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一、內蒙古牧區也要建設高標準牧場
內蒙古牧區之大、之廣是人所共知的,但是仍然沒有高標準的牧場。因此,根據2012年中央一號文件的精神,牧區也應當在現有草原區域內,劃出永久性的基本牧場,并啟動對該地區的保護措施,利用維護草原的經費,提升草場保護的科技含量,集中力量確保牧場的植被生長,使牧業經營生產穩定和持續。
二、轉變牧區生產經營方式要注意傳統文化的傳承問題
牧區顧名思義就是以牧業生產經營方式為主的生活區域。而內蒙古的牧區自古至今就是這樣的區域。古時是逐水草而經營牧業,當代逐漸成為定點經營,當今內蒙古的牧區又處在生產經營方式轉型時期。根據內蒙古2011年經濟工作會議的精神,內蒙古在大力調整優化產業結構的基礎上,要培育壯大工業支柱產業,在農畜產品加工上要進一步做大,增強產業實力和市場競爭力。在發展建設型畜牧業問題上,要加快轉變傳統畜牧業生產經營方式,推廣實施聯戶家庭牧場等集約化、規模化經營模式,走建設型畜牧業的路子。這些推動生產方式轉變的政策措施,無疑是影響內蒙古牧區社會變遷的重要因素,同時也可能會對自然法則的延續產生矛盾。這些政策的運作過程“創造了新的物質條件和需求,促進了新的態度和價值取向的形成,強化了勞動分工。它還增加了社會內部的互相依賴程度,新角色、組織和活動體系也變得更加不同。”因此,在執行推進和指導內蒙古牧區社會發展的政策、制度時,很可能影響內蒙古牧區社會的變遷,此時既要考慮牧區發展的目的,也要考慮民族文化傳承的問題。牧區群眾應當對政策和制度的實施認可,強制的態度會帶來不穩定的因素,而且有可能導致社會情緒波動。
三、牧區改良牲畜還任重而道遠
有專家認為氣候在冬春季變暖對牲畜有利,“由于冬、春季氣溫升高,降雪減少,牧區雪災趨于減少,牲畜死損率呈明顯下降趨勢。” 本地牲畜的體質在抵御自然災害方面高于改良牲畜,但改良牲畜生長速度比本地牲畜要快,但成本高,主要需要耐寒棚圈和精飼料喂養。牧民認為改良牲畜抵御自然災害的風險較大,比如,黑花白奶牛在寒冷的冬天容易被凍傷。在四子王旗主要利用母本為戈壁羊和小尾寒羊,父本為粗毛型黑頭杜泊肉用公羊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