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定要頂住各種來自利益相關方的議論。如果仍然回歸過去的發展道路,結果很可能是更大房地產泡沫,災難幾乎無法避免
當前經濟狀況出現破位下行,通貨膨脹已經不是主要矛盾,在當前控通脹、保增長、調結構和惠民生多元目標中,“穩增長”成為宏觀調控的重心。如何讓穩增長政策更好地發揮作用?這里重點談四點。
當前最重要的是處理好穩增長、控通脹、調結構和惠民生的四者關系。中央決策層相繼提出了落實結構性減稅政策、擴大民間投資基礎設施建設、調整和完善促進消費、優化信貸結構、加快基本公共服務體系建設等一系列重要政策,關鍵是把政策落實好。初步測算,上半年國內生產總值22萬億元,按可比價格計算,同比增長7.8%。其中,一季度增長8.1%,二季度增長7.6%。應當說,即使經濟出現下行的趨勢,目前的GDP增長速度并不低,也不必過度緊張,過幾年緊日子,經歷痛苦的調整也不見得是壞事情。即使擴大投資,也要吸取過去的經驗和教訓,有保有壓,也不需要對房地產的調控明顯放松,更不必動搖調結構的決心和努力。在這個問題上,一定要頂住各種來自利益相關方的議論。如果仍然回歸過去的發展道路,結果很可能是更大房地產泡沫,災難幾乎無法避免。
繼續實施好穩健的貨幣政策,適當加大預調微調力度,提高針對性、前瞻性和有效性。美國上個世紀80年代以來金融信貸太寬松,金融杠桿泛濫,到2000年互聯網泡沫出現后,信貸繼續放水,貨幣濫發,直至金融危機的爆發,美國的教訓我們要認真吸取。
讓穩增長政策更好地發揮作用,穩健的貨幣政策仍然是主基調,但要根據經濟形勢的變化,適時加大預調微調力度,提高針對性、前瞻性和有效性。所謂針對性,就是需要精準,重點是嚴格控制過量資金進入房地產再度推高房價,確保重點項目建設資金供給,加大對“三農”、小微企業的支持力度,滿足有市場、有效益進出口企業的信貸需求,凈化資本市場環境并提振資本市場信心;所謂前瞻性,就是要“未雨綢繆”,從國際視野考慮我國的中長期問題,堅定不移推進經濟發展方式(特別是金融發展方式)轉變,努力優化產業結構和金融信貸結構 ;所謂有效性,就是金融監管要更加嚴密,“道高一尺魔高一丈”,金融機構要找準定位,把主業辦出特色,防止貪大求洋,盲目擴張。堅決守住不發生系統性、區域性金融風險的底線,更好地服務于實體經濟發展,保障投資者的權益。以資本市場為例,當前中小投資者“哀鴻遍野”,現在到了政府發揮更大作用的時候了。
堅定實施擴大內需的戰略,下決心調整財富關系和收入分配格局。 自2009年公布分項數據以來,消費首次連續兩個季度對GDP的貢獻超過投資和凈出口。但從國際來看,我國的消費貢獻差距仍然不小。2011年,世界銀行公布的119個國家和地區平均消費率70.9%。我國僅為48.2%。城鄉居民消費低,更多的原因是收入有限和財富結構不合理。堅定實施擴大內需的戰略,需要穩步提高城鄉居民的收入水平,需要加強稅收對財富的調節功效,必須下更大的決心調整收入分配格局。考慮到當前的實際,除了考慮結構性減稅外,需要下決心盡早開征物業稅,嚴格規制房地產單套房子的面積,控制富人在此方面幾乎沒有限制的消費和投資。當前控制房地產的行政性措施屬于揚湯止沸,只能救急,難以解決根本問題。
堅定走中國特色的城鎮化道路,把中國手中這個最大的牌用好。諾貝爾經濟學獎得主斯蒂格利茨曾預言,美國的新技術革命和中國的城鎮化是21世紀帶動世界經濟發展的“兩大引擎”。國務院副總理李克強也強調,我國城鎮化是最大的內需。這些判斷極為重要。2011年我國的城鎮化率達到51%,與我國人均收入相近的一些發展中國家城鎮化率相比,要低10多個百分點 。如果真正讓擴大內需戰略能夠落地,就需要更加努力的推進城鎮化的進程,著力提高城鎮化的質量。這是個大戰略,能夠控通脹,能夠穩增長,能夠調結構,能夠惠民生。
(作者為國家行政學院經濟學部主任、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