政府與市場的關系就好比發動機里一對咬合的齒輪,雖然你中有我,我中有你,但每個齒輪都應有自己固定的轉動軌跡
最近,《黑龍江省氣候資源探測與保護條例》頒布,條例規定企業探測開發風能及太陽能資源必須經過氣象部門批準,而且探測出來的資源屬國家所有。這一條例的頒布迅速引起了網民和媒體的熱議。“曬太陽也要收費!”這一調侃式的質疑就成了公眾的第一反應。
氣象本是公共資源,準確預報天氣,免費服務公眾才是氣象部門的分內職責,氣象資源值不值得開發、如何開發應該是市場的事情。政府與市場的關系就好比發動機里一對咬合的齒輪,雖然你中有我,我中有你,但每個齒輪都應有自己固定的轉動軌跡。可是,今天政府這只“看得見的手”越伸越長,政府與市場的邊界越來越模糊。“憲法規定自然資源歸國有”,“條例出臺的目的是為了規范氣象資源開發市場”,政府的解釋其實蒼白無力。攬權、尋租、擴大部門利益,為了心里的這點小九九,說不清道不明,就只能硬扯上憲法這面大旗了。
回歸改革開放30多年的歷史,我們在取得巨大經濟成就的同時,貧富差距拉大、分配不公、尋租腐敗嚴重、階層固化等社會矛盾也開始尖銳化。面對久久不能解決的經濟發展中出現的各種問題,部分人開始失去耐心。于是,有一種聲音出現了,那就是要求政府更多干預經濟,寄希望于政府充當“大管家”、像千手觀音那樣去解決失衡之中,中國社會出現的各種問題。慢慢地,連政府自己也覺得理所當然,甚至覺得責無旁貸。
這種邏輯思維的出發點是,他們把中國30多年經濟增長的奇跡歸功于“政府主導”,甚至把“政府主導”等同于“中國模式”。其實,這種看法值得商榷,而且十分偏頗,過度沉迷于“政府主導”只會誤導改革、耽誤改革。筆者以為,恰恰相反,要解決當前出現的各種經濟問題和社會問題首先需要政府放權,而不是更多地與民爭權。不可否認的是,在改革開放初期,“政府主導”確實作了很大貢獻。但是,我們必須認識到“政府主導”模式的階段性和局限性。
當前中國面臨的問題已不再是經濟總量增長的問題,而是體制性、結構性問題,是經濟與社會和諧發展的問題。這些問題的存在和加劇,絕不是政府管得不夠,而恰恰是由于政府對經濟干預太深,自由經濟的改革還不徹底、不全面所造成的后果。諸多問題的根源,政府今天要用右手去解決的問題其實是它昨天自己用左手造成的。從經濟學“理性經濟人”的視角看,政府特別是有些缺乏責任心和方向感的官員有過度干預市場、追求自身利益最大化的內在動力,在缺乏監督約束的情況下,不尋租、不腐敗,說到容易做到難。
與此同時,我們還應看到,“看得見的手”伸得太長也耗費了大量的公共財力。2011年全國財政收入超過10萬億,是2000年財政收入的5倍,2000年政府喊缺錢,2011年政府的錢還是不夠用,道理就在于此。直接導致的后果有兩個:一是國家會利用自己的權力,強制性介入社會收入的初次分配,最終導致了“國富民窮”的國民收入分配失衡;二是政府缺乏資金提供更多的公共服務,比如教育、醫療和社會保障。畢竟政府能動用的經濟資源和公共資源有限,如果不能對一些領域進行放權,對民生領域的關注就會顯得力不從心,政府該干的沒有干好,而不該干的卻又攬的太多。
不得不說的是,中國經濟轉型不僅需要政府放權,更需要政府轉型,但知易行難,改革確實已經進入深水區,突破既得利益者的掣肘可謂難上加難!
在此,我們需要再次引用溫家寶總理的警世之言:“改革已到攻堅階段,沒有政治體制改革,經濟體制改革不可能取得成功”。在接下來重建中國經濟增長動力的過程中,政府必須回歸到有限政府、服務政府、責任政府,只有政府的歸政府,市場的歸市場,明白政府的“邊界”在哪里,中國經濟的未來才大有希望!
(作者為北京科技大學經濟管理學院教授,陳金保博士對此文亦有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