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如何看當前經濟形勢
今年上半年,中國經濟增速放緩態勢明顯。目前經濟增速已連續6個季度回落,尤其今年二季度經濟同比增速降到8%以下。如何實現經濟的“穩增長”成了各方關注的焦點話題。那么,當前中國宏觀經濟面臨哪些挑戰?政府如何發力才能更好地“穩增長”呢?
為穩定經濟增長、實現“軟著陸”,首先要提高對中速經濟增長的容忍度與承受力,在中速增長面前,不能反應過度
政府宏觀調控面臨兩難選擇
從國內經濟形勢來看,當前經濟持續下行,實體經濟要素流失嚴重,中小企業生存困境加劇,政府宏觀調控面臨兩難選擇。當前最重要的任務就是要處理好“穩增長”和“促轉型”之間的關系。只有讓實體經濟的根基更加堅實,才能轉危為機。
GDP及相關的投資、消費和出口指標持續下行。今年一季度的GDP同比增速僅為8.1%,是2009年第二季度以來,12個季度中的最低增幅。眾所周知,GDP增長主要依靠“三駕馬車”,即投資、消費、出口。相關數據統計顯示,目前該三大經濟指標下行趨勢明顯。以投資為例,2012年1-5月份,固定資產投資(不含農戶)同比增速呈下降趨勢,較1-4月份回落0.1個百分點。其中民間資本投資從前四個月的27.3%回落至前五個月的26.7%,1-5月份全國房地產開發投資同比名義增速也比1-4月份回落0.2個百分點。
實體經濟要素投入下降,主要表現在用電、用錢、用人三方面。實體經濟面臨著要素流失與市場萎縮的雙重夾擊,產業“空心化”潛在風險不斷積聚。作為衡量實體經濟運行的重要指標之一,我國工業用電增幅回落。2012年1-5月份,第二產業用電增幅回落7.9個百分點,其中僅冶金、建材兩個行業就帶動全社會用電增速回落約3.5個百分點。另外,中小企業的融資難已經演變成銀行的貸款難。最新調查表明,5月份前兩周,工、農、中、建四大行人民幣新增貸款整體接近零,存款則繼續流失2000億元左右。在“企業融資難”正在轉向“銀行貸款難”的同時,“企業用工荒”正轉向“工人就業難”。
企業發展面臨“五難”和產能過剩及“三角債”困擾。從企業角度看,大量中小企業面臨著多重生存困境。中小企業生存困境表現在五個方面:一是融資難:不僅融資難,而且融資貴;二是用工難:企業用工招不到、留不住、用不起;三是投資難:市場沒有訂單,投資沒有空間;四是創新難:由于創新風險高、投入大,而中小企業創新資源有限,企業不愿、不敢、不能、不會創新;五是盈利難:成本高、稅費重。除上述五種生存困境之外,企業發展還面臨雙重困擾,即產業鏈、供應鏈面臨著“產能過?!崩_,資金鏈面臨著“三角債”困擾。
政府財政收入過快下行,宏觀調控房地產的壓力越來越大。從政府角度看,地方政府財力急劇下降,財權與事權嚴重不匹配,資金鏈面臨著斷裂的風險。今年一季度,北京財政收入增長1.6%,增幅回落35.1個百分點;上海財政收入增長6.7%,增幅回落30.4個百分點;重慶財政收入增長11.3%,增幅回落64.6個百分點。同時,政府的宏觀調控還面臨著“穩增長”和“控房價”的兩難選擇。調控力度過大,房地產價格及投資大幅下降,嚴重沖擊財政、金融系統,引發經濟風險;調控力度過小,房地產市場泡沫加劇,引發經濟危機。房價既不能大漲,也不能暴跌,要在擠出房地產泡沫和防范房地產風險兩者之間找到一個平衡點。
穩增長要采取“中醫”式的療法
為穩定經濟增長、實現“軟著陸”,首先要提高對中速經濟增長的容忍度與承受力,在中速增長面前,不能反應過度。其次要從經濟增長的“三駕馬車”入手。出口是一個很難改變的變量,消費是一個慢變量,而投資是一個快變量,可以立竿見影。投資又可分為政府投資和企業投資、公共投資和民間投資。當前擴大投資不應是政府直接投資,政府應該調動企業投資的積極性,投資的重點應該是民間投資而不能是過多的公共投資。
關于穩定經濟增長,當前社會上有兩大類、六種觀點。一類是主張用老辦法來穩定經濟增長,包括兩種觀點:一是財政政策刺激經濟,用新“四萬億”或小“四萬億”;二是放松房地產調控。另一類是主張用新辦法來穩定經濟增長,包括四種觀點:一是激活民間投資;二是促進消費,比如財政補貼汽車下鄉和節能家電;三是對中小企業或小微企業實行定向寬松的貨幣政策;四是把減稅費作為積極的財政政策。老辦法是難以為繼的,而在新辦法中,擴大民間投資應成為當前穩定經濟增長的重點。老辦法是不可取的,我們要用新辦法,尤其是激活民間投資、減稅費、營造環境、調動企業投資創業積極性、促進消費等等。在這些辦法中間,我認為穩增長要采取“中醫”式的療法:擴大民間投資、減稅費、貨幣政策向中小企業和實體經濟定向寬松、解決企業融資難、融資貴難題、刺激消費,一起來實現穩增長的目標。避免采用上一次的“西醫”式療法,特別是避免打“強心針”的療法,這樣會給經濟帶來很大的副作用。只有使民
3c8c525d528dc470337788a9784d4dc6aae906e16d1793a2fffc1b906f246099資成為穩增長主力,穩增長才有堅實基礎,才可避免以房價暴漲換增長的老路。具體而言,一要放寬市場準入打破壟斷,激發民間投資活力,提高經濟競爭性,完善經濟體制;二要增加民間資本投資渠道,使游離于實體經濟的游資熱錢從“魔鬼”變成“天使”。
“放”、“扶”、“逼”的政策組合
實體經濟是一國經濟立身之本。只有讓實體經濟的基礎更實,才能擺脫經濟危機,贏得未來。
目前我國實體企業面臨多重生存困境,實體經濟基礎受到侵蝕,社會資本“脫實向虛”,局部地區出現產業“空心化”的潛在風險。我國產業“空心化”的表現主要有五個方面:一是受國內外因素的綜合影響,相當一部分中小企業面臨多重生存困境,處于停產、半停產狀態。有調查表明:四成小企業虧損;二是大量做實體經濟的企業從實業平臺取得的融資流向非實體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