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研究背景
目前人口經濟學家對人口紅利理論的研究較多是針對宏觀的區域(多國或一國家)進行的。本文試圖將人口紅利理論引入一個較小的區域,研究廣東省這一特定區域的人口紅利對經濟增長產生的影響。這在一定程度上豐富了人口紅利理論的研究范圍,加強了該理論的研究深度。
作為我國改革開放的領頭雁廣東省,它的人口紅利狀況是怎樣的?廣東省人口紅利對經濟的貢獻怎樣?廣東省人口紅利有沒有得到充分實現?若沒有,應采取哪些措施來促進人口紅利的最大化實現?本文正是基于這些背景來研究廣東省人口紅利及其實現的。
二、廣東省人口轉變狀況及人口紅利分析
(一)出生率和死亡率的變動分析
廣東省歷年人口變化情況(單位:‰)
數據來源:各年廣東統計年鑒。
建國以來,廣東省的人口轉變大體經歷了恢復發展時期(1949—1958年)、緩慢增長時期(1959—1961年)、快速增長時期(1962—1970年)、控制增長時期(1971—1979年)、有計劃發展時期(1980—1989年)和有效控制下的低速增長時期(1990年至今)等六個階段,目前已總體實現了從高出生率、低死亡率和較高的自然增長率向低出生率、低死亡率和低自然增長率的轉變。
不可避免,大約在2025年前后,廣東的人口紅利將有可能消失,取而代之的是社會老年人口比重上升。故可以認為,從上世紀80年代到本世紀20年代,是廣東利用人口紅利的最佳時期。
(二)廣東省人口撫養系數的變動趨勢
數據來源:各年廣東統計年鑒。
1964年,廣東的總人口撫養系數高達83.01%,這主要源于高少兒人口比例導致的高少兒撫養系數。其后,出生率和少兒系數不斷降低,少兒撫養系數隨之下降,1989年降至55.19%。由于老年撫養系數變動的幅度不大,總撫養系數變化的曲線與少兒撫養系數基本一致,也是先有下降,再緩慢上升而后快速下降的趨勢,但上升的時期較短。1993年以后基本是趨于下降的,即從1993年的65.66%下降到2007年的36.04%。人口撫養系數的降低,減輕了勞動力的供養負擔和社會負擔,有助于增加勞動投入和資本積累,為經濟增長提供重要的支持。
在此過程中,伴隨著老年人口比例的緩慢提高,老年撫養系數漸趨升高,但速度較慢,從1982年到2007年,僅升高1.05個百分點。但隨著出生率在低水平上穩定下來,勞動年齡人口增長的減緩以及老年系數的不斷增大,老年撫養系數升高的速度將會加快。
從以上兩點分析可以看出,廣東的人口紅利期在2015年左右即將結束,人口紅利視窗即將關閉,人口老齡化現象將會越來越嚴重。老齡化的逐漸發展使得人口紅利的優勢將逐漸弱化甚至消失。因此,提高人口紅利的利用效率,最大化的兌現人口紅利以加速廣東省經濟增長顯得尤為重要。
三、廣東省人口紅利對經濟增長的作用
判斷人口紅利是否為經濟增長所利用,以及在多大程度上被利用,需要使用長期的經濟增長數據、人口數據和其他影響經濟增長績效的變量數據進行分析。
本文采用柯布—道格拉斯生產函數模型,假設經濟總產出符合柯布—道格拉斯生產函數:
Y=ALαKβ(1)
其中,Y代表經濟總產出,以地區生產總值表示;L為勞動力,用從業人員數表示;K為資本投入,用全社會固定資產投資總額表示;α為勞動力投入的產出彈性系數;β為資本投入的產出彈性系數。
對(1)式兩邊取自然對數得到:
InY=InA+αInL+βInK
本文數據來自《廣東統計年鑒2009》,利用2009年廣東統計年鑒中的最新數據,運用動態計量模型考察1978—2008年廣東省總體勞動力投入對經濟增長的作用。由于時間序列數據一般是非平穩的,如果直接采用OLS回歸分析就可能產生“偽回歸”的現象,因此要對這三組變量進行平穩性檢驗和協整分析,以得到三者之間長期穩定的關系。本文計量分析采用Eviews5.0。
(一)變量時間序列單位根檢驗
在進行協整檢驗之前,要先對地區生產總值(InY)、從業人員數(InL)和社會固定資本投資總額進行ADF 單位根檢驗,來考察它們的平穩性。
結果如下表,對數化后原序列非平穩,經過二階差分后為平穩序列,因此,三者都是(2)階單整序列。
變量序列的單位根檢驗結果
注:表中D表示一階差分,D2表示二階差分;C表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