要使智障兒童更好地適應社會,以適當的方式和他人溝通思想與情感,能與人合作交往,學會生活,語文教學起著至關重要的作用。《培智學校義務教育課程設置實驗方案》指出,培智語文教學應針對智力殘疾學生的語言特點,加強聽說能力的訓練,把傳授知識與補償缺陷有機結合,使學生具有基本的生活和社會交往能力。教師在聽說訓練過程中,應注重學生合作意識的培養和合作習慣的養成,進而提高其合作能力。當前,培智語文教學中滲透合作能力的培養還存在以下問題:(1)學生缺乏合作意識。智障學生由于腦發育的缺陷,語言水平低,思維、記憶速度緩慢,參加社會實踐活動少,生活經驗貧乏,缺乏主動精神,與他人交往時常表現為拒絕、退縮、壓抑、固執、自閉等行為,缺乏與他人合作的意識。
(2)學生缺乏合作習慣。當前的智障兒童大多數是獨生子女,部分家長溺愛過度,部分家長放任自由,孩子以自我為中心。課堂教學中,常發現智障學生想到什么說什么,隨便打斷別人的發言,與同伴稍有矛盾就向教師大聲報告而不懂得與同伴溝通解決。
(3)教師對合作能力的認識不足。一些教師認為,語文教學就是讓學生進行聽說讀寫訓練,合作能力的培養是生活常識課、班會課的任務。殊不知,合作交往離不開語言思維,而語言表達能力和思維能力的發展是語文教學的重要內容。許多教師在指導學生合作學習時,以教師的威嚴下達指令,要求學生合作完成某項任務,而自己成為旁觀者。
那么,如何將語文教學與學生合作能力的培養有機結合起來呢?經過多年的實踐,我認為智障學生合作能力的培養,首先應以合作意識的培養為前提,以合作習慣的養成為保障。教師是學生合作的伙伴,是提高學生合作能力的催化劑。在教學中可以采取四種策略培養智障學生的合作意識和能力。
策略一:激發興趣,使學生敢于合作
愛因斯坦說過,興趣是最好的老師。在語文教學中,教師要創設和諧的教學氛圍,優化教學手段,激發學生的合作興趣。
1.創設合作氛圍
教師要把微笑和愛帶進課堂,讓學生相信你、親近你,營造出愉悅和諧的教學氛圍。這樣,智障學生才能消除心理障礙。學生敢想、敢說、敢問,師生合作、生生合作才有了良好的心理環境。
如在教學《“紅領巾”心靈美》時,教師滿懷喜悅地把班中“助人為樂”的獎狀高高舉起,讓學生猜猜獲獎者是誰,學生的情緒頓時高漲起來。再讓學生小組討論還有誰是助人為樂的好同學,學生七嘴八舌地交流著,合作意識得到培養。
2.搭建合作平臺
素質教育要求教師要面向全體學生。在教學中,根據維果茨基的最近發展區理論,把學生置于不同層次的最近發展區,其潛能就能得到最大程度的開發。教師對不同智力程度和不同語言能力的學生要設計與其水平相適應的項目,使每位學生都能參與認知,參與合作,增強他們的自信心,激發他們的合作欲望。如學習《王二小》時,教師組織學生表演“打鬼子”的小品,讓能力強的學生扮演“王二小”“八路軍”和“日本軍官”,動作表情豐富多樣、能力較弱的學生扮演“日本士兵”,動作簡單機械。在《歌唱王二小》的音樂聲中,全班學生表演得興致盎然,合作得愉快投入。在識字、分角色朗讀、理解課文時,教師盡可能照顧學生的個體差異,設計因人而異的合作平臺,讓學生敢于合作。
策略二:優化手段,讓學生善于合作
智障學生的認知特征表明,他們的感知覺速度緩慢,記憶力差,思維長期停留在直觀形象階段,抽象概括水平低。因而,在語文教學中,要以直觀形象、生動有趣的教學方法引導學生自主合作學習。
1.情景法
在教學中恰當地運用精心設計的語言、生動形象的教具、巧妙的環境布置,創設一定的情景,引導學生進入情景和角色,達到良好的教學效果。如說話課《上超市》,教師把“超市”的實況錄像播放給學生看,讓大家說說超市里有些什么;再把各種各樣的實物帶進課堂,引導學生認識各種商品的名稱、形狀和顏色;然后讓他們到“叮當超市”購物,讓一些學生扮演“導購員”和“收銀員”,一些學生扮演“顧客”,選購自己喜歡的商品,進行語言訓練。孩子們有說有笑,合作得很愉快。
2.游戲法
教育家陳鶴琴認為,游戲有益于兒童身體、智力和道德的發展,游戲就是兒童的生活。教師應結合語文教學的具體內容,設計新穎有趣的游戲活動,提高學生的學習興趣,鼓勵學生主動參與認知,學會交往與合作。如教學《雙手和大腦》時,教師讓學生自由結合,玩“石頭剪子布”的游戲,大家興趣很濃。他們“手、腦、口”并用,認識到“人的兩件寶”是什么。接著再讓孩子們玩“摸布袋”的游戲,猜一猜同伴摸到的是什么東西,讓學生體驗到手能觸摸抓取、腦能思考的用處。體驗過程中,學生的合作能力得到提高。
3.操作法
通過操作練習,使智障學生的多重感官得到訓練,參與學習,調動認知積極性,培養合作能力。如教學《烏鴉喝水》時,指導學生分組操作,“烏鴉把石子一個一個地放進瓶子里……”學生分工合作,有的在地上撿石子,有的把石子放進瓶子,有的把大石子換成小石子等等,還有的在觀察瓶子里的水升高了沒有,學生手、眼、腦協調配合,積極合作,同時理解了課文內容,合作能力得到提高。
4.體驗法
讓學生走出校門、走向社會,通過實踐認識周圍的事物,以自己的親身經歷體驗實際生活。真實的生活體驗,豐富了智障學生的感性認識,對其生理、心理行為習慣等方面進行了矯治,使他們的社會適應性得到發展。如教學《客人來了》時,組織學生到住校的教師家里做客。教師先示范“敲門、請進、請坐、倒茶、送客”等動作語言后,讓學生模仿,再分組分角色合作進行演練,在合作中培養了學生的禮貌語言和熱情待客的良好行為。
策略三:養成習慣,讓學生勤于合作
合作習慣的養成并非一朝一夕之事。智障學生合作習慣的養成需要運用“模仿——積累——內化”的心理模式,循序漸進形成。
1.耐心傾聽
智障學生的注意水平低、記憶力差,聽別人說話時常“聽話不準、理解困難、記憶不牢”。能夠了解與接受別人的觀點是與人合作的前提,學會傾聽是與人交往合作的必備能力。養成學生耐心傾聽的習慣,主要在于培養學生尊重別人的態度和理解語言的能力。
(1)尊重講話者。在教學中要求學生認真聽教師的語言,認真傾聽同學的表達,做到“專心聽別人講話”。對隨意插嘴或不專心聽講的學生應及時制止,逐步使學生養成發言先舉手、耐心傾聽、尊重他人的良好習慣。
(2)理解語言內容。智障學生在聽話時常會“只聞其一,不聞其二”,不理解同伴說話的意思。教學時應結合學生實際,讓學生集中注意力聽清別人的話,邊聽邊思考說話者的主要觀點。可采用提問、復述、聽讀等多種形式,訓練學生對語言的理解能力。
2.大膽表達
說話是人與人之間直接地進行思想交流、信息交流的方式。表達是合作的必要條件,沒有表達,就沒有真正意義上的合作。智障學生的說話能力差,在教學中要鼓勵他們大膽說話,并教育學生不取笑說得不好的同學。發現發音、用詞錯誤時,應用巧妙的方式予以糾正,千方百計保護學生的自尊心和敢于表達的積極性。
3.學會互助
合作的過程是一個互相幫助的過程。在合作時,讓學生知道他們不僅要為自己負責,而且還要為合作伙伴負責,這樣才能更好地完成任務。如教學《烏鴉喝水》時,有位學生拿的石頭太大,放不進瓶子,一籌莫展。這時教師及時引導他的同伴,“你幫他想想別的辦法”,同伴提議“換個更小的石頭”。在同伴的幫助下,他終于把石子放到瓶子里,高興得笑起來。在同伴互助中,合作獲得了成功。
策略四:體驗成功,讓學生樂于合作
成功的快樂是一個巨大的鼓舞力量,成功的積極體驗能增強智障學生的合作欲望。
1.賞識激勵
心理學家認為人在滿足了生理需求后,人性中最本質的需要就是渴望別人的賞識。智障學生平時屢嘗失敗,常遭冷眼,缺乏自信,他們渴望得到教師同學的賞識和鼓勵。教育家蓋杰說,“表揚是一種最廉價、最易于使用且最有效,但也是最容易被人們忽視的一種激發學習動機的方法”。在教學中,當學生讀好一個詞語、一個句子,回答了一個問題,說好了一句話,進行了一次簡單的合作,取得一點微小的進步,教師都要給予熱情的贊揚和賞識。
2.體驗成功
在教學中,教師要為每位學生創造合作的機會,讓他們體驗到成功合作的喜悅。如在教學《王二小》時,結合學校藝術節的要求,我幫助智障學生排練了歌曲表演《歌唱王二小》。學生理解了課文內容,“王二小”表演得機智勇敢,“鬼子”演得兇惡滑稽,歌曲演唱得有板有眼,學生之間合作得十分默契。當捧起獲得的“特別獎”錦旗時,學生們高興得手舞足蹈,合作成功的體驗使智障學生揚起了自信的風帆。
總之,在培智語文教學中,教師要持之以恒地以多種形式、多種手段培養智障學生的合作意識,養成智障學生的合作習慣,做他們的知心朋友和合作伙伴。這樣,智障學生的合作能力必定能不斷得到培養和提高,從而更好地融入社會,適應未來的生活。
(作者單位:福建省龍巖市特殊教育學校)
(責任編輯:令狐小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