觀點與主張:文化保守主義主張在重建儒家價值系統的基礎上吸納、融合和會通西學,以謀求中國思想文化和經濟社會的現代化。對傳統文化的維護和弘揚以及對傳統文化的自覺意識是中國文化保守主義的基本價值取向。
新動向新變化:文化保守主義在急劇轉型的中國興起,有利于創造性轉化中國傳統文化精華,平衡因市場化和以自我為中心價值觀所帶來負面效應,正受到越來越多的人的認同。
關注理由:2011年,“虎媽、狼爸”、百萬中華小孝子工程……引起了社會及媒體對文化保守主義思潮的關注和熱議。
在當代中國生活語境中,“保守”常常是迂腐、無知、愚昧、拒絕新事物的同義詞。尤其是在社會變革、轉型與開放的大背景下,文化保守主義遭受種種誤解也就在所難免了。
什么是文化保守主義
然而從文化哲學視角看,文化保守主義是一個“關系性”概念,它所指涉的是在全球化語境下,兩種以上文化形態之間在相互作用與交流中,其中的某種文化形態所流露出的對自身文化防衛的觀念或意識。一般說來,不同文化形態間的這種交流往往不是平等的,強勢文化會對弱勢文化形成某種同化或兼并優勢。在這種情況下,弱勢文化會本能地捍衛自身文化,由此產生的文化防衛觀念或意識就是文化保守主義。
很顯然,文化保守主義心態一般產生在處于文化弱勢地位的民族或國家中。考察歷史我們看到,中國人一直糾結于中華傳統文化與西方文化的二元關系之中無法抽身——傳統文化與現代文化、民族精神與時代精神不啻是前一核心問題的變奏形式。文化保守主義者們就是要守護在全球文化交往中處于弱勢地位的民族文化。
從文化哲學視角看,文化有民族性與時代性兩個基本特征,二者分別從空間與時間維度表征著文化。在時間維度上,文化常常表現為時代性的變遷;但在空間維度上,文化卻又表現出民族性的差異。從時代性角度來看,不同文化所達到的不同歷史進程折射了文化的先進與落后,由此顯示出文化的時代性并使其合法化;但是從民族性角度來看,文化價值是多元的,每個民族的文化都有其歷史存在的合理性,都為世界文化貢獻著其他文化形態所無法替代的獨特文化價值。筆者以為,文化保守主義之所以值得重視,就因為這種保守主義精神不忘記民族發展的精神根基,不忘記歷史發展的連續性意義,它是一種主張在歷史綿延的連續性的基礎之上、帶著溫情與敬意的眼光審視自己民族的歷史與傳統的文化態度。
文化保守主義的兩種價值訴求
文化保守主義情結也許會一直伴隨著后發展國家現代化歷史實踐的全過程,這一點我們從中國的近代歷史演進已經得到印證。人的文化實踐具有二重性,文化傳統在保護人的同時也可能構成對人的束縛。對于文化保守主義而言同樣如此——該以一種什么樣的心態去對待我們的傳統文化?
我們如果把文化保守主義放在中國30多年來社會生活變化的總體環境背景中加以定位,則會看到文化保守主義在現實實踐展開中,呈現出了兩種不盡相同的價值訴求。
一種是向前看的價值訴求。強調文化作為一種生存方式,是維系人與人之間價值認同的紐帶,是類的標識。因此這種文化保守主義看到了文化的喪失會使民族的集體無意識和向心力凝聚力喪失。所以主張以中國傳統文化(主要是儒家傳統)為出發點,重視民族文化的特殊性,重塑中國傳統的“文化觀念”,擴大中華文化影響力,破解中國文化發展問題。他們力求對原有傳統文化的精髓加以保留,努力展示其優越之處,并希望進一步獲得他者文化的認同。
另一種是向后看的價值訴求。這是一種面對全球化浪潮所表現出的偏執反應——站在中國固有文化傳統的立場,力圖盡可能地維護中華文化傳統的純潔性,加強其在急劇變革著的現實生活中的核心影響力,甚至以一種兩極對立、非此即彼的思維定式去面對他者文化,復古、守舊、僵化,拒絕融入全球化浪潮,拒絕現代文明。
現實中的文化保守主義
展望未來的社會發展,由于中國處于急劇的社會轉型期,社會的價值重心向經濟傾斜,物欲的擴張造成了文化價值的混亂、錯位和心態的失衡,這使得文化保守主義在現實文化操作層面出現了諸多價值迷失乃至失范現象。
文化保守主義屬于社會意識形態層面,影響人們的生活觀念和行為方式。盤點2011年文化領域所發生的熱點事件,“虎媽”、“狼爸”、中華小孝子工程、本土電影的保護措施出臺……上述看似不同的文化事件,都引起了社會及媒體的關注和熱議,否定的聲音超過了肯定的聲音,也折射了我們的文化實踐與初衷的背離。應該說幾乎沒有人置疑倡導者的初衷,但是人們關注更多的是這種“文化守護”的客觀社會效果如何?
拿“孝子工程”來說,試想一下在一種愈演愈烈缺乏關愛的應試教育環境下,在一種強調等級的思維定勢下,家庭被父母代表了,話語權被專家代表了,這就直接無視了孩子的意愿,就像某些官員直接無視人民的權利一樣。哪里還能聽到孩子的意見和心聲?在一個講效率的時代,樹人不需要百年,而只需五年了。這凸顯了我們育人理念的浮躁與急功近利!耐人尋味的是在孝子工程即將啟動之時,在深圳出現了公務員打罵父母反面典型。須知教育的根本在于人性與人格的養成,尊重生命、尊重自己、尊重別人,應該多一些行勝于言的道德激勵。我們如果從根本上把孩子引向人類應該有的本性上去,也就自然而然有了孝心。
“狼爸”也好,“虎媽”也好,他們對中國傳統管教方式的理解都是片面的,“棍棒式教育”不等同于傳統教育。早在2000多年前,孔子就強調因材施教、循循善誘。隨著社會競爭的加劇,父母對子女教育的重視和投入達到前所未有的程度,折射出急功近利的浮躁心態,我們應該遵循教育規律、探索符合時代要求的教育方式。
珍視傳統,同步建構時代精神
文化保守主義的當代實踐要立足時代精神,切實做到返本開新、持經達變。傳統不是某種現成在手的東西,不是我們可以簡單地“繼承”或“保守”的對象,而是我們對當下生活本身的深切感悟和體驗。改革開放的30年已經充分證明,只有物質的進步是不夠的,還需要有時代精神的同步建構,否則社會的進步就無法持續。我們要從歷史的連續性與文明發展的方向性的意義上體念與珍視中國傳統文化,不但要繼承、堅守,更要發展、創造。勇于進行思想的創新,才可能培育出深刻的文化精神與真正意義的人類文明——這也許是我們時代所應倡導的文化保守主義情懷。
(作者為清華大學哲學系教授、博導)
責編/趙光菊(實習) 美編/李祥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