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年來,山東省大力推行素質教育,取得了豐碩的成果。在素質教育的新形勢下,學校應如何加快教育發展方式的轉變,促進教育的可持續發展,成為人們關注和思考的重要問題。筆者認為,需要從三方面入手推動學校的可持續發展,即強化三個認識、更新三個理念、明確三個目標。
一、強化三個認識
1. 強化學校現實地位與發展前景展望的認識
要推動學校可持續發展,進而創建一流名校,就必須在加強硬件建設的基礎上,堅定不移地推進軟件建設,突出辦學特色,打造學校品牌,走可持續的教育內涵發展之路。
2. 強化考試制度改革與當前教育教學實際的認識
2011年山東省考試制度改革在穩定“3+X+1”基本框架的基礎上,進一步深化考試內容和命題形式的調整,使考試內容更加貼近學生生活,試題形式更加靈活,進一步體現素質教育的要求。另外,自主招生改革力度進一步加大,2011年全省有10所本科院校實行專家參與錄取的招生模式試點,以后每年擴大,到2014年省內全部本科高校均實行專家參與錄取。
招考制度的不斷變革,對學生的學習、發展考查更全面、更人性化,更注重對學生綜合素質的考查,包括身體素質,從2012年開始,高考加入對學生身體體能的考查。鑒于上述變革,教育教學如果不吃透考試制度改革的精神,總是穿新鞋走老路,那么教育教學質量勢必難以提高。學校和教師必須更新教學觀念,創新教學思路,加大教學改革力度,切實實現教學管理方式、課堂教學改革推進方式、高考備考方式的有效轉變,并通過研究自主招生問題,探索拓寬升學渠道的有效途徑。
3. 強化對當前素質教育的要求與學校、教師教育方式方法的認識
當前,全國大力推行素質教育。有些人認為,實行素質教育了,就不要考試了。《素質教育》雜志中的一篇文章指出,我們摒棄“應試教育”絕不是要摒棄考試。相反,素質教育更重視考試,更重視改進考試和完善教育評價制度。我們否定“應試教育”,反對片面追求升學率,并不等于反對升學率高的示范學校。素質教育并不是要求或鼓勵不及格,相反,實施素質教育必將碩果累累,高升學率僅是其中之一。
學校教育的方式必須適應素質教育的要求。有關專家將素質教育定義為“以提高受教育者諸方面素質為目標,重視人的思想道德素質、能力培養、個性發展、身體健康和心理健康教育”。簡言之,素質教育最根本的目的,就是促進人的全面發展。為促進教育發展方式的轉變,在上級主管部門的指導下,我們加強了《全員育人導師制度》《學情會商制度》等十二項以育人為本的基本制度的建設,在工作實際中全面、扎實、有效地搞好落實。以導師制為例,各班導師對所指導學生進行摸底建檔,全面了解所指導學生在思想、學習、生活各方面的表現及存在的困難,有的放矢地開展工作。各位導師通過談心交流、家訪、個案分析等方式積極地開展工作,并認真填寫《導師制工作手冊》,建立學生成長記錄檔案,實行跟蹤指導,促使學生的自我管理、自我完善、主動合作的能力全面增強。育人為本的教育方式,豐富和提升了學校的教育內涵,促進了學生的全面發展。
二、更新三個觀念
1. 育人方式觀念的轉變
湖北省特級教師、武漢市武昌實驗小學校長張基廣在《教育的斷想》報告中說,“教育,通俗地說,是讓學生‘今天睡好覺,明天不跳樓’”。“不跳樓”涉及德育,學生要有健康的心理、健全的人格,才不會出現心理問題,頂得住未來社會的壓力和挑戰。
的確,要切實轉變育人方式觀念,就必須堅持“德育為先,育人為先,育人第一,升學第二”的原則,構建全面育人、全程育人、全員育人的德育機制,由德育進而育德,培養學生健全的人格。這是學校的首要任務,也是義不容辭的責任。學校要逐步使德育工作系列化、常態化、制度化、規范化、校本化。蘇霍姆林斯基說,“沒有活動就沒有教育”,可見,教育是附著在活動上的靈魂。所以,我們必須立足于解決現實教育教學中的突出問題,在工作中滲透德育,以活動為載體,以課程為中心,固化學校德育工作特色,并及時總結歸納,最終形成德育活動常態化、規范化、校本化,實現“德育活動課程化,活動課程標準化”的德育目標。
2. 教師成長與學生成長觀念的轉變
學校、教師、學生是一個成長、成才、成名的利益共同體。如何成名?教師在發展學生成就學生的同時,也成就了自己。名師培養名生,名生成就名師,名師成就名校,這三者是互相依存的關系。學校要推動教師隊伍專業成長,就要注重師德建設,增強教師教育教學能力、創新能力、科研能力的個體發展,引導教師自我完善和自我提高,形成鮮明的學校教師隊伍成長特色,促使教師專業成長與學生共成長。
以前說“給學生一杯水,老師要有一桶水”,這種說法現在已經落后了,且不說這桶水夠不夠用,會不會很快被舀干,就是這一桶水的質量,如果長期不更新,也就成了一桶死水、廢水。所以,教師必須樹立終身學習的理念,不斷地加強學習,不斷地更新知識體系,向專業化、創新化、科研化、多元化發展。否則,很難滿足學生的知識需求,也很難適應現在的教育形勢。以前說“教師是蠟燭,燃盡了自己,照亮了別人”,現在的觀點是,教師要做太陽,既燃燒了自己,又完善了自己,還照亮了別人。
3. 由教師教向學生學為主體的轉變
教學不等于教師教加上學生學,而是要轉變為教學等于教會學生學,學生學好才是真正教好了。要改進課堂教學,改進管理方式方法,以教師教學方式的轉變帶動學生學習方式的轉變,落實教師的主導地位,使教師成為學生自主學習的引導者、促進者、組織者、協助者,大力培養學生的自主學習能力,解決課堂教學的低效、無效環節,努力打造特色、優質、高效課堂,全面提高課堂教學效益。
三、明確三個目標
1. 用文化管理學校
學校管理要實現由制度管理向人文管理、文化管理轉變,制度建設向人本化發展,達到更高層次的要求,用學校文化統一教師、學生共同的奮斗目標。
2. 學生發展全面化、綜合化、現代化、社會化
學校以學生社團建設為突破口,全面推動學生自主學習、自主發展、自主管理,全面提升學生素質。加強社團活動的自主能動性,落實學生社團章程,最大限度地滿足學生自我發展的個體需要,促進學生綜合素質的提高。師生進步、學生發展是教育的本意和目的,教師專業發展是實現學生發展的途徑,是實現學校高境界、高品位、高品質、質量一流、彰顯特色的重要保證。學校發展是學生發展和教師發展的必然結果。
3. 學校發展特色化
學校發展的終極目標是,辦出特色項目,形成特色學校。什么是特色?需要做到人無我有,人有我強,人強我精。當前,學校發展要在特色培育創造上下功夫,只有形成學校特色,才能打造特色學校。要科學規劃、建設、培育學校特色項目,通過分析論證、總結推介形成學校特色。要充分挖掘學校特色資源,優中選優,特中選精,進而形成特色學校。
總之,學校把培養高素質的人才作為目標,以教育品牌建設為依托,突出解決以上三方面的問題,并不斷地探索和教育實踐,以一流的育人方式,成就學生美好的未來。只有這樣,學校才會逐步走上內涵發展之路。
(作者單位:山東省安丘市青云學府)
(責任編輯: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