今年2月1日起,我國開始針對最大設計總質量大于3500kg的燃用柴油和汽油的商用車輛(以下簡稱“重型商用車輛”)產品實施燃料消耗量管理。
《關于實施重型商用車輛燃料消耗量管理的通知》(以下簡稱《通知》)由工業和信息化部會同交通運輸部聯合發布,兩部將成立聯合工作組,共同監督管理重型商用車輛的油耗檢測工作,共同確定承擔重型商用車輛油耗檢測工作的檢測機構,并認可其油耗檢測報告。此項管理旨在推進汽車行業節能減排工作,敦促重型商用車輛產品技術升級,完善對道路機動車輛產品的準入管理。
根據《通知》規定,自今年2月1日起,企業在新申報產品《公告》時,應進行車輛燃料消耗量檢驗,申報工況法油耗值。從今年7月1日起,新申報《公告》的上述產品(不包括自卸汽車、城市客車)的工況法油耗值,應符合行業標準QG/T924-2011《重型商用車輛燃料消耗量限值(第一階段)》要求。
而在2009年,我國已開始實施交通運輸部頒發的《道路運輸車輛燃料檢測與監督管理辦法》。對此《通知》要求,重型商用車輛生產企業申報《道路運輸車輛燃料消耗量達標車型表》的產品應繼續按照上述辦法要求申報道路綜合法油耗值。
為協調好這種雙重管理,盡量減輕企業負擔,《通知》要求“對于可以一并進行工況法油耗和道路綜合法油耗檢驗的,應一并進行檢測,不得要求企業重復送樣車,并按一次檢測收費”。但有專家表示,兩種檢測方法事實上有本質區別,能夠一并檢測的必然少之又少,能為企業減負多少不得而知。
近幾年來我國石油進口依存度逐年高漲,能源形勢異常嚴峻。到2011年底,全國汽車保有量達9350萬輛,耗油量幾乎占據石油消耗總量的“半壁江山”。而只占汽車總量不足一成半的重型商用車的油耗就占汽車總油耗的近五成。降低重型商用車油耗對汽車行業整體節能減排意義重大,節油效果將非常顯著。一汽集團技術中心主任李駿曾算過一筆賬,如果我國重型商用車油耗能降低10%,按2011年底我國重型商用車保有1210多萬輛計算,每年可至少節約770多萬噸汽、柴油,相當于770多萬輛家用轎車的燃油用量。我國自2005年開始對乘用車實施第一階段油耗限值標準,2008年輕型商用車開始執行第一階段油耗限值標準。但對于重型商用車的燃料消耗量管理,據了解,目前世界上除了日本采用工況法的重型商用車燃油經濟性法規,歐美等發達國家尚無重型車燃料消耗限值標準。有專家評論認為,在重型商用車油耗管理方面,我國作為“探路者”,其管理辦法及實踐經驗將在世界此類法規體系中占據重要地位。
根據工信部去年年中對國內骨干企業數百個重型商用車產品油耗現狀的摸底調查顯示,我國重型商用車油耗分別比日、歐同類汽車高近20%。此次重型商用車油耗管理的實施將推動我國商用車企業加強對油耗密切相關技術的研發,縮小與發達國家同類技術的差距。低油耗、輕量化產品的生產和市場化速度將進一步加快,我國的運輸車輛結構將得到進一步優化。
但去年我國重型商用車市場整體銷量大幅下滑,今年1月份更是開局慘淡,此項管理的實施必將增加企業的生產成本和技術成本,還有消費者的購買成本。因此有不少人擔心,這會讓本不景氣的重型商用車市場雪上加霜。
重慶交通大學公共交通研究學者王健在接受本刊記者采訪時卻表示,政府實施的此項管理順應了市場規律,通過市場手段驅動企業技術進步。由于用戶在購置車輛時在其它指標相同的情況下會更傾向選擇油耗更低的車型,具有低油耗技術優勢的制造商會得到更多回報。
對于技術升級的成本,王健認為,生產企業為此增加的成本很有價值,此項投入帶來的市場回報能為企業帶來直接的經濟效益,降低油耗又能產生巨大的社會效益,從而實現各方的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