奧巴馬擔任總統后,一直著力調整美國對外戰略和政策,亞太地區則是其調整的重點。
2011年11月以來,美國接二連三打出調整亞太戰略的“組合拳”:亞洲各國密集高訪、駐軍澳大利亞、拉攏東盟有關國家、構建“跨太平洋戰略伙伴協定”框架(TPP)、繼續推銷西方民主與人權等。
美國這些舉止,一時間攪得亞太地區風起云涌、驚濤駭浪,引起國際社會廣泛關注。各種評論連篇累牘,其中最突出的觀點,就是認為美國此舉是為了遏制中國的崛起。有些別有用心的人更借機挑撥中美關系,甚至主張要與美國聯合共同防范和圍堵中國。
毫無疑問,美國調整亞太戰略確有針對中國的目的。制造中國“威脅”假象,渲染中國軍力,散布中國“強硬”,竭力擾亂、損傷中國與周邊國家的關系。美國大玩“巧實力”伎倆,確實居心叵測。對此我們需要保持警惕,認真對待。但也要清醒地看到,這并不是美國亞太戰略調整的全部目標,而且美國盡管可以設計自己的如意算盤,但能否撥弄得活則是另一碼事。
當今世界正處于大變革之中,各國尤其是大國必然要不斷進行策略調整以適應變化的形勢。亞太是世界經濟形勢最良好、實力增長最顯著、發展最具活力的地區,逐漸演變進入國際格局的中心位置。當前世界主要力量無不更加重視亞太地區,紛紛調整戰略,增加對這一地區的投入。美國是一個亞太國家,有重大利益存在,也從未真正離開過亞洲。但“9·11”事件之后,美國把主要精力放在中東,陷入伊拉克和阿富汗兩戰困境,相對忽略了亞洲。小布什當政后期,美國國內對此已是一片責怪、批評之聲。現在美國正逐步從伊拉克和阿富汗脫身,把更多力量轉移到亞太地區。這實際上是對國際格局變化的適應措施,屬于一種正常的戰略調整,算不上什么驚人創舉,不值得沸沸揚揚的一番折騰。
問題在于,美國的策劃中含有一些不合時宜的觀念。
一是動機的謬誤。希拉里宣稱,“正如美國在建立跨大西洋架構所發揮的核心作用一樣……我們正在太平洋兩岸之間做同樣的工作”。了解歷史的人都很清楚,跨大西洋架構是冷戰的產物,是美國為爭霸世界而實施的戰略部署。亞太地區現已基本結束冷戰對立狀態,各國需要的是和平、發展與合作。亞太各國都是獨立的主權國家,主張各國相互平等、相互尊重、相互信任,而不需要任何一個國家來充當領導。美國似乎沒深刻認識到時代的變化,仍帶有太強烈的領袖欲望和太多的冷戰思維,自難如愿以償。
二是有些不自量力。二戰后相當長時期,美國財大氣粗,為了自己的戰略目的和利益,多方控制他國,其一是肆無忌憚地訴諸武力,其二是大把大把地使用“美援”。美國現在雖然仍是世界上軍事、經濟首屈一指的強國,但已今非昔比,欲望雖大而實力不足,再難隨心所欲地依仗美軍和美元。
三是錯誤地設計對象。美國一再表示“歡迎一個強大、繁榮、穩定和在國際事務中發揮更大作用的中國”,但從美國的一系列言行中,不難看出美國牽制和防范中國的意圖。奧巴馬總統在澳大利亞聲稱,美國不怕中國。這話聽起來毫無來由,中國何曾要美國害怕過!仔細一琢磨,此話恰恰反映出美國一些人對中國崛起的憂慮心態。中美全面搞對抗不符合雙方利益,更非明智選擇。
美國亞太戰略調整的行動,一定程度上影響到中國周邊環境,對我國發展周邊關系造成新的挑戰。“亂云飛渡仍從容”。面對新形勢,我們既要淡定,更要自信。一是要相信我國應對各種挑戰的能力。經過30多年發展,國家綜合國力畢竟不可同日而語,我們都未曾屈服于任何大國壓力,何況今日。二是要相信我國睦鄰友好政策的正確和作用。我們幾十年積極發展同鄰國的互利合作,成效明顯,影響深入各國民心。三是要相信我國的地緣優勢。同遙遠的美國聯手,與一個力主相互尊重、共謀發展的鄰近大國為敵,任何嚴肅的國家領導人都不會如此弱智。
(作者為亞太安全合作理事會中國委員會會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