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電視散文屬于一種獨立的電視節目形態,其重要特征在于審美性。在當下的電視節目競爭下,電視散文正呈現式微之勢。因此,需要結合電視發展的新特點重新定位電視散文,電視散文的創作也需要主動借鑒各種電視節目中新的元素,通過不斷的借鑒和吸收,讓電視散文這種節目形態重新煥發生機。
【關鍵詞】電視散文;印象;宣傳片;生存空間
電視散文作為一種獨特的電視屏幕形態,在熒屏上已有20多年的歷史,它是繼音樂電視之后出現的一種具有典型審美屬性的電視藝術形態。在上世紀90年代中期,這種節目形態曾一度繁榮于各級電視頻道中,并誕生了許多經典的電視散文作品,如劉郎的《西藏的誘惑》和《蘇園六記》等。這些優秀電視散文作品的繁榮,催生了一批有影響力、受觀眾歡迎的電視散文欄目,如1999年開播的《電視詩歌散文》。至今,十幾年已經過去,電視散文在今天的命運,相比當年已經不可同日而語。在當下電視節目整體走向新聞化、娛樂化的大潮下,為日漸式微的電視散文重謀一條發展之路,讓這種當下熒屏中最具審美功能的屏幕藝術形態得以延續,是擺在創作者和研究者們面前的一個不可回避的話題。
一、電視散文的內在審美機制
著名電視藝術理論家高鑫先生給電視散文做了這樣的界定:“電視散文,是通過特定的屏幕聲畫形象,散點式地反映創作者所見、所聞、所思、所感、所憶的生活情景和剎那間的思維活動,運用獨特的電子制作手段,將散漫的思維碎片組合在一起,營造散文意境,具有濃郁抒情氛圍的電視文學樣式。”[1]理解電視散文的核心是,電視散文是“散文的電視化”或者說“通過電視畫面表現的散文”。其典型特征是類似于上世紀90年代《蘇園六記》等作品,憑借優美的文學內容,借助于充滿感情的旁白和寫意的畫面構成的屏幕藝術作品。
在電視散文的審美接受活動中,特別是抒情散文作品中,電視觀眾通過對創作者情感的感受和還原來建構自己的審美體驗,與創作者產生情感的共鳴。與傳統散文閱讀方式的差異在于,電視散文的欣賞受電視傳播方式的影響,具有即時性、一次性以及伴隨性的特點,讀者往往并不能深入屏幕形象細讀,這使得觀眾獲得的電視散文的美是一種“印象”之美,即由電視散文的聲音和畫面給觀眾形成零散的審美印象。央視的《電視詩歌散文》欄目的口號就將這種審美特點說得明明白白:“謂之印象,既有稍縱即逝的嘆息,又有驚鴻一瞥的銘心;既有水墨式的飄渺,又有錦繡般的絢麗。”[2]該欄目從2004年開始先后推出的《邊城印象》、《麗江印象》、《玉樹印象》、《南京印象》以及2007年開始的《印象中國》系列等,這些作品從其命名上就可以看出“印象之美”在電視散文的審美機制中成為重要的標準。
然而,作為一種獨立的屏幕藝術樣式,電視散文的審美卻不能只停留于“印象”之美。電視散文的發展需要明確自身所具有的屬性特征:第一,它利用了電視這一大眾性傳播途徑,而電視是當下視覺文化中最活躍的視覺內容形態,電視語言是一種綜合性語言工具;第二,散文是文學中情感最為自由的表意方式,融記敘、寫景、抒懷、言志、評述為一體,“散文的特點就在于以自由靈活的形式,達到形散而神不散的審美特色”。[3]電視對散文進行電視化的過程中,應該更充分地發揮散文本身的審美特質,凸顯作品的審美價值,做到電視媒體與散文文本的有效結合。
二、開拓電視散文的生存空間
1.放下包袱,輕松上陣。作為一種獨立的節目樣式,電視散文不必承擔“文學的救世主”和“文學的推銷員”的角色,它需要的是利用電視散文本身創作上的優勢,充分吸收文學、電視、音樂等元素特性,創作出既能夠給人以審美享受,也能為大多數人所接受的屏幕藝術。“每一種藝術形式都有自己的有所為和有所不為,如果把電視詩歌散文比喻成‘舴艋舟’,那就無須承載萬噸巨輪的量。”[4]電視散文與傳統的印刷媒介中的散文最大的不同在于電視散文首先是一個電視節目,它的第一屬性是屬于電視,其遵循的最基本創作規律、審美接受環境特點等都是屬于電視的,因此,電視散文的創作必須遵循電視思維,而不是文學思維,它的語言是聲音、畫面以及聲畫的組合,而不是文學的修辭、象征和隱喻。
對于當下電視的生存環境而言,尼爾·波茲曼曾宣稱“電視無法延伸或擴展文字文化,相反,電視只能攻擊文字文化”[5],電視散文的存在恰是對于這樣的論調的一種有力回應。然而,相較于整個電視環境中節目的泛娛樂化趨勢來說,電視散文存在的符號意義要遠大于其實際貢獻的價值,它的存在為當下熒屏留下了一塊清新的綠地。與被商業文化綁架的絕大多數電視節目所呈現的娛樂目的不同,電視散文創作的宗旨在于刻寫“天地人”,表達“真善美”,描繪詩意的空間,構建“人類心靈的家園”。因此,對于電視散文,不能要求其像商業電視節目那樣,完全用市場去檢驗其價值,它應該被放置于電視節目生產的一個特區,遵循特別的電視考核體系和評價標準,這個標準應該是審美屬性與商業規律并行,而審美屬性應該是第一屬性。
2.找準定位、注重品質。作為電視節目形態的一種,電視散文的發展需要對目標受眾進行深入地研究,更準確地把握接受者的審美習慣和審美規律。電視散文是依賴于電視這樣一個大眾傳播平臺的,而電視觀眾的群體是最為多樣化的,它既有受過教育的大學生、研究生等高端電視觀眾,還有在中國占絕大多數的初中及以下學歷水平的普通觀眾。這種觀眾群體的多樣性使得電視散文的傳播需要面臨兩個群體的審美檢驗,一個是注重節目美譽度的高端電視觀眾的審美口味,另一個是以娛樂為主要目的的普通電視觀眾。在這兩者中,高端電視觀眾是電視散文的理想觀眾,然而其數量只占了電視總人口很小的份額;在目前開路電視的播出模式下,普通大眾才是電視觀眾最主要和最有價值的觀眾。電視散文的創作要想跨越這兩個具有較大審美差異群體的鴻溝,只有從節目的品質出發,創造一批電視散文精品節目,同時滿足這兩個群體的需求。
3.注重聲音造型、多手段創作。電視散文的創作要想打破長期以來給人們留下的只有美麗的鏡頭而無實際內容的印象,需要調動各種元素,通過聲、畫的造型方式,使得電視散文作品能夠產生對觀眾更積極的審美召喚。“音、詩、畫”不僅是電視散文的構成元素,它們也是電視散文最主要的表現內容和傳播載體。在電視散文的創作中要特別注重對于電視聲音的運用。電視作為一種冷媒介,與電影相比,它的劣勢在于畫面清晰度和還原度,而優勢在于聲音的運用,它可以借助對白、旁白、背景音樂、音效等多種手段來進行多樣化的表意。
“凡音者,生人心者也。情動于中,故形于聲。聲成文,謂之音。”[6]在電視散文中,音樂對情感的表達和傳遞尤為重要。優秀的電視散文正是通過音樂的準確創作和選擇,營造出了作品的審美意境,從而引發觀眾的情感共鳴。如電視散文《背影》中二胡音樂的悲泣之音,準確地表達了作者內心的愧疚和思念之情,這種情緒通過音樂中低沉的旋律傳達給了電視機前的觀眾。
除了背景音樂外,電視散文創作中的同期聲、歌曲等元素也是輔助電視散文表意的工具。如在電視散文《玉樹印象·靜靜的瑪尼堆》中,從畫面中傳來的清晰的流水聲和鑿刻石頭的聲音,《背影》中火車汽笛的聲音,這些聲音元素的出現將觀眾自然地引入畫面所描繪的環境中,增強了觀眾感受屏幕形象時的空間認知。
4.與時俱進、探索新的表現形式。“他山之石,可以攻玉”,在表現的形式上,電視散文的創作應該發揮其表現自由、靈活的特點,積極采用新的視聽手段和方式。電視藝術不同于文學等傳統藝術,其藝術表現形式受到技術發展的制約,技術的進步和革新會帶來新的電視藝術表現形式的出現,摳像、分屏、翻頁等手段的出現增強了畫面的視聽沖擊力,而隨著今天新技術的發展,特別是虛擬現實技術的發展,電視的影像表現形式也越來越豐富。這些新的技術手段的出現不僅帶來了電視語言的豐富,更是改變了現代電視藝術創作的思維。學者江逐浪在《電視藝術技術論》中就提出:“電視藝術的思維也與其他藝術的創作思維不同,具有很強的技術性。”[7]利用發揮電視藝術技術的特性,不斷采納新的技術成果和手段,是電視藝術發展的方向之一。近些年的優秀作品已經開始體現電視藝術在技術包裝下煥發的生機,如央視電視散文《長征》中分屏技術的應用,電視舞蹈片《扇舞丹青》中摳像技術和電腦合成技術的使用,這些嘗試不僅很好地表現了電視散文、舞蹈本身的意蘊空間,而且也豐富了視覺效果,使其成為電視藝術片的經典之作。
5.創新思維,明確方向。電視散文的發展還要主動借鑒其他成功節目形態的元素和技巧。在當下電視節目形態中,形象宣傳片無論從時長、表現形式、鏡頭語言的設計還是元素構成、審美追求等方面都與電視散文有著相似之處,從1999年山東威海制作的第一條城市宣傳片《中國·威海》開始,形象宣傳片作為一種城市宣傳的名片逐漸受到了關注,它在推廣城市形象、塑造城市品格等方面起到了積極的推動作用,2002年倫敦的申奧宣傳片《Proud》通過巧妙的設計,充滿動感的音樂,在競選展映環節大放異彩,為倫敦最后擊敗同臺競爭城市提供了重要支持。今天,宣傳片的功能和價值不僅得到了媒體的認可,而且也得到了普通大眾的歡迎。
城市宣傳片的成功給了我們創作電視散文一些有益的啟發。與電視散文以文學思維為基礎的創作模式不同,電視宣傳片的創作是建立在廣告宣傳的基礎上,這種思維模式的轉變帶來的最大變化是電視宣傳片的創作具有明確的目的性,有明確的對象訴求、功能訴求。創作目的明確,使得電視宣傳片在創作上注重形式的創新,注重傳播效果的實現,因而,電視宣傳片在誕生十多年來,其表現模式不斷創新,風格不斷豐富。南非的城市宣傳片《南非一切皆為可能》,利用南非總統姆貝基在聯合國大會的演講串聯全片,形式新穎,主題明確;成都的城市宣傳片《成都,一個來了就不想走的城市》,以一個男子寫的一篇散文為主線,將主人公對成都的認識、對成都的情感串聯起來,將情感融于畫面和敘述的故事之中,在敘述中給了觀眾對該城市清晰的感受。
因此,擺脫固有的文學思維的局限,大膽采用新的節目創意模式,明確創作的功能和目的,是電視散文能夠找到自己生存空間的前提。電視散文曾留給觀眾許多美好的印象,然而,在今天的電視生存環境中,要想更好地發展電視散文節目,讓這樣的節目形態長久地存在下去,電視散文給我們的就不能僅僅是印象,它需要更為充分地發揮節目的自身優勢,豐富表現形式,打破節目自身的界限,合理地借鑒其他電視節目的發展優勢,依據當下節目發展的趨勢,不斷地開發節目,在更大范圍內爭取電視觀眾,讓電視散文能夠成為適宜當下電視傳播的文化節目。
參考文獻:
[1]高鑫.電視藝術:多元與重構[M]北京:北京師范大學出版社,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