語文教師應具備四個特點,即“詩”“情”“話”“意”。“詩”是指語文教師與詩歌的不解之緣,“情”是指滲透于語文教學各個環節里的充沛感情,“話”是指語文教師獨特而優美的話語追求,“意”是指語文教師個性化的語文思想。
一、不學詩,無以言:語文教師與詩歌
偉大的思想家、教育家孔丘認為,“不學詩,無以言”。因此,語文教師應與詩歌結下不解之緣。這種緣分分三步走:不會作詩也會吟,清詞麗句必為鄰,自鑄人生瑰麗詞。
1.不會作詩也會吟
新學期開學的第一堂課,如果語文教師沒有幾句詩詞作為點綴,就仿佛總是缺少點什么:像一望無際的水面,少了幾處風帆;像遼闊無邊的天空,少了幾支飛雁;像單純的底色上,少了幾點色彩。
正月十五那天(在已開學的前提下),我們從“東風夜放花千樹,更吹落,星如雨。寶馬雕車香滿路,鳳簫聲動,玉壺光轉,一夜魚龍舞”,開始上這天的語文課。我相信:學生會因為這節語文課而沉浸在充滿文化感的節日氛圍中;這樣的語文課,也才會是洋溢著文化生命的真正的語文課。
中秋節那天,在語文課上,無論教師講什么內容,如果沒有蘇軾的“明月幾時有,把酒問青天”的《水調歌頭》的渲染,那么總覺得中秋節這天的語文課少了一點文化的內涵,少了一點節日的情調,少了一點語文的本真。
2.清詞麗句必為鄰
“清詞麗句必為鄰”是對前人清詞麗句的一種巧妙化用。如果說“不會作詩也會吟”是基礎,那么“清詞麗句必為鄰”則是基礎上的提升。
我們學校的教學樓叫“銘志樓”,我就曾有過這樣的化用:“不識名校真面目,只緣身在銘志樓。”學生一聽,自然聯想到教師這句話是對蘇軾的名篇《題西林壁》中“不識廬山真面目,只緣身在此山中”的名句的巧妙化用。
《紅樓夢》第七十回《林黛玉重建桃花社,史湘云偶填柳絮詞》中,薛寶釵的一首《臨江山》中有這樣兩句:“好風憑借力,送我上青云。”我據此詩句,再結合學生“考北大,上清華”的理想,便有了這樣的化用:“語文憑借力,送我上北清。”
隨機地化用前人的清詞麗句,雖然只是改動幾個字,但學生聽后,就會為教師的機智、幽默而興奮,精神也會為之一振。
3.自鑄人生瑰麗詞
“自鑄人生瑰麗詞”是“清詞麗句必為鄰”的升華,即用詩詞的載體,直抒心志。
高一開學沒幾天,我們學習毛澤東的《采桑子?重陽》。我隨手填了一闋《采桑子?少年壯志》:
少年壯志當拿云,鯤鵬展翅,鯤鵬展翅,鑄造人生瑰麗詞。百煉千錘三年中,風雨磨礪,風雨磨礪,碧霄詩情長空里。
以此激勵學生樹雄心,立大志,奮發有為,為中華騰飛而讀書。
學生在剛進高中時,就感染著教師的詩情,在語文詩意的浩蕩中,在青春激情的飛揚里,鯤鵬展翅,搏擊長空。
為教育學生放下初中時期的輝煌或失敗,一切從零開始。于是,我仿唐代詩人孟郊的《登科后》寫下這樣一首詩:
昔日輝煌(或失敗)不足夸,今朝放蕩思無涯。長空萬里風浩蕩,展翅鯤鵬正出發。
“言之無文,行而不遠”。一個沒有詩歌素養的語文教師,就像沒有一雙有力翅膀的鳥兒,很難在語文廣袤的天空里自由翱翔;一個有較好詩歌素養的語文教師才能充分體悟并享受詩歌給語文課堂帶來的“赤橙黃綠青藍紫,‘我’持彩練當空舞”的美感享受。
二、一言一行總關情:語文教師與情感
“詩”是語文教師的好翅膀,“情”是語文教師的原動力。語文教師沒有“情”,就像一座大山沒有潺潺流水,生機頓失,趣意全無。
語文教師的一言一行都應洋溢著情感,語文教育的每一塊天地都應激蕩著熱情。
1.講課:感情充沛
語文教師的課不同于其他學科教師的課,就是要激情飛揚:或書生意氣,揮斥方遒;或娓娓道來,情意綿長;或高低有致,大珠小珠落玉盤;或戛然而止,此時無聲勝有聲……
例如,講解抒情散文單元,就要以情滿課堂為本。學習朱自清的散文名篇《荷塘月色》時,應讓整個課堂都彌漫淡淡的荷香;學習郁達夫的散文名篇《故都的秋》時,要讓學生在課堂上體味故都秋天的清、靜和悲涼;學習李樂薇的散文名篇《我的空中樓閣》時,需使學生對作者的自由、悠閑和空靈之感感同身受。
2.讀文:聲情并茂
語文教師,是賣藝賣聲的歌者。一個天籟般的聲音是最能感染學生的。因此,需要盡情展示語文教師的美好聲音。
沒有一個學生,不會在《荷塘月色》的美妙朗讀中,心向往之;沒有一個學生,不會在《我的空中樓閣》的天籟之音中,祥和靜謐;沒有一個人,不會在《沁園春?長沙》雄視百代的雄渾朗讀中,產生“數風流人物,還看今朝”的浩蕩豪情……
3.批改:情注筆端
面對學生的作文,語文教師應用“情”感召學生純潔的心靈,用“情”鼓勵學生想象的翅膀,用“情”點燃學生青春的熱情。
但是,很多語文教師常常板著面孔對學生的文章指手畫腳、評頭品足,既沒親切感,也無感召力。
總之,語文教師點評學生的文章,要努力做到讓自己的評語充滿激情,讓自己的信心和熱情去感召學生、啟迪學生和引領學生。
4.交流:情真意切
與學生交流是語文教學的重要環節。在與學生交流的過程中,語文教師則應“以情動人,以德服人”。一句“我懂你的意思”,讓學生有被理解的幸福;一句“是啊,誰沒有過這樣的年齡,誰沒有過這樣的情感苦悶”,讓學生有一種釋懷的坦然;一句“你的想法無可厚非,但如果我們換一個角度來看這個問題呢”,讓學生有一種被尊重而又有所拓展的喜悅。
總之,語文教師應真情如玉,柔情似水,深情如風,熱情似火,豪情如電。讓學生在語文教師的真情中享受信任,柔情中享受關懷,深情中享受撫慰,豪情中享受感召。
三、言之有文,動人心扉:語文教師與話語
在對語言的追求上,語文教師要有“為人性癖耽佳句,語不驚人死不休”的至高追求,即語文教師必須追求語言的美感,且看我的三個開場白。
1.在教學魯迅先生的經典之作《藥》時,我說
魯迅不是用他的身高(魯迅個子并不高)丈量中國現代文學的高度,而是用他深邃的思想鑄就中國現代文學的文化昆侖:他用他的純潔,描繪《故鄉》中的人性;他用的他犀利,揭示《狂人日記》的內涵;他用他的痛苦,體悟《祝福》中禮教的兇殘;他用他的冷峻,表達《藥》的深刻主題。今天,我們就來學習魯迅的名篇《藥》。
2.在教學法國短篇小說之王莫泊桑的代表作《項鏈》時,我說
項鏈既是天使,它讓女人的生命靈動飛舞,它讓女人的容顏熠熠生輝;項鏈也是魔鬼,它讓女人的青春無情凋謝,它讓女人的尊嚴如土委地。今天,我們要學的就是天使與魔鬼的雙重奏——法國短篇小說之王莫泊桑的代表作《項鏈》。
3.在教學老舍的著名劇本《茶館》時,我說
前兩天,在曹禺的《雷雨》里,我們的心,被劇中人物的悲劇命運緊緊抓住;今天,在老舍的《茶館》里,我們可以泡一杯清茶,慢慢品味劇中人物個性鮮明的語言:李三的妙語連珠、常四爺的英雄氣魄和唐鐵嘴的黑色幽默。同學們,跟我到王利發的裕泰茶館里坐一坐吧。茶錢,由老師來付。
四、思想的旅行:語文教師與思想
語文教師必須要有自己的思想。只有有思想的語文課,才是有品質的語文課;只有有思想的語文課,才是有靈魂的語文課。
雖然我不是思想家,但我愿意把自己在語文課上的一些心得體會拿出來與大家分享,以期拋磚引玉。
1.王老師說“小學、初中和高中”
“小學是一個幾乎沒有差距的學習時期,初中是一個掩蓋學習差距的學習時期,高中是一個把本有的差距拉大的學習時期”。
上述說法并非對“小學”“初中”和“高中”的科學區分,但它至少是可以引人思考的個人想法。畢竟,語文教師應該有屬于自己個人的思想。
2.王老師說“高中三年”
“高一是想干什么都來得及的時期,高二是一眨眼就過去的時期,高三是連眼都來不及眨的時期。”
高中三年是人生重要的奠基時期。高中三年的特點,仁者見仁,智者見智。我用平易而樸實的語言把高中三年之寶貴呈現給學生。
3.王老師說“語文”
“語文是一棵知識樹,枝繁葉茂;語文是一面生活鏡,包羅萬象;語文是一縷太陽光,溫暖耀眼;語文是一首快樂歌,別致悠揚。”
我相信,這么講,一定會讓學生對語文產生興趣,心向往之。
4.王老師說“語文學習”
“語文學習貴在堅持,‘冰凍三尺,非一日之寒’;語文學習非下苦功,‘只要功夫深,鐵杵磨成針’;語文學習重在積累,‘問渠那得清如許,為有源頭活水來’;語文學習需要實踐,‘汝果欲學詩,功夫在詩外’。”
語文該怎么學,這是一個問題。運用前人的語言結晶,生動而形象地解讀語文學習,勢必會激發學生學習語文的興趣。
五、綜述
“詩情話意”是語文教師燦爛生命的源頭活水。“詩”“情”“話”“意”既相互獨立,又相互依存。有“詩”則有“情”,因為“情”是“詩”的靈魂;有“情”則有“話”,因為“話”總是有感(情)而發;有“話”則有“意”,因為深刻的思想總是蘊含在話語之中。
“詩情話意”是語文教師的文化特質。在“詩情話意”中,語文教師找到自己的文化歸屬,走進自己的文化故鄉。
(作者單位:四川省綿陽中學)
(責任編輯:梁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