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 要】 經濟責任審計是對企事業單位的法定代表人在任期內應負的經濟責任的履行情況所進行的審計,對完善干部隊伍管理和監督工作起到重要作用,并為相關部門考核使用干部提供可靠的參考依據。但是實際審計中常將經濟責任審計與常規審計相互混淆,無法發揮其應有的作用。文章從審計目標、審計對象、審計內容、審計方式方法和報告方式幾個方面就經濟責任審計與常規審計的不同之處進行分析,以便實際工作中能更好地對經濟責任審計和常規審計加以區分。
【關鍵詞】 經濟責任審計; 常規審計; 區別; 審計對象; 審計目標
經濟責任審計是為了適應干部監督管理需要而實施的一項專門監督。它對加強和完善干部監督管理,促進黨風廉政建設,推動各級領導樹立正確的政績觀和科學發展觀,依法履行職責,合理運用權力,真正做到為官一任造福一方有著極其重要的意義。對審計機關而言,要想搞好經濟責任審計,必須要深諳經濟責任審計的重要意義,同時要準確把握經濟責任審計與常規審計的區別,才能創造性地開展工作,使其充分發揮應有的作用。本文主要就經濟責任審計與常規審計的不同之處作粗淺解析。
一、審計目標不盡相同
常規審計,無論是財政預、決算審計,還是企業審計、基本建設審計,都離不開真實性、合法性、效益性。“三性”既是單位、部門和企業的基本操守,也是審計機關考察一個單位、部門和企業的財政財務收支是否符合相關法律的基本要求。從審計的發展進程來看,常規審計一刻也不能偏離“三性”審計的基本要求,即使是專項審計或專項審計調查,“三性”審計也是基本前提和起碼要求。因此,常規審計的目標實際上就是《審計法》所規定的“維護國家財政經濟秩序,提高財政資金使用效率,促進廉政建設,保障國民經濟和社會健康發展” 。
經濟責任審計除完成“三性”審計的基本要求外,按照“兩辦”文件規定,其主要目標則是“加強對黨政機關領導干部和企業領導人的管理和監督,正確評價其任期經濟責任,促進加強和改進管理,保障行政效能和國有資產增值保值”,是對領導人任期內所在部門、單位的財政財務收支以及所在企業資產、負債、損益和有關經濟活動的真實、合法、效益應負責任的審計。
可見,常規審計的主要目標是規范性審計,而經濟責任審計的目標是建設性審計;常規審計是合規性、合法性審計,經濟責任審計則是管理性審計、服務性審計;常規審計要回答是什么、怎么樣,經濟責任審計要回答是否作為、怎樣作為、作為的效果如何;常規審計主要是監督與服務,經濟責任審計則主要是鑒定與評價;常規審計主要是服務財政財務管理,經濟責任審計主要是服務干部監督管理,把好任前“選賢關”,任中“警示關”,離任“交接關”。
二、審計對象不盡相同
按照《審計法》要求,常規審計的對象是“國務院各部門和地方各級人民政府及其各部門的財政收支,國有金融機構和企事業組織的財務收支以及其他依照審計法規定,應當接受審計的財政收支和財務收支”。一句話,就是對“法人”的審計。而經濟責任審計,按照“兩辦”文件要求,則主要是對“黨政領導干部、國有及國有控股企業領導人員任期經濟責任審計”實行的審計監督。簡言之,是對“法定代表人”的審計。隨著審計實踐進程的不斷推進,目前我們已將經濟責任審計的范圍擴大到地廳級,省部級領導人的審計也已進入新的階段,未來的形勢將是有權必有責,用權受監督,違法必追究。
三、審計內容不盡相同
常規審計的主要內容是依據被審單位的會計資料,審計被審單位的財政財務收支,并判斷會計信息的真實性、合法性、效益性,看該單位是否存在虛假會計信息,從而揭示被審單位有無違紀違規現象,提出改善經營管理,促進被審單位依法經營,提高經濟效益的意見和建議,也就是說重在監督,并且寓監督于服務之中。經濟責任審計的主要內容則是在常規審計的基礎上,重點圍繞單位部門和企業領導人的經濟決策權、經濟管理權和政策執行監督權以及廉政建設等“三權一廉”進行審計監督。在此基礎上,重點關注部門單位和企業領導人在重大決策和執行重大投資項目及效益,重大財政財務收支情況以及領導親自主持、親自管理、親自安排、親自授權、親自把關、親自參與的經濟活動遵守廉政規定有關情況,這是常規審計所不具備的特征。
四、審計的方式、方法不盡相同
在我國雖然恢復審計制度才二十余年,但常規審計在理論和實踐中,已基本形成體系,無論是審計模式和審計的技術方法,都相對固定下來,如審計模式有賬目基礎審計、制度基礎審計和風險基礎審計,技術方法則不拘一格,如分析、核對、復算、觀察、函證、詢問、盤點等等。而經濟責任審計除通用的審計方法之外,則需要調動更多的審計手段,如為了摸清被審單位的業務性質和領導干部的基本情況,審前調查中常常需要采取調查詢問;審計進行時必須由領導干部進行書面述職,還要進行民主測評;審計中要定時召開審計座談會,聽取各方面意見,為了避免審計風險,要設立舉報電話或舉報信箱,發放調查問卷,還要將會計資料與其他資料結合,審計歷史資料與掌握活動情況結合;審計結束時還要在一定的范圍內通報審計結果,并抄報組織、人事、國資管理等部門,這些與常規審計都有明顯區別。
五、報告方式不盡相同
常規審計按照審計規范要求,首先要反映被審計單位的基本情況;其次要反映審計發現的問題及處理的意見和建議;最后是審計簡評及提出建議。經濟責任審計報告,目前一般應出具審計報告和審計結果報告。審計報告在基本情況中一是簡要反映責任人所在單位的基本情況,而且要反映本人任職的基本情況,還要反映本人任期內完成的主要經濟指標和經濟業績,即履職情況,例如,縣市長審計要反映國內生產總值、財政總收入、國有資產保值增值、城鎮居民收入、農民人均收入等重要指標;二是反映領導干部任期內實施的重大投資和技改項目完成效益情況,使局外人一看便清楚該同志任期內的實績有哪些;三是審計評價,這是與常規審計報告明顯區別之處,審計評價主要圍繞領導干部任期內做了什么工作、采取了什么辦法、取得了哪些成效和不足、有何責任;四是審計查出的問題及責任認定和處理意見及建議,一般應按直接責任、主管責任、領導責任、其他責任等四種類型進行排序。而常規審計報告則是按違紀違規性質結合業務特點進行排序,如財政決算審計往往是按收入方面、支出方面、管理方面存在的問題進行排序的。
審計結果報告是審計機關向法定單位報送的反映被審計對象任期內業績及存在的問題,審計機關是如何處理的,即審計結果是什么。以上是審計報告在形式上、結構上與常規審計的區別之處。事實上最顯著的區別在于常規審計報告與經濟責任審計報告表達方式明顯不同。常規審計報告主要說明被審單位存在什么樣的問題,處理時注明被審單位如何違反規定,應接受什么樣的處理處罰,如何整改;而經濟責任審計報告則是針對存在的問題,被審計單位的領導者在其中扮演了什么角色,應承擔何種責任,企業已取得的成績中,被審單位領導人(而不是被審單位)制定了什么政策,采取了什么措施,其個人行為在這些成績和問題中起了什么樣的作用,產生了什么結果,是和“人”緊密掛鉤的,在表述中一般應直截了當地說明該同志任期內怎樣,而不是該單位如何。如某單位擠占挪用專項資金修建辦公樓一事,應表述為“**年**月經***同志主持會議研究通過(或經***同志直接審批)使用專項資金修建了辦公樓,違反相關規定,承擔直接責任”,而不能表述為“該單位擠占挪用專項資金修建辦公樓一棟,違反了相關規定,應給予處理”。
當然,經濟責任審計與常規審計是一對孿生兄弟,離開常規審計談經濟責任審計,便成為無本之木;離開經濟責任審計談常規審計,不利于從根本上解決履查履犯的問題,只有搞清兩者之間的關系,工作中才會有重點,才會有創新,才能收到良好的效果。隨著我國民主法制進程的推進,相信經濟責任審計一定會發揮其巨大的作用,我國的政治和經濟活動一定會朝著健康有序的方向發展。●
【參考文獻】
[1] 張美芹.淺談經濟責任審計與常規審計的區別與有機結合[J]. 濮陽職業技術學院學報,2007(1):20-21.
[2] 李鵬. 正確把握經濟責任審計規律和特點[J]. 審計月刊,2011(5):15-17.
[3] 張勇,畢銘悅. 論經濟責任導向審計模式的概念框架[J]. 會計之友,2012(9):23-24.
[4] 蔡春,陳曉媛.關于經濟責任審計的定位、作用及未來發展之研究[J]. 審計研究,2007(9):11-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