消費是社會再生產過程中的一個重要環節,也是最終環節。它是指利用社會產品消費來滿足人們各種需要的過程。消費又分為生產消費和個人消費。前者指物質資料生產過程中的生產資料和活勞動的使用和消耗。后者是指人們把生產出來的物質資料和精神產品用于滿足個人生活需要的行為和過程,是恢復人們勞動力和勞動力再生產必不可少的條件。消費者是日常經濟生活中最重要的經濟主體之一,消費行為的變化是經濟學研究的一個重要組成部分。因為消費是宏觀經濟的主要變量,對消費的研究實際上也是對宏觀經濟的研究。我國經濟已從“供給約束型”演變為“需求約束型”,短缺經濟時代在我國已成為歷史。這就需要從需求出發,研究通過消費需求啟動國民經濟和區域經濟持續平穩發展的途徑。
一、研究的理論背景
消費活動是經濟活動的終點,一切經濟活動的目的就是為了滿足人們不斷增長的消費需求;但另一方面,消費活動又是經濟活動的起點,是拉動經濟增長的動力。正以為如此,消費理論一直受到高度重視,出現了各種消費理論。
馬克思主義的消費理論重視對消費在社會再生產中的作用及生產、分配、交換對它的影響的研究。馬克思認為社會生產總過程中的生產、分配、交換和消費之間,存在著相互聯系、相互制約的辯證關系。其中,直接生產過程是再生產過程的起點,起著決定作用。所謂生產起決定作用,包括兩方面含義:一方面,分配的對象、交換的對象、消費的對象,只能是生產的結果;另一方面,生產的社會形式即生產關系決定分配關系、交換關系和消費關系。但是,分配、交換、消費也不是單純被決定和消極因素,而是會反過來積極反作用于生產。如果分配、交換和消費適應于生產,就會促進生產發展;反之,就會阻礙生產的發展。馬克思的消費理論對我國現階段的居民消費問題的啟示主要在于:可以正確運用馬克思消費理論處理好社會主義消費中的消費與生產、分配、交換幾大關系,建立合理的消費結構,樹立社會主義適度消費觀念。
當代西方經濟學中消費理論都認為收入是影響消費的重要因素,消費是收入的函數。主要消費需求理論有:凱恩斯的消費函數理論,當期收入的變化決定當期消費,消費是總支出中最大的組成部分,總消費隨總收入增加而增加。同時,相應于收入的高消費會引致低投資和慢增長;相應于收入的低消費會引致高投資和快增長。消費和收入的互動關系在短期內有不同的作用,尤其是分別處于經濟周期的擴張和緊縮時期。當經濟形勢促成消費和投資迅速增長時,總支出或總需求會增加,短期的產量和就業率會提高。弗里德曼的持久收入和莫迪里安尼的生命周期理論,這兩個理論密切相關,因些一般將它們統稱為前向預期消費理論。這一理論體現了如下的基本思想:單個消費者是前向預期的決策者,他們消費支出和決定并不是決定于當期的個人可支配收入,而是決定于跨時期的收入水平。生命周期理論強調消費者在整個生命周期內進行消費與收入的關系決策。流動性約束——對透支未來收入的假說,當消費者在預期有較高的未來收入情況下無法借款維持當前消費時,就存在流動性約束。
西方經濟學消費理論都比較深透地說明了一方面的問題,但在回到實際中來的時候,需要把各方面都進行比較和綜合。但是各種消費理論,都離不開消費支出由收入決定的基本架構,這是凱恩斯的不朽貢獻。
隨著改革開放20多年實踐的發展, 我國的消費經濟理論研究不斷向縱深拓展, 取得了突破性進展, 為創造具有中國特色的消費經濟理論奠定了初步基礎。張平(1997)年研究了中國的消費函數,建立的中國城鄉居民的前向預期消費函數為:C=510.7+0.55Yd+0.32C-1 。從中可以看到,中國城鄉居民的短期邊際消費傾向為0.55,長期邊際消費傾向為0.32。張平的有關研究證明,前向預期的消費函數比起簡單的凱恩斯消費函數,更有利于對中國消費者的行為作出解釋。張曉宏(1998)詳細論述了我國傳統消費模式的涵義、基本特征、弊端及根除對策。臧旭恒(200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