加強正規學歷要求,提高非師范生從教的門檻
《中國教師》:您對國家制定“三個標準”這件事以及《標準》的文本是怎樣看的?
張武升:作為國家制定的標準,它具有普遍的指導意義,很好地貫徹了《國家中長期教育改革和發展規劃綱要(2010—2020年)》的精神,也體現了統一要求。“三個標準”所提的要求比較符合我國教師隊伍的實際情況,有些內容,如師德,“三個標準”強調師德為先,但在其他國家的教師專業標準里是沒有的,至少是不太突出的。《標準》的出臺對改善教育管理、推進教師專業化發展、提升師資隊伍水平具有重要意義,有利于教師資格考試、教師注冊、教師職稱評定等制度的進一步完善。
另一方面,“三個標準”里也有一些相對難以測量、難以實現的要求。這次制定的《標準》不但有了二級指標,還有了三級指標,這是個很大的進步,但三級指標太多,就給評估帶來了很大困難,而一旦無法評估,就有流于形式的危險。此外,有些內容作為要求是可以的,作為評價指標卻很難施測。例如,“三個標準”都要求教師“認同教師的專業性和獨特性,注重自身專業發展”,對于“認同感”就很難評價,因為無論采取什么方式,都難以避免教師按照社會贊許的方向作答。再如,“三個標準”都要求教師“協助學校與社區建立合作互助的良好關系”,這個要求就有點高。首先教師的本職工作是育人教書,不是當“外交家”。其次,能和學生打成一片的教師未必能非常好地開展公共關系方面的工作。即使一定要做到這一點,更多的時候也得是學校搭臺,教師唱戲,就是學校首先和社區搞好關系,建立合作機制,然后教師再利用各種機會增進學校和社區的良好關系。但《標準》大部分條款的要求是合理的,也是必須要做到的,要通過整體謀劃,齊心協力地確保《標準》的實現。
此外,標準有一個缺失是沒有提學歷和師范教育方面的要求。當前我們的教師隊伍里面確實有些沒受過師范教育,甚至沒受過高等教育的優秀人才,但終屬鳳毛麟角。目前雖然有教師資格考試,可是就像托福、雅思一樣,非師范專業甚至未接受過正規學歷教育的考生通過短期強化培訓基本都可以通過。但短平快的培訓和系統化的長期培養是不可同日而語的,總體而言,他們在教育教學方面的實際表現還是不如師范生。所以,既然是個標準,就應當加強正規學歷方面的要求,而且將來應該適度提高非師范生從教的門檻。專業化就應當有接受過系統化培養之義,這種規定并不是歧視,而是為了真正選拔到根基扎實、更具有可塑性的人才。這樣的政策并非沒有先例,國內很多院校在招收博士研究生時對同等學力的考生都會提出非常嚴格的要求,就是因為他們的專業素養、綜合素質和可塑性往往會有明顯差距。
制定不同層次、分學科的教師專業標準更有針對性
《中國教師》:與國內外已有的教師專業標準相比,“三個標準”具有哪些優點和不足?
張武升:首先,我認為我國應該制定不同層次的教師專業標準,這樣的標準更有針對性。對于新教師,在專業知識方面的要求可以相應多一些,對于取得中級以上專業職稱的教師在“專業能力”,尤其是教育教學研究、教材建設等方面的要求就應該更高一些,以推動他們向研究型教師的方向發展。例如,拿“三個標準”征求意見稿的要求去衡量新教師,那很多人可能都達不到“專業能力”維度的各項要求;去衡量取得高級專業職稱的教師,很多要求又是人人早已達到的。在國外,澳大利亞的《全國教師標準》明確地規定了新手教師直至大師級教師四種層次的教師分別應當達到的專業水準,美國的《外語教師專業標準》也是對處于不同職業發展階段的教師應當達到的標準分別做出了相應的規定。這樣就使處于不同職業發展階段的教師都有了前進的方向,有利于他們較好地診斷自身的專業發展情況,反思自己的教學工作;有助于他們做好職業生涯規劃,選對職后培訓的內容和形式。
其次,不同的學科、不同的專業,教師勝任力的結構是不同的,總的標準里面只能涉及一般能力,不可能涉及有關各學科的特殊能力,也很難規定得清楚。例如,物理、化學涉及很多實驗,要求教師有很強的動手能力,語文教師則需要有較強的實踐能力,如撰寫范文之類的能力。所以除了當前這三個上位的教師標準,將來還應該制定針對不同學科的教師專業標準,歷史應當有歷史教師的專業標準,音樂應當有音樂教師的專業標準。這樣的標準在歐美國家早已出臺,例如前面提到的美國的《外語教師專業標準》。在這一點上,我國還需加快進程。當然,各層級、各學科的標準是對《標準》的必要的有益補充,必須和總的標準保持一致。
再次,國外多是由專業的社會機構制定教師專業標準,例如美國外語教師的三個專業標準是由美國三個權威的教師教育質量認證機構制定的。政府牽頭做這件事有利的地方是便于組織最優秀的專家團隊,不利的地方是為了避免不良影響、避免大的改動,只能追求完美,以至于費盡周折,遲遲不能出臺。社會機構擔綱的好處是可以早一點出臺試行的標準,在試行的過程中不斷修改完善。將來我國如果要制定分學科、分層次的教師專業標準,也可以委托有足夠資質的教育科研機構或學術社團來制定,讓他們在大型調研、試點和比較教育研究的基礎上去制定。
最后,《標準》未能很好地體現不同學段的特點。例如,全美教師教育認證委員會制定的《小學教師專業標準》特別強調教師的課程開發與整合等教育教學技能,相比之下就更好地契合了小學的教育教學實踐。
《中國教師》:前面您提到了《標準》征求意見稿的一些不足,那么如何提高《標準》的實效性?
張武升:前面已經提到條款太多、太細。建章立制時,越全就越難周全,所以應當精簡一下,并在呈現方式上要做一些改觀。例如,“仁義禮智信”容易記,但很多單位制定的“十不準”之類的要求就不容易記住。容易記住,就更容易在日常工作中貫徹落實。關于“專業理念與師德”,《標準》可以就用簡單的幾個字或詞語來概括,接下來可以出臺實施細則,具體闡釋其意思,而不是把一干內容全部列到《標準》里面。其他兩個維度也應如此。就像立法一樣,一部法律不可能面面俱到,寫成一大本書,而只能簡明扼要地寫出幾條。一部法律出臺之后,為了讓大家在實際操作中能抓住要領,后續會通過一些司法解釋去完善。
其次,有些內容的表述應該做些調整,例如“基本理念”要求教師做到終身學習,終身學習的概念太大、太泛,并非特指專業領域的學習,從專業標準的角度講宜采用“以科研為先導”之類的提法。針對這一問題,澳大利亞的《全國教師標準》規定教師需“持續不斷地反思、評估和提高自己的專業知識水平和專業實踐能力”,這樣就更加明確。
建立完善的國家教師資格考試試題庫,將考試成績作為晉升職稱的評價指標
《中國教師》:“三個標準”都是包括“專業理念與師德”“專業知識”和“專業能力”三個維度,不同維度的要求分別應該通過什么渠道去落實?
張武升:“專業知識”維度和“專業能力”維度的很多內容都可以通過考試加以考查。將來應當建立完善的國家教師資格考試試題庫,確立科學的評價方式及標準,通過考試來測試教師的學科知識、教育教學技能包括教育智慧等,并將考試成績作為晉升職稱的評價指標。另有一些“師能”方面的要求可以通過聽課、微格教學等形式去考查。但推動教師自主自發地向專業能力高標準邁進還是要通過學習型學校和學習型團隊的建設,靠教師研究能力與科研意識的提高。
優質學校制定標準可以從高位著手,以激發教師的自豪感,顯著提高教師的自我要求。另一方面,薄弱校則可以從最易見到成效的方面入手,由此迅速樹立教師隊伍的形象,提高教師的自我效能感。規約教師行為底線的標準,該有的一條也不能少,至于其他標準究竟是粗線條還是面面俱到,應該因校制宜,但是不能把所有教師當做“假想敵”。在教師經常出現過問題的學校,就要更嚴格一些,更細致一些。
建立一套完整的、能自上而下執行標準的保障體系
《中國教師》:《標準》中最難評價、最難落實的是哪方面的要求?
張武升:最難評價的和最難落實的就是師德。為什么《教師法》和《未成年人保護法》都做了嚴格的規定卻依然無法落實,就是因為執法不嚴。如果教師真出了問題,學校都能做到不袒護、不姑息,經教育仍不悔改者一律清除出教師隊伍,教師行為失范的事情肯定會大大減少。可現在因為教育領域,包括各行各業都存在執行不嚴的問題,導致問題層出不窮。假如只要查出惡意體罰學生的教師,如用火鉗子燙學生的教師,馬上驅逐出教師隊伍,永不再用,很多教師就會嚴于律己,不敢恣意妄為。然而,現實中就是因為好多教師背后都有各種各樣的關系,出了事情還能“擺平”,導致惡性事件此起彼伏。所以,建立標準只是一方面,另一方面一定要建立一套完整的、能自上而下地執行標準的一個保障體系,師德標準也好,法律法規也好,皆是如此。《標準》面臨的是同樣的問題,好的標準還要有好的執行,否則制定得再嚴密也是廢紙。師德雖然看上去非常不好評價,其實位于兩極的并不難辦,最好的就大力弘揚,予以嘉獎;最差的一票否決,清退出教師隊伍。“推進教師向更高的師德標準邁進”難就難在中間這一大批人無法分出上下,絕大部分教師都是既有明顯的優點,也有或多或少的缺點,既不易做出明確要求,也不易做出精確的評判。
《中國教師》:怎樣從源頭保證教師隊伍的質量?
張武升:用人學校要把好入口關,選出合適的人,盡量避免讓不熱愛育人教書工作的人進入教師隊伍。首先必須確保新招聘的教師熱愛教育,甘于獻身教育事業,學歷合格,具備扎實的專業知識。其次是要讓新教師了解教師職業的要求,要清楚成長為一名合格的乃至優秀的人民教師所面臨的巨大挑戰,所肩負的重大責任與使命、職業的發展前景,包括福利待遇的水平和晉級晉職的難度等。如果新教師都具有相對高尚的人生境界和正確的工作價值觀,他的專業知識和業務能力必然也會逐漸提高,他在工作多年后出現職業枯竭的可能性就會大大降低。
《中國教師》:教育科研院所應該怎樣助力《標準》的貫徹落實?
張武升:目前《標準》還在征求意見階段,我們主要是組織力量加強對《標準》的研究,提出自己的意見和建議,并積極宣傳出臺《標準》的現實意義。將來《標準》正式出臺后,我們將積極開發科學的、易于實施的評估方法,包括量表等工具,對各區縣、各學校落實《標準》的情況進行監測。此外還將針對各區縣、各學校在推行《標準》中遇到的困難大力開展調研,積極解決問題,指導、幫助學校開發行之有效的建設組織文化的策略,以確保《標準》的貫徹落實。有的區縣和學校可能還會在《標準》的基礎上制定實施細則或要求更高的教師專業標準,我們也會對其制定的實施細則及規章制度的合理性進行評估,提出指導性的意見和建議。
專家簡介:張武升,天津市教育科學研究院院長、黨委副書記,國家督學,中國教育發展戰略學會常務理事,天津市教育科學學會會長,天津市授銜專家,市級勞動模范,享受國務院特殊津貼。
(責任編輯:孫立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