生物新課程理念倡導探究性學習,意在引導學生改變學習方式,積極主動地獲取生物科學知識。教育的目的不僅是傳授知識,更是培養學生的素質和能力。可是,在實際的生物教學中,學生受傳統灌輸式教育的影響,養成了思維的惰性:不愛思考,不善研究和發現,對知識盲目地接受,缺乏探究和創新意識。如何改變這種狀況,真正地讓學生學會學習呢?
在幾年的實踐摸索中,筆者發現,生物實驗教學是激發學生興趣、培養學生能力的良好途徑。尤其是,利用實驗教學改變學生的學習方式、培養學生的學習能力是一個非常好的切入點。為此,應做好三方面工作。
一、注重實驗原理的分析,引領學生學會質疑
學起于思,思源于疑。帶有疑問的學生,求知欲和好奇心都較強,能夠積極主動地參與到學習之中。因此,只有學會質疑,才能從根本上改變學生等待教師傳授的依賴心理,可使學生由被動接受者變為主動創造者。所以說,學會質疑是學生學會主動學習的前提。那么,如何能讓學生“想質疑、會質疑”呢?在教學中,筆者以“對實驗原理的分析”為切入點,教給學生質疑的方法,逐步培養學生質疑的能力和習慣。
在培養之初,我要求學生每遇實驗(包括學生實驗和演示實驗)都要進行兩次質疑。一是針對實驗步驟的第一次質疑(為什么要這樣做?),二是剖析實驗原理的第二次質疑(實驗的變量是什么?實驗是如何控制變量的?檢驗實驗結果的方法是什么?)其實,上述問題是每個生物教師在進行實驗教學時都會重點處理的問題。只是,在很多時候,大多數生物教師都采用“教師提問、學生解答”的方式,而我則以促使學生主動思考、主動質疑為根本。經過一段時間的學習,學生就會發現,這樣的質疑會促使自己更深入地思考問題,更容易發現問題的本質。漸漸地,學生就會愛上質疑、習慣質疑。以后,每做一次實驗,都是對學生的質疑意識的一次強化,直至養成質疑的習慣。
隨著學生質疑能力的提高、質疑習慣的養成,其質疑的范圍就會在不知不覺中慢慢擴大,對問題的思考也會越來越深入。例如,在做完“綠葉在光下制造淀粉”這一實驗后,幾個學生對該實驗為什么選用天竺葵作為實驗材料產生了疑問。于是,他們采集了很多種植物分別進行實驗,結果發現:利用天竺葵做實驗,光照所用時間較短,實驗現象明顯,效果較好。這讓他們意識到,教材中選取的每種實驗材料都是有其道理的,至于道理是什么,只有堅持自主探究,才能獲知。另外,這次探究還有一個意外的收獲:學生發現采用三葉草做實驗,不但效果較好,而且脫色所用時間較短,可以大大提高實驗的效率。
就是這樣的質疑,使學生一次次收獲著驚喜,不但更深入地理解了知識,更享受到成功的喜悅,體會到學習的樂趣。
二、變驗證實驗為探究實驗,培養學生的創新意識
如今,大多數學生缺乏創新的意識,習慣于被動地接受知識,機械地記憶和運用知識。在教學中,筆者發現:學生之所以創新意識淡薄,根本原因是在學習中創新的空間較小、機會較少,他們沒有享受到創新的樂趣,致使他們沒有興趣去創新,更不知怎樣創新。基于此,在教學中,筆者將課本上的某些驗證性實驗上升為探究性實驗,以便拓寬學生的探究空間,鼓勵學生拋開課本上的設計,大膽設想,勇于創新,并創造條件讓他們探索和實踐。
例如,在“呼吸作用”一節中,我把“種子在呼吸作用中釋放二氧化碳”的演示實驗改為學生實驗——“植物的呼吸作用釋放二氧化碳”,并讓學生自尋材料和器材,放手讓他們自己尋求解決問題的思路,自己擬定實驗方案,獨立完成實驗操作、現象記錄、分析結果,最終自己得出結論。就這樣,學生們八仙過海、各顯神通,設計的方案真是五花八門、精彩頻出。在實驗的器材上,學生們舍棄了實驗室中的瓶瓶罐罐,用上了黑白塑料袋、礦泉水瓶、吸管等簡單易得的材料。與課本實驗相比,學生設計的實驗更加簡便易操作,既達到了課程標準的要求,又解決了“實驗室實驗”的局限性。在實驗的材料上,有的學生用種子、用葉子,有的學生用莖、用根,還有的學生用花。如此廣泛的取材讓學生知道了原來植物的所有活細胞都能進行呼吸,而不單是課本上所用的種子。另外,通過對不同材料的實驗效果的對比,學生也深刻地理解了課本實驗選用萌發的種子作為實驗材料的原因。
相對于按課本要求做實驗,學生自己設計和實施實驗會更令他們感受創新的樂趣,享受成功的喜悅,并促使他們不斷地創新和收獲。
三、強化實驗操作的規范性,培養學生科學嚴謹的學習態度
在教學中,筆者發現,有些學生理解知識方面思維非常敏捷,但成績卻一直不理想。究其根本,這些學生缺少嚴謹的學習態度,做題馬馬虎虎,丟三落四。怎樣讓學生養成嚴謹的學習態度呢?實驗是一種實實在在的學問,來不得半點馬虎和虛假,一點失誤就有可能造成整個實驗的失敗。因此,強化實驗操作的規范性,讓學生在實驗中體驗“嚴謹”的重要性和必要性,是培養學生嚴謹的學習態度的一種非常有效的手段。
筆者對學生規范意識的培養是從實驗器材的使用、實驗的操作、實驗的記錄三方面展開的。一是每次實驗時,我都會抽出一定的時間為學生示范和講解重要實驗器材的使用方法和注意事項,并且在實驗的過程中嚴格要求、反復強調。二是在實驗操作過程中,我要求學生做到“思慮周全、心思細膩”。三是作實驗記錄時,我要求每人準備一個原始記錄本,必須把實驗過程中一切實驗現象與實驗數據記錄下來。上述做法與要求,其目的就是讓學生在掌握學習方法的同時,能夠深刻地意識到嚴謹的態度、規范的操作對于實驗的重要意義,進而使學生養成良好的科學習慣,培養他們實事求是的工作作風,樹立其對學習的嚴謹態度。
當然,只有說教和嚴格的訓練還是遠遠不夠的。在實驗中,筆者會來到學生之中,細心地觀察、細心地捕捉學生的錯誤體驗,引導他們深入地剖析,強化他們的正確感受。例如,在進行“饅頭在口腔內的變化”這一實驗時,有這樣一個片段:“唾液組”(我根據變量將全班同學分成“唾液組”“攪拌組”“切碎組”三個大組)的學生經過有序地操作后,都非常緊張地盯著試管,期待著實驗結果的出現。當現象出現時,有兩個小組的學生卻傻眼了,因為兩個試管混淆了,忘了哪一個加的是清水,哪一個加的是唾液。忙了一節課,實驗完成了,卻得不出結論,以致很多學生急得眼淚都掉了出來。于是,我要求學生追根溯源。在學生認識到失敗的主要原因是缺乏嚴謹的科學態度時,我予以肯定,然后要求學生重做實驗。在這次實驗中,學生認真地給每個試管貼上標簽并標明情況,最終實驗圓滿完成,結論順利得出。如此一來,學生不僅體驗到成功的喜悅,更體會到細節的重要、嚴謹的必要。我想,在以后的實驗中,學生一定會加倍注意,從而逐步養成科學嚴謹的學習態度。
在生物教學中,教師充分地利用實驗課這個平臺,不僅能培養學生理論聯系實際、實事求是、一絲不茍的科學態度,更能提高學生的科學實驗素養,還能通過對分組實驗、課堂演示實驗、課外小實驗以及對日常生活中生物現象的嚴密觀察,培養學生勤于思考、主動探究和大膽創新的精神,最終達到讓學生學會學習的目的。
(作者單位:山東省威海市環翠國際中學)
(責任編輯:唐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