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精英理論由帕累托、莫斯卡等人提出,在解釋權力、政治和社會變遷過程中作出了重要貢獻,因而受到了政治學、社會學和歷史學界的廣泛關注。在民主化進程中,政府管理也可以從中吸取積極的成分。
【關鍵詞】精英循環理論 精英再生產理論 權力精英理論 精英民主理論
“精英”一詞最早出現在17世紀的法國,意為“精選出來的少數”或“優秀的人物”。但精英理論可以追溯到古希臘時期柏拉圖的“哲人政治”思想:政治不僅是一種藝術,亦是一門科學,真正的政治家(哲學王)無需用法律進行統治,因為沒有任何法律或條例比知識更有威力。馬基雅維利在《君主論》中也宣稱他的“英雄史觀”,即任何歷史的發展都是在精英群體發動下進行的。此外,圣西門、H·坦恩、L·龔普洛維奇等人對統治者的相關探討,都對精英理論的產生和發展起到了重要作用。
精英理論的源起
19世紀中后期到20世紀50年代,古典精英理論在形成和發展過程中,確立了較為明確的理論框架和研究方法,其主要代表人物有三位:意大利社會學家維爾弗雷多·帕累托、加塔諾·莫斯卡和瑞士籍德國社會學家羅伯特·米歇爾斯。他們分別就精英的本質、權力獲得和集體流動等進行了研究。
精英循環理論。作為精英循環理論的開創者,帕累托認為社會的發展過程就是政治精英的無限循環過程。①他將即在的統治階級稱為舊精英,認為隨著統治時間的推移,舊精英的力量會逐漸衰弱,行為會更加腐敗,而被統治階級中會涌現出一些優秀人物形成“新精英”,他們強大而富于紀律性,往往借助宗教的力量,向腐朽的舊精英發出挑戰,最終成為統治階級。但是,新精英掌握權力后也會開始腐朽,并最終走上舊精英的老路,被另一個新精英階層或原來的精英階層推翻。②這樣就形成了一個精英集團衰落和另一個精英集團興起的“精英循環”。帕累托相信,精英循環是社會發展的必然,歷史上的政治變遷都不過是新舊精英的流動而已,并且只有這樣才能保持社會的平衡。
精英循環理論揭示了“精英循環是社會發展的動力”這一命題,為推進社會民主化進程提供了重要的理論基礎,并直接影響了現代精英理論的產生。該理論的另一位代表人物拉斯維爾則主張應從社會的各階層而非少數階級中挑選精英,從而確定了精英研究走向“民主”的價值轉向。
20世紀末,撒列尼、維克多·倪等人開始關注社會轉型中精英的形成與轉換問題。通過討論社會主義國家市場轉型對社會結構的影響,撒列尼指出文化資本在精英地位轉換中具有的重要意義。他認為舊精英將會被擁有較高教育程度的專業精英所取代,而居于社會頂端的人只有被賦予很好的文化資本,才不至于向下流動。維克多·倪深受撒列尼的啟發,認為在社會主義國家的市場改革中,原來的政治精英由于存在基礎不斷被削弱,特權會逐漸喪失,從而出現實質性的向下流動,而新的分配機制開辟了不被國家控制的通向社會上層的新渠道,使得新經濟精英能夠獲得比政治精英更多的權力和財富。這就是著名的“市場轉型理論”。③
精英再生產理論。作為精英循環理論的批判者,莫斯卡提出了“精英再生產”。他認為,精英的形成有兩種方式:一種是漸變機制,即下層社會的一部分人地位不斷上升,最終導致現有精英的新陳代謝,類似于精英的循環;另一種是突生機制,即無論是被統治階級還是統治階級,都存在自己的精英,兩種精英在權力斗爭中發生相互替代,類似于精英再生產。盡管莫斯卡的理論并不系統,但他的觀點無疑有助于修補精英循環理論的缺陷。
在20世紀末社會主義國家的市場轉型過程中,精英再生產理論得到了不少回應。比如,在阿考斯·羅納塔斯看來,人力資本的介入并不排斥政治精英的優勢地位,精英主體也沒有發生變化,只不過是再分配經濟中的政治精英轉變成了市場中的經濟精英而已。
當然,早期的精英理論更多關注精英的政治統治,強調精英的先天素質和社會作用,忽視了民主制度在政治社會進程中的重要性,因此受到了理論界的諸多批評,被認為是具有反民主傾向的。
現代精英理論的發展
20世紀50年代后,精英理論研究有了新的發展,引起了政治學、社會學、歷史學的廣泛關注,并在70年代達到巔峰。該時期的精英理論雖然還是沿襲早期思想,但除了重視政治精英的地位和作用,也注意其他社會精英甚至公民的不可替代性,表達出“價值中立”的研究立場,并注重通過實證研究來說明社會權力關系和民主政治的有效性。
“權力精英”的界說。拉斯維爾以其對權力關系及精英的創新研究被稱為“研究領域的達芬奇”。他排除了帕累托精英概念中的素質部分,用“高度”指標作為精英的衡量標準,即精英是社會中占據高級位置的人。在帕累托的基礎上,拉斯維爾將“精英”發展為純粹的分析性概念,使“精英”作為社會科學的一個普遍范疇,可以用科學方法進行研究。他還以弗洛伊德的精神分析法為工具,認為各種政治活動的發展,都是參加者將根深蒂固的個人感情導向公共渠道的結果。因此,為了防止人們的狂熱、獨裁、暴行和沖突,必須建立“預防的政治”,即依靠社會科學家對民眾的指導和教育,而不是依靠制定法律、改變政府組織和擴大民主參與等社會變革來實現。④
另外,作為“權力精英理論”的創始者,米爾斯的著作《權力結構》被認為是運用精英理論研究社會結構的一個范例。在書中,他從影響力的角度把“精英”看作是居于社會統治地位的權力集團,即政治精英。他認為與大眾相區分,精英是少數高智能的人群,他們居于社會上層,擁有較高的個人素質并大量運用社會和政治權力,這也暗示了身居高位的人群之間有著高度的協調和共同的利益。
“精英民主理論”的提出和發展。熊彼特著力闡釋了“精英民主理論”,他認為古典民主理論和人民主權理想在現代社會是行不通的,因為大多數選民在政治生活中是被動的、冷淡的,不能準確判斷公共事務,因而不能參加政治決策。這和馬克斯·韋伯不謀而合,韋伯認為民主不是人民的統治,而是政治精英的統治,是職業政治家集團的統治。熊彼特則更尖銳地指出精英統治在民主社會是不可避免的,民主并不是、也不可能是“人民在那里統治”的意思。民主只不過是人民有機會接受或拒絕要來統治他們的人。也就是說,民主是政治精英進行權力競爭和人民抉擇政治首領的過程,本質上是“競爭的選舉過程”,即政治精英把握政治權力,實行政治統治,但其正當性來自于人民的取舍。熊彼特的這一思想顯示了精英與大眾之間的“零和模式”:精英需要大眾的支持,為了獲得大眾支持,精英的設想必須與大眾的利益取向一致,否則就會影響其仕途,至少也會影響其作用的發揮。
當代精英理論的發展
進入當代社會,隨著社會轉型的深入和社會階層分化的加劇,精英理論繼續發展,論述漸趨紛繁復雜。歸納起來,學者們集中探討的議題包括:
誰是權力的支配者?誰能對社會施加影響力?是否存在一個權力領袖之間的“內群體”?社會統治是由政治精英掌管,還是存在一個包容政治、經濟、軍事領域的“權力精英”階層?
精英資格的先決條件是什么?什么人才可以成為精英?婦女和少數民族如何才能更多地躋身于精英行列?
精英是循環流動的,還是封閉堅守的?即精英的繼承體系是怎樣的?
精英如何才能適應社會轉型中的革命性變化?反應如何?他們是否能夠成功地將握在手中的政治資本轉化為經濟或者文化權力?⑤
精英群體是否具有凝聚力?他們會團結為一個整體,還是會由于利益沖突不斷產生緊張、分化?
美國社會學家G·威廉·多姆霍夫認為,當代精英理論的統一主題不過是從屬階級對主要經濟決策和政治決策缺乏任何有意義的控制。的確,重新關注精英階層的統治方式、選拔途徑和精英政治的合法性,已經成為當代精英理論的主要特征。
結論
學術界對精英理論褒貶不一,批評者認為它缺乏實證內涵,并沒有跳出意識形態和階級偏見的牢籠,因而經不起邏輯推敲。但是,正如民主精英論者所看到的,精英統治是任何社會都無法回避的規律,而“精英與民主是可以協調起來的”。
其實,可以將精英理論看作是一種專家治國的管理理論。它并不違背“社會民主”的宗旨,也不會妨礙社會的進步和發展,相反,在一個積極的社會中,精英的角色和位置應該是向所有人開放的,任何大眾都有機會在社會流動中成為精英,從而形成“精英的循環”。
當然,我們無意為精英主義辯護,也并非推崇“精英民主理論”,但如果能將精英理論和現代政治中的政黨制度、政治意志以及民主化進程相結合,廣開流動渠道、廣泛選用精英,無論是對于民主治國還是政府的現代化管理,都是大有裨益的。
(作者單位:燕山大學文法學院)
注釋
①[意]維爾弗雷多·帕累托:《精英的興衰》,劉北成譯,上海:上海人民出版社,2003年,第41頁。
②同上,第71~74頁。
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