全球著名汽車廣告最常用的策略之七、之八是“浪漫溫馨”、“身份相符”策略。
浪漫溫馨策略
浪漫溫馨本質上是情感化策略。
社會發展日益迅速,生活節奏日益加快,職業工作日益勞累,所有一切一切的重壓使現代人更加珍惜來之不易的片刻休閑,對溫馨與浪漫氣氛感受要求越來越強,各大汽車公司都抓住廣大消費者的普遍心理,竭盡全力滿足這方面的需要與欲求,在推廣策略上也充分營選溫馨與浪漫的氛圍情感,以求擊中消費者內心最柔軟所在。
主訴情感化的廣告舉例如下:
克萊斯勒——個人空間:
你是否每天七點以后才回家
若駕車乏味的話,那太不幸了
您為何不去尋找家庭溫馨空間呢
我們的內部設計使你體驗家一樣的舒適感受,家一樣的溫暖氛圍
福田——兩人世界:
廣告畫面一是剛剛認識的男女朋友享受青澀的初戀生活;
廣告畫面二是同居已久的男女朋友享受甜蜜的情侶生活;
廣告畫面三是成家立業的夫妻二人享受獨立的丁克生活;
無論是人生哪個階段的兩人世界,仿佛不購買此車,就無法擁有如此真正屬于二人的天地。于是似乎二人要是沒有車,就無法營造浪漫溫馨氣氛,干脆不好意思見面了!
雪佛蘭——天倫天地:
當你需要天倫空間的時候
這則廣告沒有任何性能介紹信息,而是完美表現了一個三口之家幸福的生活:
房車的后門開著,展現出寬大車內空間,車內有一臺大型房車模,一個六七歲的小男孩坐在車門口,將腳伸入刷車用的盛水桶,母親滿面含笑望著他,父親用噴水管噴他的腿,整個畫面色彩柔和,氣氛朦朧。
購買了雪佛蘭,就意味著擁有這樣的幸福溫馨!
身份相符策略
身份相符本質上是人格化策略。
人格化包括了生活模式的人格化、價值觀的人格化和支持生活模式、價值觀的消費能力。
最簡單通俗的理解是,汽車不僅僅是一種交通工具,在各種場合還是一種階層身份象征,消費者考慮到自身地位狀況之后,為了表明與保持消費與身份的相符性,總是選擇與自己相匹配的車子,法拉利的如風般酣暢,加長凱迪拉克的霸氣十足,白銀色的高貴典雅,黑色勞斯萊斯的英國皇室尊貴,各大汽車公司爭相創立自己的獨特風格與象征屬性,自然而然形成了與相應消費者群體身份相符的各款轎車。
主訴人格化的廣告舉例如下:
Bric一極速者:
年輕人總嫌太慢
在此我要告知你
問題的關鍵在于
你可以開得多快
年輕人總是富有朝氣,駕車當然嗜好極速,希望歡快流暢,風馳電掣。
廣告便抓住年輕人心理,用極強烈用語刺激挑釁:我們的車性能優良,馬力強勁,滿足年輕一代飛車一族需要,鞍馬相配!既然是挑戰極速亟不可待的年輕人,為何不立刻購買我們的車呢?
廣告表現手法上大膽突破反而出奇制勝,畫面上只有一位青年形象,身著牛仔勁裝,頭發高高飛揚,臉部表情不能更夸張了,充滿運動與刺激的扭曲感,但就是沒有出現車形象,此境無車勝有車,相反相成,令年輕消費者忍無可忍,買車飛車。
大眾newbeetle——貴為單者范:
單身貴族的孤獨驕傲
單身貴族的處世道理
新甲殼蟲族愛的誕生
廣告畫面上是朗朗夜景,單身貴族洋洋得意,一副紳士派頭,開車約會城市臺地,頭頂一片星空,腳踏一片燈海,單身不單的瀟灑人生哲學!
寶馬高爾夫小款車——起步新紳士:
加入該高爾夫俱樂部之前,請您注意準備起碼裝備
高爾夫是紳士貴族運動,要求條件頗高,加入一個像模像樣的高爾夫俱樂部,首先一定要口袋充盈,相對應座駕一定要級別相當,駕車寒酸顯然與之不符,那么就只好選擇寶馬,因為寶馬象征著高貴,相信此刻消費者對寶馬聲名極易動心。
其實,幾乎各大著名汽車公司都推出匹配消費者風格、符合消費者身份的車款。
雪佛蘭——富有先驅者:
我們發現一個新神話
今日雪佛蘭是為富有開創者而造
富有開拓精神者購買首選雪佛蘭
最能體現出美國先驅者身份思想
福特——慧眼足智者:
為獨具慧眼者而作
在所有人眼中,購買者才是一位最具獨立思考、正確判斷力的真正智者,當然,同時含蓄暗示拒絕購買者是否愚鈍?
福特——同享傳統者:
你如何看待福特
別人如何看待你
福特,超大型汽車公司,歷史悠久,精神古典,華貴懷舊;您如果如此賞識福特,您就必定是傳統古道精英派紳士,心有靈犀,互為表里,相輔相成。
Brick——一生騎士:
假如您具有騎士傳統精神
難道不想擁有Brick榮譽
在人生漫漫路上一騎絕塵
Jeep吉普車——頂天立地者:
開拓一條自己的路
廣告畫面上是一個自然保護區域,道路崎嶇,砂石礫礫,野草片片,山峰聳立,唯有一輛吉普車開進,色黑、棱粗、角獷,越野性能絕佳,披荊斬棘,開創新路,舍它其誰?!孤膽勇氣,歷險精神,舍我其誰?!頂天立地,人生無悔!
總之,汽車廣告在準確把握人格化生活模式、人格化價值觀和人格化消費能力細分基礎上,有效實現與消費者身份相符的營銷策略,以實現品牌最佳化、利潤最大化目的。
“浪漫溫馨、身份相符”類型廣告創意策略和表現策略,理論與方法無疑是正確的。但是,中國大陸市場自然環境、人文環境的復雜多樣,國民文化多元化與豐富性均是全球罕有,華人家庭觀、階層觀有特殊性存在,所以無論是創意和表現,都不能非此即彼、生搬硬套國外廣告同類型廣告策略,而是一定要在真正研究中國大陸市場客觀狀況基礎上,發現同異,求同存異,方能青出于藍而勝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