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本文旨在簡要論述網絡藝術區的概念及其形成、發展過程。論述網絡藝術區與傳統藝術區的區別與優勢,以及網絡藝術區在當代藝術品傳播、市場與流通的價值,并分析網絡藝術區對當代藝術生活的影響方式和影響意義。
【關鍵詞】藝術區;網絡藝術區;當代藝術;藝術生活
一、藝術區與網絡藝術區
藝術區是由藝術家村落發展而來的,藝術家村落在20世紀六七十年代盛行于西方:一些青年作家、畫家和詩人為了擺脫城市文明,逃避現代社會,聚集在鄉村,共同生活,實踐藝術,并逐漸形成傳統,成為后現代文化的一部分。歐洲的藝術村落分布廣泛,典型的藝術村落如法國的楓丹白露、亞威農等地。90年代,歐美的青年藝術家逐漸放棄群居,走向個體創作,藝術家村落在西方衰落,部分藝術村落轉為季節性聚會。
中國內地在改革開放以后開始受到來自西方現代文化的影響,一些追求自由創作的職業藝術家開始在北京郊區的圓明園和宋莊等地聚集,形成“畫家村”,即所謂的“東村”和“西村”。
從2001年開始,一些藝術家將北京大山子地區原國有798電子工廠閑置的廠房改造為藝術展示和創作的空間。在此期間,中國當代藝術創作進入繁榮時期,當代藝術作品越來越受到國際關注,國際知名畫廊、文化機構和批評家紛紛涌入798地區。該地區鄰近著名藝術院校,形成了集藝術工作室、畫廊、美術館及演藝于一體的藝術區。
繼798藝術區之后,北京地區逐漸出現了酒廠藝術區、環鐵藝術區、上苑藝術區、索家村藝術區、草場地藝術區、黑橋藝術區、一號地藝術區、奶子房藝術區,加上原有的宋莊藝術區,稱為北京十大藝術區。藝術區是一個藝術綜合體,它的存在無疑為藝術家、批評家、策展人和收藏家構建了一個開放而良性的藝術環境,藝術區能夠幫助藝術家收獲各種當下的文化信息,把握前衛藝術思潮,激發創作靈感;便于批評家把握藝術創作的最新動向與藝術家及時接觸,發展新的當代藝術理論。藝術區內的美術館、畫廊基本上是一些專門性美術館和畫廊,藝術區使一些展示場所更靠近藝術家工作室,更便于展覽和推出藝術新作、新人。
北京周邊地區的藝術區內聚集了中國當代藝術最活躍并具有影響力的藝術家群體,以及觀念相對自由開放的藝術批評家、策展人,還匯集了尤倫斯藝術中心、佩斯畫廊等一些國際著名的藝術機構。他們在藝術樣式和藝術取向上趨向前衛,作品以現代藝術的面貌呈現,逐步確立了藝術區在當今國內乃至國際的前衛文化地位。共同建構了中國當代藝術最具活力的部分,在公眾的當代藝術生活中日益擴大著自己的影響。藝術區具備原創、觀摩、批評、策展、展覽和藝術品交易等功能,這些功能基本包括了當代藝術生活的各個方面。
20世紀中期人類發明了互聯網技術,互聯網作為一種新興的傳媒,不僅將人類既有的文化藝術作了進一步傳播和發展,并且引導產生了新的藝術樣式。互聯網提供了一個互相交流、互相溝通、互相參與的互動平臺,其寬泛性、包容性、公開性特點,使更多人的生活融入新的時代文明。網絡介入了人類生活的方方面面,無疑在很大程度上影響了人們的藝術生活。它使更多的人有機會參與當代藝術生活,進而誕生了新的藝術生態。20世紀中期以來,網絡間與藝術生活關聯的信息無所不在,一些國際知名的藝術網站應運而生,其中包括Arts Economics網站,業務包括藝術研究咨詢服務和出版;Artfacts網站,主要內容涉及藝術展覽、藝術家、藝術機構的信息動向等;Artnet網站業務包含藝術家個人信息、藝術作品在線拍賣以及畫廊動態、藝術品價格數據庫等;Artprice網站內容包括藝術品評價、藝術品數據庫等。
20世紀90年代是中國當代藝術創作和市場迅速擴張的時期。在此期間,國內藝術網站異軍突起,逐漸擔當了媒體的主力,成為藝術生活中不可缺少的工具。國內藝術網站主要分為以下類別:綜合藝術網站、美術館和畫廊網站、展覽和藝術博覽會門戶網站、藝術品交易網站、藝術院校網站、藝術家官方網站、公共藝術論壇、藝術協會和機構網站、藝術家個人網站等。其中較有影響力的綜合藝術網站有雅昌藝術網、藝術中國網、美術同盟、世紀在線中國藝術網等。
如今的藝術網站在功能上涵蓋了藝術區的幾乎所有功能,而其巨大的輻射能力則遠遠超越了藝術區,因此被稱為“網絡藝術區”。如開創于2000年的雅昌藝術網,網站立足于藝術咨詢平臺,由藝術綜合頻道群、行業服務子網群、互動社區和英文網組成,“利用資訊、交流、交易、搜索平臺有效地拓展學術、市場、教育等領域”,致力于“打造全藝術主流新媒體”。開設有《新聞頻道》、《畫廊·拍賣》、《畫廊推手》、《展覽推薦》、《尚品生活》、《藝術投資》、《藝客空間(博客、論壇)》、《評論·專欄》、《專題·視頻》、《圖書》、《交藝網》、《藝術家數字資產管理》等欄目,目前登記專業會員逾50萬,瀏覽量達到日平均80萬人次,在中國互聯網協會評測的全球中文互聯網排名中位居前400名之列。
藝術中國網是由中國互聯網中心領導、由國務院新聞辦管理的對外傳播網站,也是中國網旗下的專業網絡藝術媒體,開設有《熱點關注》、《新聞中心》、《藝術沙龍》、《名家檔案》、《視頻》、《展覽推介》、《DIY》、《獨家專訪》、《藝術講壇》、《好書連讀》、《民俗》、《影像記錄》、《論壇》等欄目。藝術中國網以“經典藝術、國際視野、大家格調、主流聲音”為宗旨,秉承“新文化、大視野、全資訊”的媒體精神,通過網絡視頻直播、圖文報道、論壇互動等多種方式,“全方位把握當代藝術業界的脈搏與動向”,力求通過精心整合的及時新聞和翔實的背景資料,集各方學術視野,向世界及時全面地介紹中國當代藝術。
二、網絡藝術區對當代藝術生活的影響方式
所謂藝術生活主要是一種精神生活,從當代文化藝術的發展史和當代藝術的思潮來說,當代藝術生活包括藝術創作、藝術欣賞、藝術批評、藝術品交易等多個方面,在后現代藝術理論看來,藝術創作是和生活融為一體的,生活就是藝術。藝術和審美影響著人們對生命意義的理解。從藝術品交易、收藏的角度來看,藝術生活也包含有一部分經濟生活的成分。
網絡藝術區首先帶來的是藝術交流與傳播的便利。與傳統藝術區相比,數字技術的天然優勢可以使數字圖片與數字本身制作藝術作品(比如3D動漫和數字影像),藝術家通過網絡發表作品的方式多種多樣,包括參與論壇,個人網站、主頁和博客等。通過網絡上傳,網絡藝術展覽打破了傳統展覽的時空局限,甚至成為藝術家作品的形成方式。
藝術家博客和藝術家主頁不僅能使公眾及時了解到自己所關注的藝術家的創作狀況,還能夠了解藝術家的生活狀況和情感狀況。由于藝術家是將個體經驗通過網絡渠道直接與公眾交流的,必然有利于在創作主體和受眾之間產生有益的共鳴。而藝術家將自身感受與公眾及時共享,最終也會成為公眾共有經驗和情感的一部分,進而擴大社會群體之間或社會成員之間的相互學習和彼此了解。
近年來每逢大型展覽,如北京國際美術雙年展、廣州國際藝術三年展等,門戶網站就會成為主要的宣傳手段。展覽方通過門戶網站發布公告、公布進度、公示結果,不僅擴大了展覽自身的影響,也使展覽的評選更加公平透明。
藝術論壇是網絡建立的自由討論空間,它帶來的是文化權利的公平分配。藝術家與公眾可以利用論壇這個工具,發表作品、交流思想、獲得咨詢,拉近藝術家與公眾、藝術家與藝術家之間的距離。論壇所涉及的話題非常廣泛,包括理論研討、創作觀念和藝術教育等。論壇為藝術家提供了自由發表作品的機會,這反映了互聯網接納所有普通公眾的理念,其形式也反映出超越社會偏見和階層界限的文化理想。網絡時代,有才華的藝術家再也不會像他們的先輩一樣輕易被埋沒。論壇的出現為一些重要展事的評選設立了一個場外的輿論氛圍。
近年來,網上藝術品交易已經開始出現發展勢頭。除了一些專業藝術品經營機構的網站,各主要藝術綜合網站也都開設了藝術品的交易網頁,如雅昌藝術網的交藝網等。網上藝術品交易在歐美等國已經相當常態,但是國內網上藝術品交易的規模受各種因素的限制,仍然處于一個較低的水平,當代藝術作品的市場幾乎是空白。如果網絡藝術區一如既往地抱持高度的文化責任,那么當代藝術在未來成為藝術市場中一個重要的文化類別是可以期待的。
藝術教育是公共藝術生活一個極為重要的部分。一般說來,“民間誕生藝術,學院產生學術”。而來自民間最前衛的藝術觀念被相對保守的傳統學院接受,往往需要一個較長的過程。網絡的即時咨詢能力,使學院及社會有更多機會目睹前沿藝術的發生,學院與藝術創作前沿溝通的頻率加快,在民間藝術中加入更多學院精神。其積極的一面是將優秀的藝術推介給學院,促進學院藝術教育作出新的變革。同時,由于信息的傳遞過于迅速,使學院可能因此接觸到一些負面藝術信息和觀念,影響藝術教育的健康運作。
三、網絡藝術區對當代藝術生活的影響意義
中國當代藝術是在當今文化的邊緣地帶產生的,網絡藝術區的產生逐漸將當代藝術呈現于藝術生活的主流。中國當代藝術的發生有其特殊的外向型背景。在它的誕生初期,模仿與復制成為最簡易的途徑。由于民間基礎相對貧弱,使得中國當代藝術的本土性和原創性在一定程度上被削弱,其后果是當代藝術逐漸失去前衛意識,在精神層面出現泡沫化。網絡藝術區的出現將當代藝術面貌更加寬泛地呈現于現實社會的話語氛圍之間,并利用互聯網的交互性特點,引起公眾對藝術的討論,擺脫權威勢力與世俗偏見,使藝術品的評價能夠超越意識形態與市場的困擾,更加平面化與社會化,促使當代藝術更加嚴肅與深刻地思考自己的發展之路。當代藝術具有批判性和多元性,網絡藝術區在面對當代公眾藝術生活時也自然擔負起愉悅、啟迪或警示大眾的公共職責。網絡獨辟蹊徑的文化觀念也有助于促進文明的進步,培育和造福藝術家及民眾的文化生活。網絡藝術區的主辦者主要來自民間,它的形成對于藝術評價機制的完善、藝術生態的平衡會產生催化、調和的作用,便于鼓勵藝術家以個體身份對藝術事件進行多元化探索,便于確立藝術家的獨立性。[1]
網絡藝術區的出現,是技術革命帶動文化進步的典范。它通過技術性完成公眾性,實現了對當下文化豐富性、公眾性的一種召喚。我們有理由相信,網絡藝術區在未來的發展還將進一步促進藝術走進大眾文化藝術生活,網絡藝術區不是一個簡單的文化流通手段,它作為播種機,將使當代藝術觀念根植于民眾之中。
參考文獻:
[1]王林.拒絕操控——關于當代藝術的公眾性[J].當代藝術,2008(10).
(作者單位:鄭州大學美術學院)
編校:董方曉