今年1月份,吉利汽車以38477輛的銷量迎來開門紅;2011年,吉利汽車在國內自主品牌汽車銷量整體下滑的情況下逆勢增長近4%,是為數不多的實現正增長的自主品牌車企之一。吉利集團總裁安聰慧表示,吉利的目標是做世界“最具競爭力”的企業。
面對當前的自主品牌困局,安聰慧認為,自主品牌的當務之急便是認清品質這一短板。在吉利集團副總裁趙福全眼中,自主品牌走出困境“沒那么復雜”,就是“有清晰的戰略,有足夠的投入,扎實地做好每一件事”。
核心突破與集成
2011年中國自主品牌汽車市場占有率下滑3.37個百分點,有人提出,自主品牌車企應對當前困境必須取得技術突破。
吉利集團副總裁趙福全認為,技術雖不是競爭的全部,卻是突破的支撐和基礎。但企業在技術突破點上一定要有戰略選擇,還需要借助外力進行有機組合。針對企業的“最具競爭力”目標,他表示“要將團隊做精,形成吉利的核心競爭力,而不是全部競爭力”。
在這一戰略思想的指導下,吉利汽車在技術上選擇安全技術和動力總成為關鍵點。從2008年到現在,吉利的安全成績屢創新高。其安全技術實驗室已經具備主被動安全的開發、實驗、驗證等能力,“安全第一的戰略在吉利落地生根”,趙福全的這一評價不算夸大。
而在動力總成方面,吉利已經擁有VVT、DVVT、TDI等發動機先進技術,以及CVT、AT、DCT等自動變速器技術。去年年底在長沙首發的全球鷹GC7轎車搭載了DSIH6速手自一體變速箱和DVVT發動機,更是打破了國外壟斷的歷史。
“同樣的零部件和技術,別人未必能做好”,趙福全同時強調了“集成”的重要性,“吉利的提升主要是技術集成能力的提升,這是汽車技術創新的特點”。目前吉利在內外飾、底盤、電裝等方面,已與美國、歐洲、日本等國家具有全球化背景的零部件公司,建立了近20個汽車零部件合資公司。這其中不乏中給奔馳、寶馬、奧迪等公司供貨的供應商。吉利清楚地知道“自己要什么,如何與供應商配合,如何選擇優秀的供應商”。
全面的“品質經營”
曾經的吉利和很多自主品牌車企一樣,在市場好時只看銷量,不景氣時便開始抓品質。但從“造最節能最環保最安全的好車”到“品質吉利”,再到今年安聰慧提出的“吉利第三階段轉型將更加注重品質”,吉利已經清醒地認識到,自主品牌的當務之急是認清自己的短板所在,即品質。
安聰慧對“品質”的理解,不是只將產品的各部分做好,而是一項系統性工程。他提出的“對標管理、品質經營”,不僅對產品質量進行改善,還要對研發、銷售、服務,甚至包括后勤服務人員的工作質量進行提升。無論是吉利的一線生產員工,還是集團的中高層管理者,甚至到每一位清潔工,都要找到自己的標桿,進行定標管理,并運用“品質經營”的理念高品質地做到。
無形的財富
219e739bf5299c1a15acb6cc2e3438cb 對于當前處在困局中的自主品牌汽車,很多人都在找不足。而趙福全卻看到了在跨國車企身上看不到的閃光點。他認為,這是中國自主品牌汽車的一筆珍貴的無形財富。
中國汽車產業雖然起步晚,但趙福全認為,“我們現在已經好過當年豐田起步時的條件。”至少,只要企業善于整合,國外還有很多優秀資源可供利用。吉利便很善于利用這種后發優勢。雖然目前中國的自主品牌企業規模小、底子薄。但趙福全指出,“企業大到一定程度會有大企業病,即固守成規的流程。”自主品牌車企恰好“船小好調頭”,能夠快速對市場作出反應。吉利實行的“問題解決票”、“一線考核領導”也正是利用目前相對簡單靈活的機制,避免大企業病的不利影響。
而趙福全最為看重的,是中國一批優秀自主品牌的那種“不服輸、一定要干好”的勁頭,是那種在原始積累階段群情激昂的干勁。他認為,這才是企業的“精、氣、神”,是國外不少大企業最缺乏的東西。
在對吉利幾位高層主管采訪期間,記者發現,他們當中無論是年過花甲可以退居二線的,還是已入不惑之年的,身上都充滿著很多年輕人都沒有的干勁和激情,不在乎每天工作十幾個小時,不在乎沒有周六日,也不在乎每天在一線奔走。而吉利正在進行的“尋找標桿”、“元動力工程”和企業文化的梳理,也在充分激發每一個員工的“精、氣、神”。趙福全說:“這是企業的氣,是我們的財富。成功就靠這種拼搏精神。”這不僅是吉利成為“世界最具競爭力企業”的資本,也是中國自主品牌汽車的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