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國自主品牌汽車的發展道路一定是艱難曲折的。不能希望政府不斷地推出鼓勵政策和優惠條件來推動產業發展,因為無論是中國的自主品牌汽車企業,或是中國任何一個產業的企業都必須在市場環境下發展。這是不可違背的規律。
中國車市回顧與展望
過去在分析市場時,對于客觀因素的分析比較多,但對于汽車市場、汽車產業自身發展規律的研究尚有欠缺。2011年的中國車市被普遍認為不景氣。但在中國,車市只要有增長就不錯,而2011年是低速增長的一年。2012年還將是持續低速增長的一年,即增長是肯定的,相對于前幾年的高速增長,速度下降也是必然的。
中國在早些年已經提出要成為世界汽車大國、汽車強國的目標,這一目標在車市高速增長的幾年里提得更多。但在這個過程中,為什么總“大而不強”,始終無法找到一個答案。中國汽車產業做大很容易,但做強一直存在很大爭議。
中國汽車在過去幾年里高速增長,但在高增長的背后,產業的各項健康指標不盡如人意。比如研發能力,比如服務投訴在不斷上升,比如中國自主品牌始終遭遇很大阻力,包括合資企業發展也經受很多議論。盡管中國很多合資汽車企業發展良好,也掙了很多錢,但是從產業健康發展的角度看,并不如人意。這也是中國汽車將在2012年經歷低速增長的原因之一。
中國汽車產業從2011年開始進入自我修復期,并在今后幾年將一直處于修復調整階段。形成一輪汽車市場的波峰需要多久,修復期也需要與之基本相等的時間。從2008年起,為應對世界金融危機,中國政府出臺了一系列刺激汽車消費的政策,中國汽車市場的高速發展歷時三年,基于此的修復期也需要相應的三年時間。
如果再向前延長,中國汽車市場從2005年開始形成一個高峰期,2008年的金融危機導致了中間一輪的停滯。如果從2005年起計算,加上2008年的阻滯,則修復期還要再延長2~3年的時間。這一輪修復期非常重要。如何進行自我修復,與人的生命特征是一樣的。當一個人很亢奮時,他的生命健康特征就不正常,因為他在透支。過去中國汽車市場的高峰在某種程度上就是種透支現象。人進行修復時需要采取這樣幾種措施,休息、吃一些補品、進行鍛煉等。汽車市場的自我修復同樣需要采取一些措施。
從汽車產品的生命周期來看,在國際上,通常認為汽車生命周期是五年,中國的汽車生命周期比國際上的要短,四年甚至三年的時間一款新產品就顯出了頹象。這與自我修復的時間也相吻合。從經濟角度看,中國的汽車一定反映中國的經濟,而中國的經濟一定反映世界的經濟。一位研究世界經濟的高層專家曾講過:“現在世界的經濟已經到了非常危急的時刻。”歐美的債務危機還在繼續,盡管歐洲,包括法國在內,認為已經到了谷底,但得出的結論還為時過早。中國經濟一定會反映世界經濟,因為隨著經濟全球化進程的不斷深入,中國絕對不會獨善其身。2008年中國政府出臺一些政策使得中國經濟一花獨放、一枝獨秀。這種狀況不會重現。中國汽車未來的自我修復期所面對的問題和困難可想而知。
自主品牌核心任務在“提升”
中國自主品牌汽車的發展道路一定是艱難曲折的。不能希望政府不斷地推出鼓勵政策和優惠條件來推動產業發展,因為無論是中國的自主品牌汽車企業,或是中國任何一個產業的企業都必須在市場環境下發展。這是不可違背的規律。
中國的汽車產業在調整階段面臨的突出問題不是自主品牌汽車如何活下去,而是一個自主品牌汽車的核心問題,即提升機制問題。“聯合重組”的說法被提了幾十年,變化甚微,在業內曾有一位集團老總進行了一場大的聯合重組,通過了解得知,幾乎沒有出現想象中的成果。他遇到了很大的難題,因此機制和體制問題阻礙著中國汽車工業,特別是中國自主品牌汽車的發展。
中國汽車行業的六大集團、包括合資企業、民營自主品牌企業,當年的出發點是一致的。但中國的很多自主品牌汽車并非為市場而生,而是為滿足某種要求而出現。我曾經提出,要警惕自主品牌汽車的“大躍進”,村村點火,戶戶冒煙,自己必然會受損害。如今回顧有些自主品牌汽車的產生,只因為國家要求做自主車,所以國有企業必須將其當成一項政治任務來完成,于是將企業現有資源拼湊起來開始做自主品牌。這些并不是消費者所需要的,也不是消費者想看到的,因此有些自主品牌汽車在市場上“賣不動”是正常現象。
中國自主品牌汽車從過去“造車就是捅破一層窗戶紙”到如今的各方面都要跟人學,從一個極端走向另一個極端,其實是種危險現象。自主品牌一定是中國的自主品牌,一定是以低成本為核心競爭力的,如果拋棄自主品牌,離開了低成本,自主品牌什么都不是。不少企業都在追求如何將車做得更好,甚至有企業提出要將汽車做得比韓國的更貴。汽車企業對此的認識應該調低一點,自主品牌就是要做讓老百姓愿意買的車,這種提法沒有錯。現在越來越少的企業認同這種看法或者以此為目標,很多車企反而追求把車造得跟歐洲的一樣,甚至要超過韓國。這不是發展自主品牌汽車的健康或是正確思路。
合資自主 動機值得研究
現在對合資自主的討論非常熱烈,媒體爭議也很大。有人認為,合資自主打壓了中國的自主品牌,還有人從一開始就認為合資自主動機不純,是某些企業或機構為了完成自主品牌汽車的份額。合資自主事實上是在錯誤的時間實施的一項早應該實施的舉措。合資自主本身沒有錯,中國合資三十年結束之后,第二輪合資合同的簽訂竟然還是依照過去的套路,如果第一輪合資理解為“市場換技術”,新一輪的合資應該體現什么呢?所以有關部門從這個角度出發,希望合資企業的中方能多點志氣,多學到一些東西。中國的車企缺乏學習精神,如果連自己身邊的人都學不到,又能向誰學呢?這是很多人對合資企業“不太感冒”的一個最根本的原因。當前推出的合資自主客觀上確實已經與自主品牌形成對峙之勢,而且這種對峙還沒有真正開始。今年可能會慢慢體現出來。在自主品牌汽車中,處于高端的產品所受影響最大,是真正與合資自主汽車短兵相接的車型,而相比之下以低成本、低價格為市場要素的低端產品的日子要好過得多。
對合資自主而言,合資公司外方的態度由最早的不積極、不愿意,到現在的非常積極、非常愿意,這其中一定有很大的問題,應該引起足夠的重視,應該認真研究這些變化背后的一些深層次的東西。今年隨著合資自主的不斷涌現,對合資自主的要求一定會出現某些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