抑制瘋狂造車運動
最近10年,國內出現了兩輪造車運動。第一輪發生在2003年至2004年,當時不少非汽車企業看到國內車市井噴,紛紛殺進汽車領域。這些非汽車企業既有家電企業、還有釀酒企業,人們稱之為“外行造車”、“酒后造車”。可是好景不長,隨著2004年和2005年國內車市下滑,第一輪造車運動還沒興起就灰飛煙滅。新一輪造車運動發生在最近兩年。從2009年開始,在地方政府的推動下,國內出現新一波瘋狂的“造車運動”。要抑制地方政府的瘋狂造車運動,非市場行為只有用非市場的手段去對付。只有通過中央政府強有力的宏觀調控,才能避免汽車產能嚴重過剩的風險,才能保障中國汽車產業的可持續健康發展。
摘自張毅《昌河風波折射造車沖動》
老字號復興預示自主精神張揚
對于中國汽車行業來說,“紅旗”和“上海”不僅僅是一個品牌這么簡單,他們是當時時代精神的象征,代表了中國汽車工業從零開始,從無到有艱苦創業的自主精神。去年是我國“十二五”的開局之年,是我國自主品牌非常困難的一年,也是對我國汽車合資道路反思比較深刻的一年。呼吁政策支持自主品牌的發展,同時在公務車采購的改革中將自主品牌納入公務車采購的呼聲一直很高。可以預見,在未來,自主品牌將吸引更多決策者的關注。一旦“紅旗”成為省部級標配,那么公務車采購也將迅速轉向。這對于自主品牌來說,無疑是獲得了一個顛覆性的生存環境。
摘自丁彬《老字號將復興喻示汽車自主精神的張揚》
2012是汽車行業戰略破局之年
行至2012年新春,蓋棺定論的是汽車市場的高速增長時代一去不復返。除個別豪華品牌外,多數車企必須正視銷量低速增長甚至負增長所帶來的挑戰和考驗。誰能逆勢而動,誰能跑贏大盤,戰術調整的功效已是強弩之末,必須從戰略突破上尋求答案。所謂的戰略突破包括如下關鍵詞:重新定義汽車,重塑汽車價值觀,管理體系和架構的調整,從一二線城市轉向三四線城市,甚至撲向廣袤的農村市場,從產銷前端全面轉向后市場,向全產業鏈要價值,重視基礎研發,建立人才培養體系,提拔重用年輕一代汽車人等。
摘自武衛強《2012汽車行業關鍵詞戰略破局之年顯現》
信心管理是否適用于中國
在國外企業得到充分實踐的“信心管理”,是否適應于中國?這個問題成為企業家們時常議論的問題。許多人認為,每一種管理形態,都有它獨特的文化背景。信心管理可以在日本的土壤上生長,但是到了中國的土壤上,就會遇到許多問題。對于企業莊家來說,信心管理最為重要的,就是他對人的假設。是假設人性本善還是假設人性本惡,不同的假設會帶來一系列不同的體制安排和管理方法。不能只雇用員工一雙手,應該雇用員工整個人。信心管理,源于自信,源于信人,源于對人有深刻的假設:人人想讓生命出彩,人人想創造價值;人人具有整體觀,人人富有創造性。
摘自王育琨《信心管理源于自信》
在微博的鏖戰中爭取主動
微博是一個無限可能的地方,這里匯聚了互聯網世界內最活躍的1億多用戶,他們大部分都是都市中青年群體,引導著當前的社會話語導向,更是商業市場未來最具購買力的主流人群。但如何使品牌通過微博與他們建立溝通的渠道,架設傳遞品牌價值的平臺,還需要多費些腦筋。水能載舟,亦能覆舟,在這個消費者大量聚合,觀點和意見交匯的信息矩陣中,尋找到品牌和消費者之間的合理聯系,在商業行為和人性化溝通中找到平衡點,才能在微博的麈戰中,獲得主動。
摘自葉茂中《比特海中的營銷之道》
企業要及時跳出老客戶的“如來之掌”
企業要想做大做強,就要及時跳出老客戶的“如來之掌”,或者不斷創造出新的客戶群,或者向產品的上下游尋找新的利潤生長點,自行升級為現代企業一條“鏈”,從而擺脫對消費者的過度依賴。最后,當直接來自于消費者的利潤歸于零,來自于產品上下游的利潤也歸于零,企業利潤的主要來源就會轉變為規模經濟收益。從客戶群到產業鏈,再從產業鏈到規模經濟效益,一般說來,企業規模越小,對客戶的依賴性越高,反之,企業規模越大,對客戶的依賴性就越低。俗話說,店大欺客,客大欺店,企業與客戶之間最穩定的關系是非均衡博弈,各得其所,順其自然。
金巖石《顧客真的是“上帝”嗎?》
今年中國經濟增長不會低于7.5%
我不認為今年經濟會硬著陸。今年經濟增長準確地講不會低過7.5%。經濟學說,GDP是靠“投資、消費、出口”三架馬車拉動的。
目前歐洲因為主權債務焦頭爛額;而美國經濟復蘇又明顯乏力,由此看,今年的出口估計不會太樂觀。政府有意提振消費,但短期內若老百姓收入無明顯提高,消費對GDP的支持也不會有大作為。這樣一來,現在能指靠的主要還是投資。政府最近明確表態,今年的國債要縮減,同時穩健貨幣政策要保持不變。我的看法,縮減國債并不等于減少投資(這里有個前提,就是政府得加大減稅),而穩健貨幣政策不變也非絕對不變。道理簡單,政府要穩增長,若“七點五”一旦穩不住,央行必調整幣政策。
摘自王東京《中國經濟會否硬著陸》
入世十年中國再出發
如今,對世貿組織規則日趨熟稔的中國,身在其間更顯游刃有余。專家稱,中國已從世貿組織的參與者,變成重要的主導者;從規則的學習者,變成從容的完善者;從貿易爭端的被動應訴者,變成解決機制的積極運用者。人世十年后,中國貨物出口世界第一、經濟總量世界第二、外匯儲備世界第一,中國日漸增長的實力背后,是“伙伴”們警覺的目光。權利越大,義務越重,中國面臨的挑戰成倍增長,不斷有聲音要求中國作出超過入世時承諾的市場開放。專家警告,貿易地位提升之下,中國與世貿組織成員重構利益匯合點、重組權利與義務平衡點事關中國在世貿組織中的“安身立命”。
摘自魏唏《十年再出發中國面臨新抉擇》
理順實體經濟與虛擬經濟的關系
今年召開的全國金融工作會議,最有新意及最核心的內容就是對實體經濟與虛擬經濟關系的清晰思路。會議把重點放在理順實體經濟與虛擬經濟的關系,是因為最近的危機基本上都與金融問題有關。可以說,當今世界上不少經濟問題都與金融風險有關,與信用過度擴張有關。信用的過度擴張就是信用的擴張嚴重超過實體經濟對它的需求,或信用擴張嚴重背離實體經濟的需求,從而形成了一個完全在實體經濟運行之外獨立運行的金融市場。這樣脫離實體經濟的金融市場導致了各國貨幣超發、銀行信貸濫用、各種金融杠桿無限擴張與放大等等,而這些行為一旦走向極端就是不同方式的金融危機爆發。
摘自易憲容《全國金融工作會議的亮點與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