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在日本政界,追求實利成為新的應對中國之道。對于領土爭議等一時難以解決的問題,日方也不再愿意擱置或低調處理,而是挑明分歧,強化自己的主張
近日,釣魚島又起風波。離2010年撞船事件還不足2年,中日關系再次因領土問題緊張起來。在中日相互依存日益加深的今天,和則兩利,斗則俱損,本應是不言自明的道理。但領土問題從來就是政治野心家煽動輿情的工具,也是媒體有意炒作的話題。此次風波的直接起因是東京都知事石原慎太郎的購島圖謀,而日本政府的國有化計劃又將問題升級到國家間關系的層次。石原氣勢洶洶,意欲何為?日本政府挑明矛盾,所為何來?
對華疑懼的根源
石原慎太郎混跡日本政壇數十年,雖不時興風作浪,但從未進入政界主流。他此次借釣魚島問題煽起一股陰風,一是利用了國內民眾的情緒,二是逮到了美國重返亞洲的機會,三是依仗其個人作為輿論領袖的影響力。他跑到美國宣布購島計劃,霸占媒體版面,其險惡用心,昭然若揭。對此等妄動的危害,日本政界、輿論界本應有清醒認識,但卻不加阻擋,任其綁架對華外交。惟有駐華大使丹羽宇一郎敢說真話,卻遭反對黨攻擊,可能在9月后被更換。
不可否認,在日本政界一直存在一股反華暗流,但近年來之所以能走上政治前臺,屢屢挑起事端,深層原因在于日本國內日漸加深的對華疑懼。首先,從國民感情的層次看,近10年來,日本民眾對華印象總體呈不斷惡化趨勢。2010年的釣魚島撞船事件,令日本國內民情鼎沸,該事件高居當年日本十大新聞之首。前不久,由日本非營利組織“言論NPO”和中國日報社共同實施的輿論調查顯示,84.3%的日本受訪者回答對中國“印象不好”,創下2005年調查開始以來的新高。在如此負面的輿論環境下,理性、溫和的觀點難以伸張,強硬、激進的聲音大行其道。
第二,從國內政治的層次看,領土問題不時與日本國內權力斗爭糾纏在一起。2010年撞船事件發生,時任國土交通大臣的前原誠司抓住黨內領導人選舉、內閣改組之機,主動請纓出任外務大臣,在前后兩個職位上都以強硬姿態示人,其目的一是為自己撈取政治資本,意圖競逐首相之位,二是有意挑起中日對立,以推進他自己強化日美同盟的政策主張。此次購島風波中,身為民主黨政調會長的前原公開主張應將釣魚島國有化,與石原慎太郎之子、自民黨干事長石原伸晃早前的說法遙相呼應。朝野兩黨沆瀣一氣,重視對華關系的意見已無立錐之地。
第三,從國際戰略的層次看,日本對中國實力的上升和國際影響力的擴大深懷戒懼。雖然日本也認識到在經濟上將越來越依賴中國,但在政治和安全領域對中國的防范卻有增無減。日本一邊拉攏美國,一邊在中國周邊營造對華包圍圈,毫不掩飾其牽制中國的戰略意圖。一時間,澳大利亞、印度、菲律賓、越南、新加坡、馬來西亞等國似乎都成了日本的軍事合作伙伴,安全對話、聯合軍演、武器援助接二連三。日本急于構筑針對中國的所謂安全網絡,其緊迫感有甚于美國。
應該看到,中國取代日本成為世界第二經濟大國,對日本產生的心理沖擊劇烈而持久。在日本政界,對華友好的傳統觀念已被普遍否定,追求實利成為新的應對中國之道。對于領土爭議等一時難以解決的問題,日方也不再愿意擱置或低調處理,而是挑明分歧,強化自己的主張。在一些人看來,日本被中國超越已經是大勢所趨,而且將來的差距可能會越來越大,所以應該趁現在實力尚能抗衡中國的時候,堅決強化自身利益。
在釣魚島問題上,近來日本小動作不斷,直接目的是要將實際控制升格為法理控制,暗含的意圖則是試探中國的底線。日本有人判斷,中國在內政上正面臨世代交替,在外交上受到美國的戰略擠壓,還在南海與菲律賓、越南對峙,故即便日本在釣魚島觸犯中國利益,中方也無暇應對。且不論此種判斷如何膚淺,單就其心態而言,可謂焦躁難耐,利令智昏。
美國會介入嗎?
日本要在釣魚島與中國較量,關鍵還需求助于美國。以往每次遇到問題,日本必定要拉著美國表態。問題是,美國會軍事介入釣魚島嗎?美方的正式立場是,在主權歸屬上不選邊站,但明確釣魚島處在日本的管轄之下,因而包括在日美安保條約的范圍內,并希望中日和平解決爭議。表面上,日本可將此解讀為釣魚島處在日美同盟的保護之下,但仔細分析美國的利益,卻并不這么簡單。
利用領土問題介入亞洲事務,迫使相關國家不能相互接近,只能依賴美國,是美國的一貫伎倆。冷戰時期,美國利用北方四島問題離間日本和蘇聯,如今又拿釣魚島做文章。2010年中日發生撞船事件,美國瞅準良機,大肆煽動日本輿論,似乎日美同盟的存在就是為了保衛釣魚島,從而化解了令其頭痛的普天間美軍基地搬遷問題。
應當承認,目前美國正積極推進重返亞洲戰略,企圖在軍事上遏制中國;日本國內也有強大勢力持此立場。雙方都視中國為“威脅”,故而攜手經營對華包圍圈,一舉一動,心領神會,不謀而合。但同時必須看到,美國的利益在于保持中日之間的適度緊張,而非挑起中日沖突。對美國來說,為了將日本納入其亞洲戰略,釣魚島問題可資利用;但如若中日發生沖突,美國面臨被卷入的風險,則很可能抽身而去。
1996年,時任美國駐日大使、前副總統蒙代爾在接受《紐約時報》采訪時稱,美日安保條約沒有強制美軍介入。一語道破天機,當然大使也就此做不下去了。實際上,美日安保條約的規定是,如一方遭受武力攻擊,另一方將依據本國憲法的規定及程序采取行動應對共同危險,這與北約立即采取必要行動的規定有明顯不同。要言之,在美日安保條約下,美軍并非自動出擊。美國的真實想法很可能是,釣魚島的防衛還得靠日本自己。因此,美國在釣魚島問題上煽風點火,目的是為強化美日軍事關系,鞏固駐日美軍基地。但如若中日真的走到劍拔弩張的地步,則可能反而以調停者身份介入,要求中日平息爭端,這么做既可規避風險,又可展現其霸主地位。
尋找中日共處之道
面對日方的挑釁,中方已經做出強勢回擊?!度嗣袢請蟆房木嫒毡静灰懊髂繌埬懙負p害中國核心利益”。溫家寶總理也在中日首腦會談中要求日方尊重中國的核心利益和重大關切。近日,中國政府又派出漁政船巡航至釣魚島海域,海軍也在東海進行實兵實彈演習。既然日本想試探中國底線,那么底線已然明朗。
當下的難題是,日本政府試圖將釣魚島國有化,似乎是想控制事態,野田內閣迄今尚無登島計劃。但是,日本政府究竟有多大意志和能力壓倒石原的購島圖謀,還是未知數。何況民主黨政權自身能維持到何時,也不確定。即便國有化了,將來國會議員要求登島調查,日本政府完全可能以符合國內法律程序為由不加阻止。從現今日本的政局看,恐怕也不會出現足夠強大的勢力從政治上阻止登島行為。因此,未來不論是購島還是國有化,都可能為日本政客登島的常態化開路,這無疑會給中日關系蒙上陰影。
更深層的問題是,日本有一部分人認為,所謂中國威脅并不在于中日圍繞領土問題直接發生武力沖突,因為他們明白這種可能性微乎其微,而在于中國崛起從根本上威脅到了他們構想中的大國戰略。他們決不能接受中國在亞洲一家獨大,故而處處牽制中國。在這些人看來,釣魚島問題只是日本對華政策的試金石。因此,沒有中日關系整體上的轉圜,釣魚島問題也難以走出迷局。
中日之間利益糾葛千絲萬縷,要淡定下來,絕非易事。領土問題最易刺激民眾感情,一旦煽動起來,群情激憤,殊難冷靜處理。正因為如此,當務之急是理性、客觀地判斷形勢。究竟誰在煽動對抗情緒,誰又能從中得利,其實不難看清。對兩國人民來說,什么才是國家發展的根本大計,也不難看清。誰無暴風勁雨時,守得云開見月明。未來中日關系仍將在緊張和摩擦中艱難前行,淡定下來,方能找到共處之道。
?。ㄗ髡邽楸本┐髮W國際關系學院副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