辭舊歲迎新年,一年一度的年終總結正在各級黨政機關、企事業單位緊張而有序地進行。領導干部述職后的一個重要環節,就是由到會人員按照“德能勤績廉”五大項進行測評。而這個環節正是參與測評的下屬人員最為犯難的事,尤其是“德”和“廉”在“優、良、中、差”或“優秀、稱職、基本稱職、不稱職”四個選項中作判斷。于是,有人為了堅持自己的良心,干脆放棄填寫。
述德和述廉是近年領導干部年終述職中的重要內容,而為了表述自己的政治形象,述職者一般不會給自己“抹黑”,大都會給與會者留下堅定而清醒的印象。然而,太多的腐敗案例讓人們不敢輕信某些領導干部的自我表白,任何腐敗的官員都不會公開地自我揭發。當年的胡長清不也是在“三講”中順利過關嗎?甚至還得到了“政治上堅定,堅持四項基本原則,在政治上與黨中央保持一致”的考評。還有貪官成克杰、鄭筱萸、王懷忠等,莫不如此。
近年來,組織部門著眼于選準、用好干部,在加強干部考核、科學準確識別干部方面做了大量探索,有效發揮了考核在干部選拔任用和日常管理中的“風向標”作用。但我們也要看到,當前干部考核評價機制依然不夠科學:考核標準單一甚至只拿GDP說話,考核時“官評官”、群眾意見權重不夠,干部之間相互“抬轎子”,甚至出現了官場派系,官員之間為了共同的利益相互“支持”等,這些都使得考核失真失實的現象時有發生。這樣的考核,不僅引發干部群眾不滿意,也制約了相關地區、單位和部門的科學發展。
官德的考核尤須謹慎。 以德為先的用人標準已成為全黨的共識,胡錦濤總書記在七一重要講話中提出了“以德修身、以德服眾、以德領才、以德潤才、德才兼備”的用人導向。官德是干部的一種內在品質,不像年齡、學歷、專業和工作實績那樣,能夠通過直觀的形式去直接了解和把握。為了把考德落到實處,各地紛紛探索把抽象的“德”細化為具體的指標,正向評“德”,反向測“德”,切實把有德的干部選上來,把少德的干部淘汰下去。江蘇省南通市在正向評“德”基礎上,對干部的“德”設置了“問題嚴重”、“有較多反映議論”、“偶爾有反映議論”、“無反映”和“不了解”五種反向評價標準,并將考察談話范圍擴大到家屬、朋友和鄰里街坊,切實掌握干部“8小時外”的德行表現,社會反響較好。有些地方還實行了動態分類考核的辦法。確立了“強化日常、弱化年終,整體推進、全面落實,動態管理、分類定等”的考核原則,實行動態管理,推動目標任務落實。還有的地區在干部考核中,探索運用“網上述職”、“三維考核”、“暗訪式考察”等方式,最大限度聽取民意、汲取民智。
建立良好的廉政測評程序是一項基礎的工作,只有將廉政測評的程序和方法規范化、制度化,才能充分發揮群眾的民主監督作用。正確的廉政評價標準,對一名干部的廉政測評至關重要,它可以客觀地反映一名干部在平時工作生活中對自己、對他人廉潔自律的要求以及個人的價值取向、工作生活追求,從而體現出他的思想道德品質。對一名領導干部的廉政評價應從三方面進行:一方面是對其工作職責的廉政規定進行評價,另一方面是對其個人的評價,第三方面是他們身邊的工作人員、親屬、朋友等的評價。
杜絕干部考核失真失實,就要切實完善考核評價內容,改進干部考核評價方式。要正確認識地區之間的經濟社會發展水平不一、部門之間的具體情況各異、領導干部之間職責分工不同等現實,建立各有側重、各具特色的考核內容和指標,使綜合考核評價辦法更好地適用于不同層次、不同對象的考核工作。實行主要領導評價、領導班子成員評價和干部群眾評價相結合,明確考核要求,規范考核方法,增強考核效果。唯有細化標準,建立科學合理的考核制度才能讓考核不流于形式。
(作者為中央社會主義學院馬克思主義理論教研部副主任、教授)
責編/李逸浩 美編/李祥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