課改至今,習作教學受到空前廣泛的關注。不少專家學者和一線教師也在改變教學方式、提升教學實效方面做出了許多有益嘗試,收到了改革實效。本次和大家分享的是我校教師在習作教學中做的四件事。說是“教”,但又帶著“不教”的意味,其實僅僅是針對兒童寫作行為上的要求或引導,想方設法讓孩子更多地進行語言實踐。這樣的“無為而教”也正是我們實施有效作文教學的探索。
第一件事:一題巧多做
習作教學的關鍵在于做得巧而不是做得多,“巧”字就是一題多做的訣竅所在。一“題”針對的是命題作文教學而言。命題作文教學仍舊是目前習作教學的主流模式,但不少教師設計的命題有時不被兒童接受,不適應其表達水平,孩子寫起來勞神勞身、費時費力。
我們吸納德國、日本、美國等國家作文教學中先進經驗,在教學中推行“一題多做”。這里的“一題多做”并不是指同一道命題,讓孩子多次作文,中間穿插修改、評講,在習作成果上體現“多做”的效益。“多”是指練習的多元化:多角度構思、多文體呈現、多層次表達,即在適應兒童言語表達水平的同一命題上做不同的設計,提出各類習作的要求,讓兒童有更多機會動筆練習,進行語言實踐。
下面筆者以《一次拔河比賽》為作文教學案例來向大家介紹如何進行“一題多做”設計。
1.思維打頭陣
為了保證比賽順利進行,特組成大賽籌備組,你就是其中一員。請你思考:(1)年段共有五個班,如何安排各班之間的小組賽才比較公平?(2)應該準備哪些器材,包括運動器材、急救器材等?(3)怎樣確定優勝者?(4)以上思考的意義何在?
命題:根據思考結果,寫一寫工作籌備組賽前的準備工作。
2.心動不如行動
請撰寫一則拔河比賽公告,內容包括比賽的時間、地點、參加條件、賽程說明、比賽優勝者確定辦法、獎品、比賽籌備組、注意事項等。
3.友誼第一、比賽第二
寫一封給各班班主任的邀請信,寫信前請考慮以下問題:(1)作為學生給老師寫信,在語氣、表達方式等方面該注意些什么?(2)為了比賽能順利進行,信里該寫哪些內容?怎樣寫才能促進他們贊成并組織全班參加比賽?(3)用哪些詞語來自我介紹,怎樣寫結尾寒暄和祝福語。
4.記者在線
比賽進行時,請寫一篇現場報道。注意觀察和介紹清楚以下幾個方面:(1)比賽具體進行的時間、地點、參加者等。(2)比賽的場地或環境。(3)比賽的過程是記錄寫作重點,可以關注:某場次的小組賽,某個參賽者,某個工作人員,某一回合的賽情,某一個參賽者的特殊表情,某一聲特殊的吶喊……(4)賽后,大家對比賽的評價、感想是怎樣的,請收集整理。
5.賽后更精彩
(1)通過查找資料,了解拔河比賽在中國的淵源或者新型的比賽方式等,之后寫一篇文章進行介紹。(2)小組可以收集幾次寫作中的優秀作品,辦一份《拔河比賽賽況小報》。(3)也可以選取比賽時的照片,配上文字說明,辦一個比賽圖片展。(4)準備解說詞:可以是向別班同學介紹比賽全過程的,可以是介紹比賽圖片展的。
相信您能從這組一題多做的設計中感受到其“妙”之所在。兒童參與同一道命題的思考和練習,五次所受的訓練都不同。其一是訓練思維的活躍性。思維是語言的根本,不愛寫的本質原因就是思維沒有開動起來。而參與本組訓練的兒童不僅僅需要構思一篇文章如何進行,更多的是全盤考慮整個活動過程,考慮如何做好各種準備工作,思維在動筆之前就已經被激活。如此一來寫作就和所處的生活緊密聯系,文字中富含思維的色彩。其二是涉及不同文體的寫作。五次寫作包含書信、公告、策劃案、現場報道、講演稿、解說詞,圍繞同一話題,用各種不同的文體表達,訓練面擴大,有利于兒童多元化認識習作的本質。其三是真實感強。在整個作文過程中,兒童完全沉浸在“比賽”這一特殊情境中。情境的真實感帶來思考的真實,保證了文字的真實,決定了習作本身的真實。這樣的一題多做設計,讓不同語言表達層次的兒童在各個環節都有機會展示自己的獨特想法和鮮活文字,不再因為一篇如《記一次拔河比賽》的記敘文寫不好而飽嘗失敗的心酸。全程訓練中,幾乎每個參與者都能找到屬于自己的興奮點和技高一籌之處。
第二件事:“寫作本位”的讀寫結合實踐
很多教師和家長都因為兒童的閱讀和寫作能力不容樂觀而感到困惑:孩子讀了許多書,學了不少閱讀和寫作的方法,為什么還是不會寫?語文課上的一篇篇文章正是兒童學習寫作的最佳范本,可為什么教了半天還是徒勞?解決這些問題的關鍵就在于讀寫結合的觀念和形式,“寫作本位”的讀寫結合就能夠有效促進和服務于兒童寫作。
福建師范大學潘新和教授認為,寫作能力是一個人語文的核心能力,是一個人參與社會生活的必備要素,是一個人得以歷史性延續的關鍵,所以讀的終極目標是寫,要以寫為本位。此外,還要使兒童學以致用,要把從讀中學到的知識、技能用在寫作中,要把對文本的理解、感想說出來或者寫出來。這樣,閱讀課堂教學才會變得扎實有效。備課時,目標和設計立足并指向語言表達;上課時,聚焦文本語言表達形式,注重寫作因子滲透;課后,讓寫作成為延伸的主流。例如有的教師這樣設計《凡卡》一文的寫作拓展點。⑴苦海無邊:以“挨打”“挨餓”“挨凍”“不得休息”等為小標題,寫一寫凡卡在莫斯科受的苦;⑵月下老人:以月夜為背景,刻畫凡卡的爺爺守夜的情景;⑶苦中作樂:擴寫本文第13自然段——爺爺帶凡卡砍圣誕樹的情景;⑷夢醒時分:想象凡卡“美夢”醒來后,老板、老板娘如何對待他;⑸給爺爺的第二封信,苦等無果,請同學們以凡卡的身份再寫一封信給鄉下的爺爺;⑹學海無涯苦作舟:想象凡卡如何堅強地面對凄苦的學徒生活,最終也成了鞋鋪老板;⑺讀《凡卡》有感:寫一篇讀后感;⑻給親人一封信:仿本文將作者敘述與回憶插敘結合在一起的表達方法,寫一封信……很明顯,這樣在寫作本位思想指導下挖掘文本的寫作拓展點的教學能讓兒童觸類旁通,自由延伸,暢快淋漓地寫;不僅掌握了文本內容,更能在寫作中如魚得水,左右逢源。
課外讀寫結合亦能提升寫作能力,更加應當予以重視、科學合理指導。深圳南山實驗學校以“寫作本位”讀寫結合觀念為指導編寫了課外讀寫單元《親愛的動物朋友》。選材和構思階段,教師出示各種動物的圖片,喚起學生的記憶,然后讓學生回憶電視上、書籍里、生活中見到過的動物,確定準備寫的一種動物;請學生考慮打算從哪些方面來寫自己最喜歡的動物,要求他們把自己最想寫的材料選出來,包括外形特點、動作特點、生活習性、趣聞樂事等。
閱讀與寫作階段,對學生提出四個方面的要求:第一,細致地觀察和描寫。提供作家描寫動物外形特點的片段讓學生閱讀體會,然后學生描寫自己喜歡的一種小動物的外形特點,之后讓學生進行對比和修改,學著將動物寫得更具體、生動或者更可愛。第二,學會有感情地表達。安排閱讀《綠毛龜》《我喜歡小動物》,讓學生明白小動物也有自己的“喜怒哀樂”。我們可以從它們的動作、神情、聲音中,去體會和想象它們的“情緒”“思想”變化,賦予它們像人一樣的品性和精神,同時體會作家們是如何抓住小動物的“喜怒哀樂”進行細致描寫的,又是怎樣將自己的情感蘊含其中進行表達的。寫作時,引導學生通過引人入勝的小故事,生動地描寫小動物的生活習性,表達它們的喜怒哀樂以及人對于動物的復雜多樣的情感。然后引導學生在“互動作文”里互相提出修改意見,由作者進行修改,以便更生動地表達小動物的“喜怒哀樂”。第三,感受不一樣的表達。在動物的眼里,也許世界是一番完全不同的景象。換個角度,用它的眼睛看世界,用它的語言說故事,想象它能感受到的精彩。安排閱讀《迷人的樹袋熊》,之后可安排學生試著模仿7—11小節的寫法,以樹袋熊的口吻介紹1—4小節的內容;模仿1—4小節的寫法,以參觀者的口吻介紹7—11小節的內容。安排閱讀《松鼠》《麻雀》,之后可安排學生把文中的描寫改寫成動物講自己的故事、自己和動物的故事或者自己對動物的直觀感受。
在單元寫作階段,要求學生長時間親身觀察,并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