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隨著市場經濟的高速發展以及人口的增長,近年來黑龍江省耕地資源利用出現了一系列現實問題,如不合理利用耕地的現象頻繁出現,導致目前耕地資源面臨危機,糧食生產受到嚴重威脅。針對出現的問題,建議動員全民力量,形成“保護耕地,人人有責”的良好社會氛圍,并嚴格依法執行耕地保護制度。
【關鍵詞】黑龍江省 糧食安全 耕地資源 黑土區
糧食安全是世界性的問題。糧食不僅是人類賴以生存的物質基礎,也是保持社會穩定、發展國家經濟的重要資源。黑龍江省素有中國的“北大倉”之稱,溫家寶總理曾在十屆全國人大一次會議上對黑龍江代表團提出殷切希望:“全國大糧倉,拜托黑龍江”。2011年黑龍江省的糧食總產量為1114.1億斤,增產量111.5億斤,占全國總增產量的22.5%,躍居成為全國第一產糧大省。黑龍江省豐富的耕地資源,如果能夠得到合理有效的利用,必定會給我國的糧食生產帶來巨大的收益。然而,近年來隨著市場化經濟的高速發展以及人口的增長,黑龍江省的耕地資源利用在取得重要成果的同時,也存在著一些現實問題。不合理利用耕地的現象頻繁出現,加上受到自然因素的影響,導致目前耕地資源面臨危機,糧食生產受到嚴重的威脅,阻礙了黑龍江省農業的發展。
耕地資源利用現狀
黑龍江省耕地資源的優勢。首先,耕地資源豐富,人均占有量居全國之首。黑龍江省擁有耕地17560萬畝,占全國耕地面積的1/10,人均占有耕地約4.56畝,耕地總面積和人均占有量均居全國之首。與此同時,在“十一五”期間,黑龍江省共安排土地整治項目352個,土地整治總規模726.75萬畝,新增耕地92.4萬畝,增加耕地率達到12.7%,建立起一批高標準、高質量、配套設施完備的土地整治示范項目。
其次,地勢好,土壤質量高,高產土壤比重較大。黑龍江省地勢平坦開闊,全省78.3%的耕地集中分布在松嫩平原和三江平原地區。這里不僅自然條件適宜,土壤肥沃,糧豆商品率高,且后備資源相當豐富,適用于進行大規模集約化農作物經營,其優越的自然條件尤其適宜種植大豆、小麥、玉米、水稻、馬鈴薯等糧食作物,以及甜菜、亞麻、烤煙等經濟作物。同時,這里的土壤有機含量高于全國其他省市,主要以黑土為主,面積大,典型的黑土面積約為7萬平方公里。
黑龍江省在耕地資源使用中存在的問題。第一,黑土耕地面積減少,數量不穩定。黑龍江省現有黑土總面積為482.47萬公頃,占全省土壤總面積的8.46%,其中耕地面積為360.62萬公頃,占全省耕地總面積的31.24%,墾種的指數較高,耕種比重較大。據2008年黑龍江統計年鑒,黑土區土壤侵蝕面積82.67萬公頃,占黑土總面積的37.3%,占全省水土流失面積的20.4%。除生態因素外,近年來隨著經濟的發展,城鎮建設力度不斷加大,一些耕地被用于商業發展與工業建設,耕地面積總體上減少,影響了黑龍江省的糧食產量。
第二,有機成分含量減少,耕地質量下降。土壤的有機質成分含量會隨著黑土地的不斷開墾而逐年減少。黑土開墾20年,土壤有機質成分含量就會下降30%~40%,土壤中氮和磷的含量也會隨之減少,相應的下降30%~60%和16%~24%。同時,土壤含水量也會降低,這就嚴重影響了糧食產量的穩定和提高。另外,農民大多采取的是廣種薄收的掠奪式經營方式,他們期望以最小的面積獲取更高的產量,因此大量使用化肥和農藥,長此以往,化肥和農藥便殘存在農作物以及土壤當中,使土壤逐漸老化,養分得不到充足的供給,最終將導致土壤養分的失衡。
耕地資源利用失衡的原因分析
自然因素。第一,氣候因素。黑龍江地區屬于溫帶大陸性氣候,四季的濕潤程度較低,春秋易發生干旱,冬季寒冷干燥。近年來,隨著環境污染的日益加重,生態環境遭到破壞,黑龍江省春季的沙塵暴日漸嚴重,且春季風力較強,全年的大風日多集中于此,致使地表極易被風蝕。同時,黑龍江省水蝕極為嚴重,水土流失程度指數≥6的地區包括巴彥、賓縣、延壽、方正、克山、克東、拜泉、海倫、龍江。
第二,地表植被覆蓋率低。在黑龍江省,從林草植被率上看是比較高的,但森林資源主要分布在大小興安嶺一帶。在黑土區廣闊的農田,特別是緩坡耕地林草植被率很低,對黑土地的防護作用比較小,從而導致農田任風雨侵蝕,土壤持水能力減弱,保土能力下降。
人為因素。第一,農業用料的不合理使用導致土壤污染嚴重。黑土區是黑龍江省農業發達地區,農民為了追求作物的高產量,不合理的施用大量農藥,造成土壤結構和功能惡化,導致土壤污染。同時,農業污染物殘留在土壤當中,回收難度大,長此以往也會導致土壤質量下降,土層惡化。
第二,耕種制度不合理,耕地使用日益非農業化。黑龍江省的農業基礎設施相對落后,農業機械設備并不完善。大多數農戶依舊使用小型拖拉機或牛馬進行耕作,它們的牽引力較小,只能完成輕型的作業,無法應對較復雜的深耕作業,同時還會引起土壤結構的破壞,影響土壤養分和水分的儲存。黑龍江省耕地使用的非農化也日漸突出。此外,隨著城市化進程的不斷加快,城市經濟的各方面發展均可能占用大量的耕地,相當一部分的黑土資源可能會被占用,從而使土壤的實際功能發生變化,失去了其原有的能力與優勢,部分黑土地甚至出現了永久性的退化。
耕地資源合理利用的路徑選擇
政策方面。第一,建立耕地考核體系,防止土地利益空間的增加。對批準占用的耕地項目要進行嚴格的考核。土地資源作為農民的重要財產,對它的征收應該尊重農民的意見并給予足夠的補償,同時應當對土地征用制度進行修改和補充,增加征地標準的合理性與合法性,防止因征地用途的不當而造成土地資源浪費,損害農民利益。確保法定補償到位,再根據被征地用途對農民進行浮動補償,從根本上縮減土地征用利益空間。
第二,加強土地利用管理及宏觀調控力度,健全城市規劃體系。首先,強化土地的利用和管理,合理配置土地資源的使用,嚴格劃分建設用地與農業用地,以提高土地資源的利用率。其次,加強黑土資源利用的宏觀調控力度。重視對土地利用的規劃和審核,加大執法力度,對于一些違法占地、破壞耕地的行為要依法嚴懲。
第三,正確處理好城市建設與耕地保護之間的關系。我國盲目追求城鎮建設的思想非常普遍,這就造成城鎮土地利用率低,農村的大量耕地被占,耕地資源沒有得到合理有效的利用。因此,必須找出一條既能減少耕地占用,又能及時為城鄉建設提供必需的建設用地,保持社會經濟可持續發展的新路子,以緩解城市化建設與耕地保護之間的矛盾。
制度方面。第一,加強土地立法制度,保障黑土資源的合理化利用。我國當前土地用途管制制度是以土地利用規劃為核心,通過加強立法,嚴格實行土地總體規劃,以確保糧食安全。國家已頒布了《中華人民共和國土地管理法》、《中華人民共和國刑法》、《中華人民共和國土地管理法實施條例》、《基本農田保護條例》、《環境保護法》、《清潔生產促進法》等法律法規,黑龍江省也制訂了《黑龍江省耕地保養條例》,將耕地質量管理納入了法律管理軌道。法律手段具備一定的強制性、規范性和公開性等特點,因此加強土地的立法制度,實行法制化管理,可以有效提高耕地的質量,實現黑土地的可持續利用。
第二,加強耕地保護制度的執行,實行耕地的永久性保護。耕地保護是我國的基本國策,也是我國的富民之本,對我國經濟社會的可持續發展起重要作用。因此,我們應當積極地完善耕地保護機制,嚴格執行耕地保護制度,并積極貫徹耕地制度中的相關措施,切實保護好耕地資源不受侵犯。同時,還應當加大執法和監督力度,實施耕地保護的激勵機制,動員全民參與到保護黑土地的活動中,在全社會營造良好的氛圍,形成耕地保護的立體機制,全面保護現有的耕地資源。
第三,完善土地稅收制度,抑制耕地盲目擴張。建立完善的土地稅收制度,對保護耕地具有積極作用,當前的城鎮化建設速度加快,致使耕地的不合理使用現象頻繁出現。通過對土地使用進行收費,可以增強農民高效利用土地的意識,自覺保護耕地資源,將有限的耕地資源用到實處。同時,加大土地的稅收力度,增強占用耕地的成本,還能夠有效的遏制土地的盲目擴張,緩解土地利用的壓力。
當前,黑龍江省面臨黑土資源利用的危機,保護耕地任重道遠。應當動員各方力量,形成“保護耕地,人人有責”的良好社會氛圍,并嚴格依法執行耕地保護制度。惟有如此,才能保證黑龍江省的黑土生產能力,提高糧食產量,確保我國的糧食安全,實現國家的長治久安與社會的和諧穩定。
(作者為武漢理工大學經濟學院博士研究生;本文為教育部青年項目的階段性成果,項目編號:10YJC81004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