推動經濟社會科學發展是黨的中心工作,黨自身的科學發展是黨的事業興旺發達的根本保證
值此喜迎黨的十八大之際,近日人民日報刊發《復興之路 富強之路 幸福之路》 、《當代中國發展進步的根本制度保障》 、《唱響科學發展的時代主旋律》、《中國奇跡的一大法寶》等幾篇任理軒文章,回首我們取得的輝煌成就,告訴世人成就的取得從根本上說是因為堅持以中國特色社會主義理論體系為指導,堅定不移地走中國特色社會主義道路。科學發展觀是中國特色社會主義理論體系的重要組成部分,在新形勢下,堅持和豐富中國特色社會主義理論體系,繼續推進中國特色社會主義偉大事業,需要統一思想、繼往開來,在新的高度和廣度進一步深化對科學發展觀的認識和實踐,在更高層次上落實科學發展觀。
在更高層次上落實科學發展觀,要把科學發展這篇大文章做精做深、做扎實做到位、提高水平拔高層次。貫徹落實科學發展觀,是一個具體的、歷史的過程。更是一個實踐探索的過程。就“如何實現科學發展”這一命題,經過這些年的理論探索和實踐總結,越來越理論化、系統化、具體化,但是依然需要不斷豐富和完善,特別是在實踐方面還遠遠沒有到位,需要因地制宜、與時俱進,不能“畢其功于一役”,需要有一個漫長的積累過程。就當前來說,科學發展在實踐中,發達地區重點的是轉型發展的問題,欠發達地區重點是實現跨越發展。落實科學發展觀,因時因地會有不同的重點和不同的內容。發達地區今天追求的發展,顯然不是照搬發達國家過去走過的路,也不是“學步”別人準備要走的路;欠發達地區今天追求的發展,顯然也不是重復發達地區過去走過的路,也不是模仿別人準備要走的路,而是走出自己科學發展之路,走出具有本地特色之路,走出最適合自己從而也是最好的路,一句話,就是把科學發展在一個更高的層次上、在具體的實踐中更好的落實。
在更高層次上落實科學發展觀,要把“兩個發展”結合起來,既推動經濟社會科學發展,又實現黨自身的科學發展。當前,必須把服務于經濟社會的科學發展作為黨的建設的根本出發點和落腳點。黨的建設要為黨領導的偉大事業服務,為推動科學發展服務,最重要的就是把握好形勢和任務對黨提出的要求,把握好經濟社會發展對黨的組織和黨員提出的要求,切實按照這些要求來鞏固和加強黨的組織和黨的隊伍。要適應推進黨的事業的需要,圍繞科學發展確定黨建工作的具體任務。黨的建設的全部成效,最終要體現在推進經濟社會實現科學發展上。在長期執政和改革開放的新形勢下,各級黨組織要牢固樹立服務意識,不斷增強通過加強黨的建設推進黨的事業的自覺性和堅定性,保證黨的思想、組織、作風、制度和反腐倡廉建設都有利于經濟社會的全面發展。
在更高層次上落實科學發展觀,要凝聚黨內和黨外兩大力量,調動一切積極因素推動科學發展。落實科學發展觀不能坐而論道,不能搞得玄而又玄,要接“地氣”,要讓老百姓一看就清楚,一聽就明白,明白怎么去做,也心甘情愿去做。對干部來講,聽了之后,就知道心往何處想、勁往何處使、良好的政績從哪里出。對黨員來講,就知道如何在實踐中發揮戰斗堡壘作用,永葆先進性和純潔性。總之,要讓黨內黨外形成一種共識,形成推動科學發展、實現跨越發展的共識。
在更高層次上落實科學發展觀,尤其要注重“自下而上”和“自上而下”相結合,要激發“自下而上”的力量來推動,調動最大多數人的參與。科學發展不僅要成為各級黨政部門和各級干部的任務和責任,更要變成廣大黨員的自覺行動和神圣使命,變成人民群眾的主動要求和自己的事情。使貫徹科學發展觀的過程成為不斷為人民造福的過程,成為不斷提高人民生活質量和水平的過程,成為不斷提高人民思想道德素質、科學文化素質和健康素質的過程,成為不斷保障人民經濟、政治、文化、社會權益的過程,這樣,就形成了推動科學發展的長效機制。
(作者為中共中央黨校黨建部原理室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