隨著新課程改革的深入,我們的課堂為適應時代發展和社會進步的需要,正進行著深刻的反思和變革。如何把握課堂轉型的程度?我認為,面對復雜的課堂教學系統,應因地制宜,權衡兼顧,追求課堂教學的“中和”。
這里的“中和”,“中”即不偏不倚,恰到好處,“和”即協調、和諧。作為人事交織共生的課堂,只有讓其系統內的時間、空間、人物、事物、軟件和硬件等要素相互協調、平衡推進、適宜運作,達到“中和”,才能恰到好處地發揮作用,才能實現整個系統的科學發展,才能實現有效、和諧和優化的教學。
基于此,課堂教學既要守“中”,又要求“和”。
一、守“中”
1.遵循準則,善于權衡
在課堂教學中,如果教師遵循教學的二主律原則,那么他自然會有意識地關注學生的需要;如果教師遵循教學的啟發性原則,那么他的課堂必定會避免照本宣科、機械灌輸的教學;如果教師遵循課堂教學的語言規范,那么他的課堂必定科學嚴謹、形象生動,或輕或重、或緩或急。當然,剛性的準則務必與課堂教學的環境、條件等要素結合起來,既要遵循準則,又要善于權衡。
2008年,在一次省級教研活動中,某教師教學《中華民族到了最危險的時候》一課,在學習“七七事變”之前,該教師設計了以“歷史再現”為目的的課堂活動,提問學生:“你能和你的同伴合作設計一段盧溝橋上中、日兩軍對話和動作的即興表演嗎?”結果“八格呀嚕”的叫喊惹來了一陣哄笑,深沉、凝重的歷史感一掃而光。
我們首先肯定,這位教師的課堂是有標準的,其之所以設計這一活動,是遵循了新課程標準對情感、態度和價值觀目標的教學要求,有意展開活動,讓學生扮演角色,演示歷史場景,使課堂生動起來。但是在嚴肅的課堂教學氛圍中,突然插入一段即興表演,就改變了課堂的情感色彩,打亂了學生的心理基調。因此,這是對新課程標準的機械理解,最終導致生搬硬套的課堂教學,既沒有遵循原則,也沒有善于權衡。
2.兼顧雙方,做到適宜
我認為,在復雜的課堂教學中,教師和學生不一定非得分出誰是中心、誰是主體。因此,兼顧教師和學生,適宜地把握雙方的關系更為重要。
在《靜悄悄的革命》一書中,有個“潤澤的教室”,在那里,教師和學生安心、輕松而自如,他們相互信賴、相互尊重。我想,在“潤澤的教室”里,沒有人在意誰是主體、誰是中心,有的只是彼此的分工與合作、彼此的訴說和傾聽。
其實,課堂教學應取決于具體的教學任務、教學目標和教學形式等。那種“教師講課不準超過15分鐘”的硬性規定,無非是把課堂教學簡單化、機械化。我始終認為,課堂是靈動的,教與學是彼此交織共生的,教師和學生的角色會不斷交替變換。因此,在不同的課堂或同一課堂的不同時段,應該以教促學、以學引教,兼顧師生雙方,讓他們適時、適度地對話。
3.特色課堂,重在創新
我覺得,要轉型課堂,形成特色課堂,既要虛心學習,認同好的觀點和做法,又要杜絕模仿,展現自己的創造性。因為,只有教師的獨創性,才能激發學生的獨創性;只有教師發展的多元化,才能成就學生發展的多元化。對于有一定教學經驗的教師而言,最關鍵的不在于有沒有可以學習的模式,而在于是否能創建屬于自己的、百般變化的教學模式。
二、求“和”
如果課堂教學的守“中”主要是尋找課堂教學系統各要素平衡、不偏的聯結點,把握某一要素恰當發揮教學輔助功能的程度,那么課堂教學的求“和”,就是求得課堂教學整個系統和諧的環境和科學發展的狀態。
1.優化環境
一般認為,課堂的環境大致可以分為三類,物理的環境、人際的環境和心理的環境。從環境的分類看,優化課堂環境不是教師一個人能解決的,它需要教師、學生、學校、家庭和社會的共同努力。
課堂環境優化的重點是人際環境優化。在課堂教學中,和諧的師生關系至少有三個特性。一是尊重與關愛,即師生之間相互尊重、互相關愛。二是共贏與互惠,即伴隨著和諧的師生交往,教師和學生都獲得相應的進步,或者在滿足自身需要的同時不損害對方的需要。三是依存與獨立,即教師和學生既相互依靠、互相影響,又保持各自的獨特個性。
在新時代、新課程改革的今天,我認為,師生關系比較突出的問題是對“共贏與互惠”的誤讀、對“依存與獨立”的需要偏差。例如,我們常把“分數”作為師生“共贏與互惠”的目標。為了分數,師生不惜彼此折磨。于是,教師的職業倦怠、學生的厭學情緒由此產生;又如,教師希望學生在學習中獨立,在規則中趨同,但學生往往希望在學習中依賴,在規則中獨立,由此,課堂的和諧被打破,師生的心理一致也難以形成。
此外,課堂的心理性環境之構建也是突出的問題。課堂教學的過程總被一定的心理氣氛所包圍。那種師生在課堂中表現出來的具有潛移默化作用的情緒狀態,就是課堂心理性環境,它存在于教師和學生的內心,反映在課堂教學的種種言行上,它無形也有形。我們通常所說的課堂上氣氛活躍、學生情緒飽滿和教師精神振奮等都是良好的課堂心理環境的表現。總之,心理性環境是影響課堂教學效果的軟環境,直接關系到課堂教學的成敗。只有和諧的課堂人際環境和優質的課堂心理環境共同作用,才能達到課堂的“中和”狀態。
2.建設學習共同體
學習共同體,是指由學習者及其助學者共同構成的團體,他們彼此之間經常在學習過程中溝通和交流,分享各種學習資源,共同完成一定的學習任務。我理解的課堂學習共同體,即在課堂時空內,以教師和學生為主,為實現教與學的目標,共同參與、承擔和分享課堂教學活動及其成果,有著和諧人際環境和優質心理環境的學習型組織。
在學習共同體中,教與學的目標是共同的愿景,教師與學生不僅是活動的組織者、參與者,更是教學活動過程和教學成果的分享者。課堂教學活動是共同體學習的運作載體,也是課堂教學的中心,其和諧的人際環境、優質的心理環境浸潤著教師和學生。總之,學習共同體既有著田園式的自然和清新,又帶著現代的節奏和規范,它不僅展現過程,更擁有成果。
首先,學習共同體是公共性的學習者的群體。它是共享的。例如,共享時間、空間和資源。它是有限度的。例如,不損害他人的權利,也不替代他人的義務。其次,學習共同體是學習者之間相互交流的組織。其交流和傾聽均是自然的、自愿的。再次,學習共同體是有共同目標愿景的。所以,人人需貢獻盡其所能的“卓越性”,不怨天,不尤人,盡人事。
歸根結底,學習共同體的公共意識和民主意識保障了課堂環境的人際性和心理性,形成課堂教學良好的整體結構;其卓越意識則催生教師和學生的反思性的科學發展。
綜上所述,“中和”的課堂體現教學的智慧和境界。只有教師守“中”、求“和”,課堂才能科學轉型,師生才會和諧發展。
(作者單位:浙江省余姚市實驗學校)
(責任編輯:梁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