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節約資源和保護環境是中國轉變發展方式的內在要求。作為能耗和排碳大戶的地產業,因其產業鏈跨度大、產業附加值較高且具有較高的關聯效應和擴散效應,減排具有特殊的作用。建議通過加強低碳地產業體制機制建設,大力培育低碳地產的市場機制,強化低碳地產技術支撐體系等措施建設低碳地產。
【關鍵詞】低碳地產 兩型社會 碳積分 合同能源管理
低碳地產的內涵及特征
低碳地產是指在建筑材料與設備制造、施工建造和建筑物使用的整個生命周期內,減少化石能源的使用,提高能效,降低二氧化碳排放量,提高建筑的居住舒適度。低碳地產的特征可以歸結為四個方面的主題:一是政治經濟,是各國為應對全球氣候變化而提出的;二是單一指標,以減少二氧化碳的排放量為指標;三是量化,在現有排放量的基準上,量化住區二氧化碳的減排值是必要目標;四是金融屬性,低碳已與金融、貨幣、稅收等緊密掛鉤,如碳貨幣、碳交易等。
低碳地產是由低碳概念、低碳技術、低碳運行和低碳引導組合成的一項系統工程,涵蓋了土地規劃、建材選用、建設施工、經營銷售、交付使用、物業管理各階段,并非只是在技術層面實現低碳。具體說來,地產的低碳體系涉及建筑二氧化碳減排、綠化系統二氧化碳的定量、住區節水的二氧化碳的減排量、低碳交通的二氧化碳減排量和住區低碳評價。因此建設低碳地產應該從房地產開發、規劃設計、建設、營銷推廣、媒體傳播等各方面踐行低碳發展理念,建立低碳發展機制,倡導標準化、工業化生產。
發展低碳地產業的必要性
地產業自身高能耗、高排放的現實特點。從中國的碳排放數據分析,目前,房地產占了全社會碳排放總量30%以上。隨著城鎮化進程加快,預計到2020年,房屋在建造和使用過程中的能耗將占社會總能耗的40%,成為第一能耗大戶。有專家曾指出,碳排放強度最高(60%)和最低(40%)兩個數值的實際表現,房地產的影響可能是所有產業中最大的,我們所有建筑節能達到70%標準,可以減少20億噸二氧化碳排放量,相當于航空業停業5年。有關數據也顯示,我國低碳經濟40%的份額可以通過節能的方法,其中建筑節能的方法是最經濟的。
適應國家發展形勢和政策的需要。2009年11月25日,國務院常務會議決定到2020年我國單位GDP的二氧化碳排放比2005年下降40%~45%,作為約束性指標納入“十二五”及其后的國民經濟和社會發展中長期規劃。對我國來說,減排形勢十分嚴峻。我國是人口大國,正處于工業化、城鎮化加速發展的重要階段。我國現有的47.5%城市化水平明顯低于50%以上的世界平均水平,不僅如此,我國建筑、建材等主導產業均為高能耗、高污染產業,技術含量不高。發展低碳地產,取代“竭澤而漁”的傳統增長觀念,是響應國家減排目標、貫徹科學發展觀的必經之路。地產企業如不能把握國家對我國建筑業的這種宏觀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