱新圣彼得大教堂,總面積2.3萬平方米,主體建筑高45.4米,長約211米,最多可容納近6萬人同時祈禱。圣彼得大教堂主體工程完工后,才華橫溢的建筑天才貝爾尼尼又花了二十多年時間進行內外裝飾。貝爾尼尼是巴洛克藝術風格的主要推動者,他所主持的裝飾工程自然給教堂增添了濃厚的巴洛克藝術色彩,使其顯得更為奢華、壯麗。
由此可見,圣彼得大教堂從興建到經歷多次的擴建和改建,再到最后裝飾完畢,總共經歷了1300多年的歷史,而這一個過程正好是基督教在羅馬帝國發展壯大的過程,從這個意義上說,圣彼得教堂建筑史也就是基督教發展史的一部分。
圣彼得大教堂是一座長方形的教堂,整棟建筑呈現出一個希臘十字架的結構,造型傳統而神圣,是一座富麗堂皇具有巴洛克風格的宗教和藝術的圣殿。它的不可替代,不僅因為在這座世界上最大的天主教堂里陳列著無數的藝術珍品,更因為在它長達一個世紀的建造歷史上,文藝復興時期幾乎所有重要的建筑師和藝術家都參加過教堂的設計和裝飾。拉斐爾、米開朗琪羅和貝爾尼尼就是其中最為著名的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